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礼治国,减轻赋税
齐国有一年连下十七天大雨,洪涝灾情严重。齐景公对此却不闻不问,依旧饮酒作 乐"日夜相继",还派人到各地去寻找"能歌者"。晏子多次奏请救济灾民,都被景公拒绝了。于是,晏子只好把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了灾民。把车马、器物等放在 路旁供人们随便使用,徒步前去见景公说:"百姓‘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而‘君不恤’,‘民氓百姓,不亦薄乎?’"然后,就气愤地离开了。之后, 齐景公才下令开仓救济灾民。
晏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主张实行"善政",减轻赋税。他大声疾呼,统治者奢侈腐化,就是"与民为仇", 其结果会导致"民叛",得罪于民的国君,将遭到"民诛"。齐景公出游麦丘,问那里的封人年岁多大?封人告诉他:八十五岁。景公说:"您真长寿啊!您祝福我 吧!"封人先祝他健康长寿,有益于国家,景公不满足;再祝他的后代长寿,景公仍不满足,封人便说:"使君无得罪于民。"景公听了不高兴,说:"只有百姓得 罪君主的,哪有君主得罪百姓的?"晏子在一旁插嘴说:"君主错了,桀纣不是被百姓诛灭的吗?"
齐景公把平阴和槁邑这两座大城赏给晏 子。晏子辞谢说:"我们君王喜欢建造宫室,但是百姓的体力是有限的,他们已经没有力气再负担这些了;君王喜欢娱乐游玩,喜欢给自己的女人打扮得漂亮一些, 百姓已经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支付这些了;君王喜欢用打仗来证明自己的强大,百姓们每天都在为自己能不能活过今天而担心。让百姓体力疲惫,钱财耗尽,接近于死 亡,这是百姓们最痛恨的!也是我不敢接受赏赐的原因。"景公说:"这倒可以,但是,难道君子就不想富有和尊贵吗?"晏子说:"我听说,做臣的先为君王后为 自己;先安定国后考虑家;让君王居尊位,自己隐退在后,怎么不想富有和尊贵呢?"景公问:"既然这样,那我该赏赐给你什么呢?"晏子趁机提出在税收和刑罚 方面各答应他三个条件作为赏赐。放宽鱼盐方面的税收,对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种田的只收十分之一的税;减轻刑罚,假如是死罪就减为判刑,假如是该判刑 的就减轻为惩罚,假如是该惩罚的就赦免。晏子说:"如果主公能够做到这三条,那就是对臣的最大赏赐了,而且这也是君主的利益之所在。"
在晏子看来,减轻赋税是百姓们十分渴望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饭吃,有衣穿;君王不以打仗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强大也是百姓们渴望的,因为只有在没有 硝烟的地方,生活才能过得平静,不用时时担心自己的亲人在战场上死掉;而君王不再乱用劳动力和财力也是百姓们渴望的。晏子在这里以百姓们的需要为前提,以 礼治国,仗义执言,犯颜直谏,指出了君王荒淫享乐,穷兵黩武,让百姓们非常讨厌;申明了自己先君后己,先国后家的为臣之道;处处为民着想,提出了宽刑省 禁、爱民慈众的具体办法和要求。最终晏子的意见被齐景公所采纳。
古人云:"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做到言辞上以礼待人,其核心就是对他人的真诚尊重。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对每个人都以礼相待,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关于"以礼治国",以下就让我们看看晏子是怎么做的?
首先,尊重国人,以实际行动去感化国人。
一次,齐景公向晏子问及安邦治国之道,晏子并没有马上回答他,因为晏子比谁都清楚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想听的只是对他的肯定,而并非是对他的批评。然而, 晏子又不想说谎话,在百姓面前失了信用。因此,他陪景公一起微服私访,先是到了一家鞋店,景公见买假肢的人很多,买鞋子的人却很少,大惑不解。后听店老板 说:"当前国君动辄处人以刖刑,砍去脚的人只有买假肢,买鞋的人就少了。"一路上景公所见全是低矮破败的房屋和面黄肌瘦的百姓,还有很多人乞讨。景公神色 黯然,晏子便趁机劝景公实施仁政,讲述"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道理。就这样,晏子在不失信于民,又不得罪君王的情况下用实况劝诫齐景公,由此可 见,晏子的爱国爱民之心。
其次,时常提醒君王谨守礼法,才能治国。
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便对大臣们说:"各位痛快地饮酒,不要拘束君臣礼节!"然而,晏子却违背了齐景公的意思,劝说齐景公,齐景公并没有听从,最后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齐景公懂得了没礼法的国家就像是一盘散沙,无法凝聚。
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够为了百姓的安稳,不顾自己的安危和君王过不去的,而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其胆量、谋略令无数人叹服!
上一篇:第五节 清廉俭约,屡拒赏赐
下一篇:第四节 用计除恶,打击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