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边乱又起,计退吐蕃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郭子仪
  •   在平定内乱之后,唐朝内部并没有停息下来,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历了战乱的朝廷已经无力驻守边疆,导致了边防空虚,而此时的吐蕃伺机而起,多次侵 略唐朝边境并且向南入侵;以及后来的边将叛乱,回纥起兵,这些都使得唐王朝显得岌岌可危。已经是年逾古稀的郭子仪依然奉命保家卫国,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 敌境,多次退敌,终使得朝廷化险为夷。终于公元781年病逝,年85岁。德宗感念其功,谥号"忠武"。

      大约两千多年前,西北地区的部 分羌族不断南徙,与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土著居民逐渐融合,形成吐蕃民族。吐蕃族崛起于青藏高原,公元6世纪的时候,青藏高原上还是部落分立的局面。东有白 兰、党项、附国;西和西北有大、小同;北有苏毗;南有吐蕃六牦部等部。当时的各部落的社会形态,还处于从部落联盟向奴隶制过渡的阶段。

       吐蕃是藏族的先民。吐蕃王朝的发祥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的穷结、泽山一带。这里是湖泊星列,沟渠连通的农牧兼宜地区。所以吐蕃部落的生产最为发达。吐蕃 的君王称"赞普",实行世袭制,辅臣称"大论"、"小论"。到弃宗弄赞(松赞干布)的祖、父两代时,其势力已逐渐扩展到拉萨河流域。吐蕃人因从事游牧而擅 长骑射,勇敢善战,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其风俗崇尚战死,甚至战死者的子孙,也受到本部落成员的尊敬。又其风俗重巫鬼,长期保留着人祭、人殉的习惯。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不久,他就将其统治中心从山南迁至逻些(拉萨)。这里是拉萨河的下游谷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有利于 农牧业的发展。松赞干布逐步降服了苏毗、羊同等部落,在大臣禄东赞的辅佐下,于唐太宗贞观七年(633)正式以逻些为都城,建立吐蕃王朝。赞普与其臣属各 部落首领,用传统的盟誓习俗确定领属关系,"一年一小盟,用羊、、猕;三年一大盟,用人、马、牛、驴。"同时,松赞干布还制定了严厉苛刻的法律,建立 官制和军制,创立了文字、历法,有关土地、牧畜、升斛的计量制度等,形成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政权。史书记载,吐蕃:"西戎之地,吐蕃是强。蚕食邻 国,鹰扬汉疆。"建立吐蕃王国后,吐蕃国有数十万军队,实力很强,也正因为如此,渐渐成为威胁大唐王朝的敌。然而,吐蕃王朝虽然控制的地区辽阔广大,但 他们的生存环境却极为恶劣。青藏高原边缘高山环绕,峡谷深切;内部有辽阔的高原,高耸的山脉,散布的湖泊,宽大的盆地等。其北部地区(羌塘)平均海拔 5000米左右,空气稀薄,干燥缺水,土壤寒漠,植被稀疏。而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适宜农牧的地区是在藏南谷地。其畜牧业完全是依靠天时,牧畜秋肥冬瘦,冬 春季节常因雪冻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吐蕃王国的社会经济构成是农牧兼营。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豌豆等;牧畜有牛、马、羊、、单峰驼 等。与畜牧业相连的手工业有捻毛线、织毡、织布、裁缝皮裘等。青藏高原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吐蕃人能够制造精美的金器、银器和铜器,能用铁制造刀 剑和铠甲。

