第十五讲 从萧规曹随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于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故不敢为。
"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其意思就是指萧何制订了规章制度,曹参只是按照萧何的规章制度行事,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个典故一般人只推崇萧 何,认为萧何了不起,萧何的了不起,是萧何为汉奠定基业而制订了完备的规章制度。而曹参只不过是一个守成者,照萧何之章行事罢了,甚至还有人认为,曹参是 个行事只知道照葫芦画瓢的等闲之辈,只会墨守成规。真的是这样吗?为此,我们有必要温故《资治通鉴》中关于萧规曹随的故事。
萧何去世后,曹参接替了相国的位置,曹参在三年相国任职期间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选人。他的用人标准是不善言辞、质朴、忠厚,而对于那些投机钻营,追名逐利,巧言善语之流一律斥除。这样做,在曹参看来,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与可靠。
二是成天喝酒。对于那些看不惯他喝酒,认为他不理政事的部属、门客及其有意劝谏者,他总是劝其喝酒,让其烂醉而归,使之无劝谏之机。对此,皇帝也看不过 眼,就派曹参的儿子曹密传话,希望其有所收敛。曹参不但没有给儿子说话的机会,还把儿子重笞了两百下,并训斥说,"快回去侍候皇上,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 的。"
曹参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向皇上说明,为什么要不折不扣地坚持萧规曹随?
皇帝对曹参整天喝酒,不问政事实在看不下去,在朝廷上责备曹参说:"是我让曹密责备你的。"曹参摘下帽子,向惠帝道歉说:"陛下觉得自己圣明威武与汉高帝相比如何?"
惠帝说:"朕怎么能与高帝相比!"
曹参又问:"陛下觉得我与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你好像不如他!"
曹参说:"陛下说得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确立了法令,现在陛下无为而治。我们部下恭谨守职,大家都遵守以前的法令而不违背,不就够了吗?"
惠帝说:"对。"
惠帝终于接受了曹参的意见,首肯了曹参的做法。
曹参做了三年相国,百姓作歌称颂他说:"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守一",意思是说,萧何制订了好的法令,曹参代替萧何 做相国以后,只是遵守而不违背,上面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资治通鉴》中讲的萧规曹随的故事,萧规曹随就是讲曹参按萧何制订的规章,照方抓药,无 为而治,受到百姓的歌颂。
那么,萧规曹随这个典故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萧规曹随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故不敢为"的境界。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于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故不敢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不遵守循序渐进的道理,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去管理事物就一定会失败的,而圣人不这样做,所以圣人"管理事物不会有失败"。"是 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而一般的人不能遵照"道"的规律行事,所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于始,则无败事"。将圣人与老百姓进行对 比,告诫我们办事遵守规律,依照道的原则,善始善终,这样才能办好事,办成功之事。
最后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的对策,"是以圣人欲 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这就是"为无为,事无事"的境界。对于任何东西无论贵贱都不要以贵贱而论,不要刻意追捧什么,抬高什么或贬 低什么或打压什么,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适应自然,以不学为学,学习没有功利性,学习没有目的性,遇事需要学习并不是为了解决什么当务之急,学习就是为了学 习,不断地学习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而不断地学习却成就了自己的学问,成就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的境 界,有了这种境界,"故不敢为"。萧规曹随就是体现的这种境界。
萧规曹随给我们的启示,分开来讲就是两个方面。
一 "曹随"给我们的启示
曹参照萧何之章行事,说明曹参是个智者,怎样才算智者呢?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曹参知道自己不如萧何,这是知己,知人是知道汉惠帝不如汉高 帝。由此,他推断,萧何在汉高帝统治下制定的规章肯定比他自己重新制定规章要好些,所以不如照萧何之章来治理国家。这是其一。
其二, 老子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曹参在萧规曹随的具体过程中,尽管阻力重重,但都极其巧妙地化解了。对于部属、门客及其 有意劝谏者,希望自己少喝酒,多理政。对于这些劝谏者,曹参的法宝就是劝其喝酒,让这些人每次都大醉而归,使那些所谓的智者没有机会"为"。对于自己的儿 子、皇帝的钦察大臣,不但没有给其劝谏的机会,而且重笞两百板,使之不敢"为"。对于皇上,希望他有所收敛。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摘掉乌纱帽,然后坦陈为 什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萧何之章,使汉惠帝心悦诚服,同意他萧规曹随,这是使汉惠帝不能"为"。由此曹参在三年的相国位置上实现了老子的"为无为,则无不 治"的理想。三年后,老百姓作歌而诵这段历史。
其三,老子说,"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曹参的"欲"是治理好国家,"不欲"是不能 因为想治理好国家就无所不为,应该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他懂得相国的职责,其职责就是履行一个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的职责就是选好人,用好人,至于具体事务 就是各部门分内的事,应该让这些"部门经理"负起责任,干好本职工作。管理者清醒、清闲,执行者就能大显身手;管理者指手画脚,执行者就会畏首畏尾。"不 贵难得之货"就是曹参明白"萧规"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规章,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再去创新,只需萧规曹随好了。另外,曹参更明白"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道 理。管理者要越过部属而代庖,什么事都亲历亲为,实际上什么事都干不好,而且会挫伤部属的积极性,什么事都执著一念,能应对变化万千的客观世界吗?曹参的 清醒就是知道各司其职的重要性。所以,当曹参选好了部属,又确定了"萧规"是目前最好的规章后,就放手让"部门经理"各显神通。如此,曹参就超脱轻松,就 进入了无所事事的境界,进入了"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境界。
上一篇:老子智慧名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下一篇:第十一讲 刘邦、项羽与知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