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东山歌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谢安
  •   谢安喜好音乐歌舞,便在东山养了一些歌妓。"东山妓"可是十分有名的典故了。李白非常羡慕谢安,曾带着自己的歌妓来东山,与谢安作跨越时空的交流。他写道:"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感慨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流转。

      那个时代,贵族家中都有歌妓。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就是一个歌舞宴乐的场所,歌妓如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绿珠。后来石崇败亡,绿珠为他坠楼而死,唐代大杜牧无限悲伤地写出了"落花犹似坠楼人"的名句。

      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也广为人知。

      石崇听说王恺的豪富很出名,有心跟他比一比。他听说王恺家里用麦糖水洗锅,就命令他家厨房用蜡烛当柴火烧。这件事一传开,人家都说石崇家比王恺家阔气。

      王恺为了炫耀自己富,又在他家门前的大路两旁,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谁要上王恺家,都要经过这四十里紫丝屏障。这个奢华的装饰,把洛阳城轰动了。

      石崇成心压倒王恺。他用比紫丝贵重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比王恺的屏障更长,更豪华。

      王恺又输了一着。但是他还不甘心罢休,向他的外甥晋武帝请求帮忙。晋武帝觉得这样的比赛挺有趣,就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好让王恺在众人面前夸耀一番。

      有了皇帝帮忙,王恺比阔气的头更大了。他特地请石崇和一批官员上他家吃饭。

      宴席上,王恺得意地对大家说:"我家有一件罕见的珊瑚,请大家观赏一番怎么样?"

      大家当然都想看一看。王恺命令侍女把珊瑚树捧了出来。那株珊瑚有两尺高,长得枝条匀称,色泽粉红鲜艳。大家看了赞不绝口,都说真是一件罕见的宝贝。

      只有石崇在一边冷笑。他看到案头正好有一支铁如意,顺手抓起,朝着大珊瑚树正中,轻轻一砸。"克朗"一声,一株珊瑚被砸得粉碎。

      周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主人王恺更是满脸通红,气急败坏地责问石崇:"你……你这是干什么!"

      石崇嬉皮笑脸地说:"您用不到生气,我还您就是了。"王恺又是痛心,又是生气,连声说:"好,好,你还我来。"

      石崇立刻叫他随从的人回家去,把他家的珊瑚树统统搬来让王恺挑选。

      不一会,一群随从回来,搬来了几十株珊瑚树。这些珊瑚中,三四尺高的就有六七株,大的竟比王恺的高出一倍。株株条干挺秀,光彩夺目。至于像王恺家那样的珊瑚,那就更多了。

      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这才知道石崇家的财富,比他不知多出多少倍,也只好认输。

       石崇叫美女劝客饮酒,如果客人不高兴喝或喝得不多,就杀劝酒的美女。在一次酒席上,石崇请将军王敦饮酒。王敦这个残忍的家伙,故意不喝酒,石崇就一连杀 了三个美女。同席的人吓得不得了,劝王敦说:"您就喝了吧。"王敦冷漠地说:"他杀他家的人,关咱们什么事呢?"心肠硬到如此地步。

      当然,石崇这样不知进退的人最终没有好下场,他跟谢安这样的儒雅君子是没法比的。

      谢安年轻就有一种气定神闲、处变不惊的风度。

       大约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和孙绰王羲之几个人一起到海上去游玩。大家一边观赏着美景,一边吟诗作歌。正玩得高兴,忽然起了风浪,而且越来越大,眼看 就有翻船的危险,可当时离岸边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下可把王羲之和孙绰吓坏了,诗也不吟了,在船上跑来跑去,惊慌失措地互相问,怎么办?怎么办?然后大喊着 赶快回去。

      而这时,我们的谢太傅就像淝水之战前一样,无比镇定,还把他的诗慢慢吟完了。他抬头看了看几个人手忙脚乱的样子,说,要这 样惊慌的话,那就真的回不去了。这话还真是起作用,大家一听,竟都渐渐安静下来。这几位都是何等聪明的人,立刻就想明白了,是啊,这么惊惶失措,没准儿本 来翻不了船,手忙脚乱的倒翻了呢。于是,谢安的镇定让大家都稳定下来,然后平安地返回来了。

      其实这就是淝水之战前,谢安的思路。战争胜败谁也不能完全预料,但是把能够做好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就该安安静静地面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人都镇定下来,事情才会向最好的结果发展啊。

      这件事,让王羲之他们都对谢安既欣赏又钦佩。后来王羲之和当时另一个大名士刘惔(谢安夫人的哥哥)商量说,安石有镇服国家的气度啊,我们应该一道推举他。刘惔回答说,是啊,如果他真的不想出山,咱们就该集天下的名士一起来推举他。

      李诗仙的诗是这样写这件事的:"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前面我们说过,谢安名望很高,他不出山,天下士人都着急,说:"安石不出,如苍生何?"

      那么,他没有从政经验,更无政绩可言,哪来这么高的名望呢?

      这就要说说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了。隋唐以前是没有科举制度的,那么,怎么发现和选拔贤人呢?就是靠察举,也就是本地世家大族推荐和群众舆论。

      汉朝有察举制,选拔各地有才德的人,名为"孝廉",作为官员的后备力量。魏晋北朝时,在察举制的基础上,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 "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 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 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