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改革变法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吴起
  •   在击退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第一次大举进攻之后,吴起开始大刀阔斧地对楚国进行改革。

      公元前382年,吴起运用自己在魏国长期从事改 革的经验,总结了在宛守任上改革的成败得失,充分利用楚悼王赋予的权利,雷厉风行地启动了楚国全方位的改革。这次改革涉及楚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的各 个方面,比魏国李悝实行的变法措施更坚决、更彻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变楚国腐朽的政治状况,提倡"法治", 提出按照"法"来治理国家,把权力集中于中央,以国家统一公布的成文法为标准,实行地主阶级专政。这基本上是继承了李悝的法治传统。吴起还提出"明法审 令",就是说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国家的法令,从而使法令得到贯彻执行。这里的"法",基本上就是李悝所著的《法经》中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要用法律为武器来 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打击反对派势力,以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然后,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这一点,是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一个重 大措施。分封制是奴隶制国家所决定的政体形式。它是由天子把城邑、土地和依附于土地之上的奴隶分封给他的亲属、重臣去统治,这些人就成为诸侯,他们的领土 就是诸侯国。在诸侯国内,诸侯又按不同等级,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士大夫。这样就形成奴隶制社会的等级制度。分封爵位是世袭的,即父传子,子传孙,领 土和爵位都成了家族的私有财产。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大量的独立王国,它们割据一方,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经过长期的斗争,这种分封制已日趋 瓦解。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些诸侯国内出现了郡、县。到了战国初期,在魏、赵、韩等国相继由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了郡县制。郡县制是一种封建制的政体。郡县的行 政长官直接向国君负责,他们可以由国君随时任免调换。这样一来,整个诸侯国的领土管理权,军、政大权就集中于国君一人身上,大大加强了国君的权力。这对实 现国家统一,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的地主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楚国,世袭分封制仍存在着。分封制不废除,封建制就无法建立。因此,吴起在 变法过程中,非常注意对分封制的废除。他作出规定,在楚国境内,受到过分封爵位和领土的贵族,只要爵位已传了三代,就要将爵位、俸禄和土地一并收回。另 外,吴起还着手废除了国君那些远房亲戚的宗室谱籍,将他们的世袭特权一并取消,为在楚国普遍地建立郡县制开辟了道路。而对那些手中握有大权的重臣,吴起采 取了降低地位、渐渐削权的办法,把他们手中的权力渐渐集中于中央,以巩固王权。吴起在政治上所采取的另一重大措施是打击奴隶主旧贵族。这些旧贵族大都居住 在京都,建筑了极为豪华的住宅,吃着国家的俸禄,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们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互相勾结、朋比为奸,一直在伺机对变法改革进行破坏,以维护自 身的利益。这不仅加大了变法的阻力,同时也严重威胁了都城的安全。吴起使用了强硬的政治手段,给这些人以坚决的打击。吴起下令对假公济私、滥用私情者严惩 不贷。这为楚国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政治开始走上健康的道路,官吏也逐渐地廉洁起来。同时,吴起又主张为官的要公私分明,不能因为私事妨碍公事,不要 受谗言的迷惑,要保证忠良之臣不遭诬陷。不听随声附和之词,不任用苟且容身于世的人。办的事只要符合道义就大胆地去办,不要管别人对这事是毁谤还是赞扬。 这样一来,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那种官官相护、互相包庇、仗势欺人、营私舞弊的坏风气。以屈、景、昭为首的旧贵族的气焰为之收敛。

       吴起看到这首战的胜利,决定步步紧逼,扩大战果。于是,吴起进见楚悼王。悼王一见吴起,便问他变法进行得如何?吴起大概地讲述了一下变法的情况,然后对楚 悼王说道:"眼下的变法进行得还算顺利,可是贵族们对变法的态度并没有丝毫的改变,他们一旦找到了时机,就会利用他们的影响和手中的权力,大举破坏改革, 那楚国这次变法就恐怕难以成功啊!"悼王沉思了一会儿,微微地点头说:"这一点我也想到了,可是这些贵族的势力极大,耳目众多,想要对付他们可不是很容易 的呀!"吴起胸有成竹地说道:"主公,关于这一点,臣倒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大大削弱这些贵族的势力,同时还能繁荣边远荒芜的地区。""噢!说说看,是 什么办法?""主公,这些贵族主要都居住在京都一带,他们的亲信也大都安插在京都附近,如果能把他们从京都调走,就等于把他们的羽翼剪除了。这样一来他们 的力量分散,相互又失去联系,就是有所动作也不至对变法构成太大的威胁。"悼王似有所悟:"你的意思是把聚居在京都附近的贵族迁居到荒芜的边远地区去。" 吴起忙答道:"对,臣正是这样考虑的,不知主公意下如何?"悼王思索了一阵,说道:"好!就这么办!这件事,就由你亲自去办吧!谁要是不服命令,我绝不会 轻饶了他!"