      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遣使入唐通好。唐朝亦派使者入蕃回访。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应允吐蕃的"和亲"请 求,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标志着唐蕃和好关系的建立。松赞干布在玛布日(布达拉山)修建宫殿,供文成公主居住。终松赞干布之世,吐蕃与唐朝保持着和好无 争的关系。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其孙继位,因当时其孙年幼而由大论(宰相)禄东赞专掌国政。从此,唐蕃关系开始 恶化。从显庆元年(656)起,吐蕃兵锋指向东北,频频攻击吐谷浑汗国。朔三年(663),吐蕃发兵大破吐谷浑,受唐朝支持的诺曷缶奉可汗率其残部数千 帐,弃国逃到凉州(甘肃武威),吐谷浑汗国灭亡。从此,吐蕃兼有青海草原,直接威胁唐朝的河西、陇右地区。成亨元年(670),吐蕃军向北越过昆仑山,大 举进攻西域。同年四月,唐高宗派大将薛仁贵、阿史那道真率军五万人出击,与吐蕃四十万大军激战于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青海共和西南切吉平原),最后唐军全 军覆没吐蕃在西域乘势攻陷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新疆库车),控制了天山以南广大地区。唐朝军事形势失利,安西四镇并废,在西域的实际控制区退缩至天山以 东和以北地区。乾封二年(667),生羌十二州为吐蕃所破。至高宗末年,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陷其城(茂州安戎城),以兵据之,于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 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蓓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武则天执政时 期,决心改变军事上处于守势的被动局面。长寿元年(692),武则天命武威军总管王孝杰领兵出击,大破吐蕃,收复龟兹、于阗等四镇失地,并以三万大军驻镇 守卫,重新确立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地位。这一军事优势,此后虽有波动,但基本保持到安禄山叛乱发生前,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唐玄宗在 位期间(712-756),唐王朝国势达到鼎盛,在西域地区对吐蕃的战争也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达到极盛。与此同时,唐军在陇右地区与吐蕃的 战争,也在历经多次反复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到了唐代宗时期,由于国内战乱不断,使得唐王朝无暇顾及边防,于是,吐蕃便又趁乱而起,大肆入侵唐朝边境地 区。在当时的形势下,唐朝最大的外患就是吐蕃。在战乱时期,吐蕃经常入侵骚扰,向北争夺西域,向东进犯剑南,向东北进攻河、湟等地区。时刻威胁着唐朝政权 的安定以及边民的安全。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反叛后,唐朝廷内地军备弛废已久,无精锐之师可用,紧急征调河陇和西域 的边军东来平叛,这样一来,边防的将士都内调,导致边防力量薄弱。这个时候,吐蕃、党项等部遂乘虚进犯,大肆侵吞唐朝边疆,陇右、河西的大片土地,相继沦 落敌方。至德元年(756),吐蕃攻陷陇右都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西)、河州(甘肃临夏)的边防据点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天成、金天 七军和石堡、百谷、雕窠三城。到了乾元元年(758),吐蕃攻陷河源军(青海西宁)。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吐蕃攻陷廓州。同年十二月,党项进犯美原 (陕西富平)、同官(陕西铜川),大肆抢掠后退走。上元二年(761)二月,奴剌(西羌种落)、党项侵扰宝,火烧大散关(陕西宝鸡南),杀死凤州(陕西 凤县)刺史萧拽,然后在全城大肆抢掠,后退去。宝应元年(762)正月二十四日,吐蕃使者来朝,唐肃宗敕令郭子仪和宰相萧华、裴遵庆等人在鸿胪寺与之歃血 盟誓。然而就在这一年,吐蕃违背盟约,又攻陷唐朝陇右秦(甘肃秦安西北)、成(甘肃西和西北)、渭(甘肃陇西东南)等州。此时唐朝是多面受敌,党项也趁机 在这一年三月和五月,侵扰奉天(陕西乾县)、同官、华原(陕西耀县)等地。广德元年(763)七月,吐蕃进入大震关(今陕西陇县西),随后攻占兰(治今兰 州)、河(治今甘肃临夏)、鄯(治今青海东都)、洮(治今甘肃临潭)等地。随后,河西、陇右均被吐蕃占领。边将向朝廷告急,程元振以为是边将结党勒索恐 吓,都压住不报。由于唐代宗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知前线的军情,所以,边军没有得到援军和粮饷。在这样的形势下,吐蕃更加猖獗,对唐朝进行了疯狂的进 攻,并占领很多地区,严重威胁都城长安。十月,吐蕃自大震关入陇州(治今陕西陇县),攻泾州(治今陕西泾川西北),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并为向导,领吐蕃军 深入内地。吐蕃过了那州(治今陕西彬县)的时候,唐代宗才知道吐蔷入侵的消息。十月二日,吐蕃攻陷奉天,进至武功,京师震骇。惊恐不安的唐代宗在这个时候 才得知军情,在慌乱之中才想起已经长期闲居在京城的郭子仪。随后,他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抵抗吐蕃的进攻,以确保长安的 安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