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大成若缺”,关羽没有读懂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一"大成若缺"有什么意义?

      我们先列举些生活现象,看看是什么道理?

      买来的新鞋,非常爱惜,舍不得穿,生怕弄脏了,弄坏了,但一旦弄脏了、弄破了就没有这种心态,而且会当"草鞋"穿。

      买来的新衣服,也总是舍不得穿,总是放在柜子里挂着,偶尔穿了一次,也是小心翼翼地熨平放好,但一旦穿了几回后,就没有这种心情了,甚至会当"工作服"穿。

      买来的新车子,出门上车时,总是前后左右看上两三遍,车子出门总是小心擦拭。再小心地上车,甚至还不愿带人,怕给弄坏了,更不愿借给别人开,但一旦开了一段时间后,特别是车子有了损伤后,这种心情就慢慢消失了。甚至有时连卫生都懒得做。

      对待自己也是这样。第一次在大场合说话特别小心,第一次在领导面前做事,也是生怕弄出麻烦来。

       这是什么原因呢?用老子的话解释就是"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四十五章),什么意思呢?最好的东西你要当它有些缺点,这样使用时你才不必担心有所损坏, 才敢大胆使用。新买的鞋,新买的衣,新买的车,正因为是新买的,一点损坏都没有,是"大成",你才害怕损坏了,不敢使用,但一旦使用一段时间后,有些破 损,这些顾忌就没有了!

      第一次在大场合讲话,在大场合做事,你当自己是"大成""完人",没有一点毛病,生怕弄出些毛病来被人看不起,所以,特别小心。一旦有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然后就慢慢大方自如了。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任何事物再完美,你也要当他有缺陷,这样你才敢大胆使用。无论怎么完美的事物,他的价值都体现在使用过程中,只有大胆地使用才能物尽其利,人尽其才。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这个道理。养蚕是为了吐丝,如果你怕丝尽了蚕要死,那你养蚕干什么?蜡烛是用来照明的,你担心点燃蜡烛会成为灰 烬,那要蜡烛干什么?任何东西不要害怕毁灭,因为毁灭就是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如粉笔,用来书写,它才有价值,书写的过程就是物尽其利的过程,物尽其利的过 程,也是它毁灭的过程。

      人生也是这样,人一生的所作所为,尽力表现自己,都在为表明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所作所为既是生命发光发热的 过程,也是生命磨损的过程。中国人追求精神永存,"死而不亡者寿",岳飞虽然死了,但民族精神长存,文天祥虽然死了,浩然正气长存,死得其所,虽死犹存, 虽死犹生!这就是虽然失却了物质的命,但生命所显示的精神价值永存。

      二 怎样做到"大成若缺"呢?

      "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最大的盈器好像是空虚的,这样它才有无穷无尽的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有虚怀若谷的心态,俗话说:火要空心,人要虚心。空心,火才能 旺,因为空心越大,氧气储存空间就越大,氧气充足,火才旺;人要虚心,虚心使人进步,虚心能接受别人的帮助,能接纳各方信息。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句话是讲做人做事要有虚怀若谷的心态,知道有容乃大,这是其一。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再有本事,千万不要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强中还有强中手。再者,一个人相对大千世界来说,永远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个人在 大千世界面前都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要知道,你不谨慎,你妄自尊大,不等于这个大千世界就没有谦虚谨慎的人。相反这个大千世界的运行规律就是谦虚谨 慎,而且这大干世界的谦虚谨慎运行规律就是大千世界的生存法则。如变色为什么要"变色"呢?就是适应环境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向日葵为什么要"向日" 呢?也是生存的需要。水往低处流,是天性使然。变色龙、向日葵、水这些大自然的自然现象,都懂得谦虚谨慎,这也是为了能在大自然中生存而学会的品质,是大 自然培训的结果。变色龙,你不变色能生存吗?向日葵,你不向日,你能生长吗?水,你不向低处流,能形成大海吗?所以,这大千世界就是这样:"大直若屈,大 巧若拙,大辩若讷。"你不懂这个规律,你不懂得收敛自己,你就会吃亏上当。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直的好似弯的,最巧 的好似笨拙,最善辩的好像不会言谈,这三句话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把这大千世界看透了。或许,你看到的仅仅是表象、假象,你以为是对的,恰好是错 的,因为,这世界,为了生存,都学会了掩饰,都学会了谦虚。我们常常自豪地说,眼见为实。这眼见的事情都不一定靠谱。或许你眼见的"实"恰恰是有人为你设 置的陷阱,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有人说,要知道例子的味道,亲口尝一尝就知道了。有时,就算你亲口尝过,味觉也会出错。有这样一个禅宗故事就是讲的 这个道理。

      有一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于是,他们就去请教禅师,"这世间何谓大悟?"

      禅师微笑说:"大悟自在心静处……"

      弟子听后,仍是一头雾水。

      禅师带着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李子熟透了,让你馋得流口水。

      禅师和弟子一同采摘李子,并尽情分享,李子的汁液像蜂蜜一样甘甜。

      待吃完李子,禅师又带着弟子来到池边,让弟子们尝尝池子里水的味道,禅师问弟子:"这池子里的水,味道怎样?"弟子们齐声回答,水的味道有点甜。

      禅师说:"既然味道有点甜,我们就装一桶水回去吧!"

      回到寺院,禅师又要弟子们再尝尝从池子里打回来的水的味道。弟子们尝了一口,都吐了出来,说,"这水,味道很涩。"为什么同一个池子里的水味道不同呢?禅师解释说:"先前品尝的时候,刚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味掩盖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