      吴起得到了悼王的应允,立即发布了命令:要居住于京都附近的贵族举家迁徙去充实边区,违令者严惩。这道命令一发出,在京 城的各阶层都反应十分强烈,最恼火的当然是那些贵族。他们见到命令后,就又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这个吴起简直是欺人太甚,整天和咱们过不去,现在又让咱们 离开京都,咱们就是不走!看他能如何。""这样干可不行,要只有他一个吴起倒也不难办,可吴起有主公给撑腰,硬顶的话,弄不好要吃亏的。""那你们倒是想 出个办法来呀,难道就这么走不成?"……他们议论了半天,也没有能想出什么办法。到了最后,还是各自回到家里,收拾起平日搜刮来的金银财宝,望着自己的府 第,悲悲切切地离开了京都。

      吴起这一下把这些贵族搞得真是狼狈不堪,叫苦连天。接着吴起就着手国家机关的改革。对楚国那庞杂臃肿的官 僚机构动了一次大手术,撤销了一些不起作用的机构。在用人方面坚决执行"用人唯贤"的标准,对那些有能力、有真才实学的人委以重任,而对那些通过种种不正 当途径进入国家机构的人和碌碌无为、光吃俸禄的人一律罢免,明确地提出了"罢无能,废无用。"并将被罢免官员的俸禄积攒起来,用来俸养那些新选拔出来的军 士。一时间,官员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都力争把工作做好。

      当时楚国的官场歪风盛行,各级官吏贪赃枉法。为了获取一官半职,许多人 通过各种途径,找门子,拉关系,请客送礼,行贿受贿。一旦爬上官位,就又使出各种手段巧取豪夺,肉人民,坑害国家。整个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也经常通 过行贿夺取战争的胜利,有些强国在势力衰弱时,为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不惜向自己的盟国送去财物甚至土地;有的元帅、将军、政府要员为了财物和美女,常常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出卖国家情报;有的官员,嫉贤妒能,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极尽所能,使出浑身解数,对忠诚贤哲之士进行诽谤、陷害;有的官员,为了一己 之私利,常常不考虑自己的声誉和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只图暂时的快乐和享受。一些行为不端的知识分子,为了各自的利益,到处游说,造成思想上的不统一等 等。针对楚国官场和社会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吴起提出了三点主张:首先提出了"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 就是说,不能因个人的"私利"而妨害了楚国国家的"公利",不能让坏人的"诽谤"损害为国家利益恪尽职守、公正忠诚之士,要求大家能够做到公而忘私,为了 国家的利益,不计较个人的毁誉得失。其次提出了"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就是要整顿官场的歪风,禁止私人间请客送礼、拉关系,第三提出了"破横散从 (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就是坚决取缔纵横全国进行的各种游说活动。这是要从制度上加强廉政建设,树立官府的良好形象。

      这些措施为楚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治地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有效地保护了改革变法的顺利进行。

      在政治改革取得初步成功时,吴起又针对楚国的现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经济上,吴起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认为多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人民,而过去楚国的旧贵族把人民集中到地少人多的地区来,影响了楚国的农业生产,没 有很好地把土地和人口结合起来。因而他下令迫使旧贵族带领所属人员去充实广大的荒凉地区。吴起继承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的政策,打击那些游手好闲的策士和 游客,为百姓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在当时,楚国境内有一种人,他们不从事生产,而是凭着自己的如簧巧舌四 处攀附权贵,蛊惑人心,扰乱社会秩序,人们称之为策士或说客。他们的存在对发展生产非常不利。吴起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后,便下令"禁游客之民。"用这样强硬 的手段禁止了这些人继续从事策士说客的职业,让生产的人数有了保证,社会秩序也得以安定,从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使楚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

       吴起在楚国变法中,取得成绩最大、改革效果最显著的,还是在军事上。吴起在变法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完成统一大业的构想,这是因 为吴起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不可能称霸于诸侯,当然一统天下就更不可能了。吴起一方面用裁减政府中冗员和减损奴隶主贵族 的那部分经费为楚国建立起了一支像魏"武卒"一样的军队,实行以法治军,奖励军功,并把军队的指挥权集中到国君楚悼王的手中,使楚军的战斗力有所增强,具 备了逐鹿中原的条件。

      另一方面,吴起从战备的角度出发,加强了京城鄢郢的防卫。在改造都城防御工事的时候,一些旧贵族又一次跳了出来,对改建工事横加阻拦。

       楚国的城墙,高度一直是两版(古代长度单位,1版相当于今天的4尺5寸),吴起为了使城墙能更有效地防御外敌的进攻,决定把城墙加高到4版。可是楚国的 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两版高的城墙,对一下要把城墙加高到4版有些不大理解。一些旧贵族就利用人们思想中这一传统习惯,扇动人们反对改革。然而这伙人势力已是 大不如前,这场骚动很快就平息了下去。但由此却可以看出旧贵族对变法改革的破坏是无孔不入的。正像恩格斯所说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 力。"任何改革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克服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

      经过了一年的改革,楚国的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军事上,楚国 军队已不是当年被韩、赵、魏联军打得东躲西藏的楚军了。在吴起的严格训练下,楚军成了一支战斗力相当强的军队。因为楚国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早先经常进攻楚 国的魏、赵、韩三国,如今已不敢南进一步。不仅如此,这支军队还西伐强秦,一举攻占了秦的几座城池,洗刷了过去的耻辱。

      就在吴起来到 楚国之前,楚悼王继位之初,楚国在同韩、赵、魏的战争中接连失利。公元前400年,韩、赵、魏伐楚,至乘丘而回;公元前399年,楚国因势弱归还榆关给郑 国。公元前391年,韩、赵、魏再次伐楚,大败楚军于大梁、榆关。从此,大梁便为魏所有,魏还进一步取得了襄陵(今河南省睢县)等地,在黄河以南得到发 展。而当时魏国的强盛正是由于吴起等人改革、练兵,创建魏武卒而获得的。

      楚国强盛起来以后,开始南征北伐。吴起率军南下平定了百越 (当时居住在我国南边的越族),取得了今江西南部和湖南、广西间的苍梧。在广西平乐银山岭发现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具体证明了这个历史事实。出土物除实用陶 器外,有成套的铜、铁制兵器。墓的主人是楚国从事垦耕、防守边塞的武士。有些兵器上还刻有楚国内地的地名,明显是从楚国内地带往岭南的。这个事实说明百 越、苍梧一带,由于吴起的南征,这时确已成为楚国的领地了。吴起平定百越、苍梧等地,进一步加强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有 利于江南和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北边,吴起率军吞并了陈国(今河南东部、安徽西部一带)和蔡国(今河南中部一带),向西还讨伐了秦国

       这时的魏国依仗李悝变法和吴起训练的魏武卒,耀武扬威,称霸中原。魏武侯知道吴起到楚国后一定会积蓄力量,寻找机会攻打魏国。他知道吴起的军事才能魏国 无人能敌。当他了解到吴起到楚国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使楚国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盛起来,既懊悔又担心,他后悔不该把吴起赶走,更后悔当初没有把吴 起杀死,消除后患。可此时已经晚了。他埋怨王错等人怎么给自己出了这种下等的策略,他从心里也埋怨自己不该听信谗言。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此时的吴起已扫 平南部,稳定了周边环境,他在继续整军练兵,等待时机,准备和魏兵大战。

      公元前383年,赵国在三晋联合对楚作战中,由于地理位置的 关系,没捞到什么好处,而韩、魏两国却取了郑、宋两国的不少土地,赵国便在这年大举进兵卫国。卫国根本不是赵国的对手,危急之中便向自己的盟国魏国求救, 魏国怕赵国灭掉卫国于自己不利,便派兵帮助卫国攻打赵国,由于吴起训练的魏武卒个个能以一当十,结果赵国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卫国乘胜攻占了赵国的刚平 (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赵国本想通过战争,夺取卫国的领土,结果不但损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刚平,败在卫国手里。这时赵国看到楚国强大起来,就派人到楚 国,向楚国求救。在是否救赵的问题上,楚国高层领导意见不完全一致。有人反对出兵,认为赵、魏、卫之间的战争是咬狗的战争,等他们两败俱伤,我们可从中 渔利;况且,赵国还曾和韩、魏联合攻打过我们。吴起主张出兵救赵,他说:"魏国是中原最强大的国家,如果赵国和卫、魏联军之间的战争持续下去,赵国将被消 灭。等魏国消灭了赵国,他的势力就会大大增加。这时,他将吞并周围的弱小国家,请大家想一想,到那时魏国要率兵南下,我们就很难打得过他了。现在,我们出 兵救赵,首先在列国之间树立了正义之师的形象,从舆论上我们占了主动。再说,我们现在出兵,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集中所有的军事力量与魏国决战。而魏国就不 同了,西面的秦国始终在靠近西河的边境上驻有重军,一旦有时机,秦兵就会东进;东面的齐国也在试图西进,拓展领土;北边的赵国要报仇,自然要和我们联手, 对魏国夹击。我一直在发愁出师无名呢。这是天赐良机,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楚悼王听完吴起的精辟分析,决定采纳吴起的意见,出兵救赵,任命吴起为全军 统帅。

      次日,吴起率领着楚军浩浩荡荡地向魏国的方向出发了。经过了几天的急行军,在州西与魏军展开了一场大战。

       吴起挂帅出征。楚兵在吴起指挥下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次出兵伐魏,楚兵更是威武雄壮。楚军将士们更是兴奋不已,这次可以在吴起的指挥下雪耻了。军队很快 来到魏国边境。魏武侯听说统兵人是吴起,知道来者不善。他首先派和吴起有私交的大臣到吴起的大营,向吴起道歉,希望吴起撤兵。吴起对使臣说:"我现在是楚 悼王的令尹,悼王对我恩重如山,我绝不做对不起悼王的事。况且,我要让王错那帮奸佞小人知道我吴起的厉害。请你回去吧。"随后,吴起发布讨伐令。楚兵个个 像下山的老、出笼的凶狮扑向魏兵。魏兵知道是吴起领兵,战争没有开始,心里就害怕了。魏国的将领深知吴起出神入化的运兵策略。战争一开始,魏兵将领指挥 失度,不知所措,魏国的士卒也大都因为紧张而慌乱。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大批在战场上倒戈。吴起率军迅速推进,深入魏国腹地,魏兵一退再退,楚兵一直攻到黄 河两岸。赵也乘胜反攻,夺取了魏的棘蒲(今山东省魏县南)、黄城(今河南省内黄县西),占领了魏国大片领土。吴起立黄河边,想起当年作为五霸之一的楚庄 王多次挥兵北上,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令中原霸主们瞠目结舌,那是何等的气魄!他决心要扫平魏国,统一中原,为楚悼王创立比先祖楚庄王更伟大的功业。

       魏军早就听说楚军已非往日可比,但却万万没有想到会勇猛到这种程度,一时间阵脚有些混乱。不过魏"武卒"到底是魏"武卒",很快就进入了战斗状态。双方 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指挥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楚军由吴起亲自指挥。他指挥若定,不忙不乱,而魏军渐渐吃不住了。楚军越战越勇,终 于,魏军败下阵来。吴起下令乘胜追击。楚军此时士气正旺,一路追杀下来,只见处处刀光剑影,只听四野人喊马嘶,魏军被杀得丢盔解甲,留下了一路的尸体,夺 路而逃。吴起率军急追不舍,直追到了黄河岸边才停了下来。正当吴起率领的楚军饮马黄河之际,赵军也向魏军发动了攻击,接连攻下了魏国的几座城池。这次战 斗,魏国被打得大败。

      伐魏一战的胜利,无异于向各诸侯国示威,让他们都看看:楚国不是以前的楚国了。

      楚国经过一年的变法改革,如一头沉睡了许久的猛兽,渐渐地醒来,挺立起身躯,挥舞起自己很久不用的利爪,开始向着中原方向咆哮了。

      可是就在这头猛兽壮志满怀地要挥戈逐鹿中原之时,它却被来自内部的力量打垮了,而且再也没有站起来。

      正当吴起充满信心,展望未来,苦心筹划时,快马来报,楚悼王病重,请他速回都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