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临危受命,东进试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郭子仪
  •   安史之乱爆发初期,由于唐军毫无防备,所以,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唐军节节败退。安禄山起兵之后,长驱南下,月余时间便攻占洛阳,控制了河北河南大 片土地。唐朝京城方面,守备空虚,各地的勤王之师尚未到达,关中人心惶惶,不得安宁。随后封常清高仙芝被斩,使得唐军形势更加严峻。情急之下,唐玄宗又 起用老将哥舒翰。而此时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因风疾卧病京城家中,唐玄宗以其素有威名,而且早就与安禄山不和,下诏任命他代替高仙芝为兵副元帅。哥 舒翰坚辞不受,但难抗君命,只得抱病赴潼关镇守。守关唐军包括有各地勤王之师、河西、陇右诸蕃部落兵以及高仙芝旧部,号称20万。哥舒翰因病不能亲躬军 务,由行军司马田良丘代理。田良丘不敢一人专决大事,分别让将领王思札统领骑兵,李承光统领步兵。王、李二人争权不和,军令无法统一。哥舒翰向来治军严 厉,不能体恤士卒,潼关守军纪律松弛,士气低落。

      洛阳失陷后,唐玄宗非常惊恐。而此时的安禄山,终于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当他进 入洛阳城后,就为洛阳城的豪华宫殿所吸引。于是,在天宝十五载(756)正月初一,安禄山预先派人组织洛阳耆老、僧人和道士,搞了一场"劝进"闹剧之后, 登基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为"圣武",任命降官达奚坷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严庄为中书侍郎,组织起了伪朝廷。幸亏安禄山在洛阳忙着准备登基称 帝,没有急攻潼关,遂使唐朝廷获得短暂而宝贵的调兵时间。

      叛军攻陷洛阳时,正逢天降大雪。相传当时有首歌谣:"燕燕飞上天,天上女儿 铺白毡,毡上一贯钱。"后人解释其意为安禄山的大燕皇帝只能当1000天。足见叛乱祸害百姓,不得民心。由于安禄山嗜血成性,杀人如麻,当他攻入洛阳城的 时候,就大肆烧杀抢掠。后来,叛军的烧杀抢掠,终于激起地方官吏和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当朝廷军队节节败退的时候,中原广大官民,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自 发地汇集起来,和安禄山的势力进行了艰苦而顽强的抗击。常山太守颜臬卿继堂弟平原太守颜真卿之后起兵河北,传檄各郡,声言朔方大军已攻下井陉,早晚就要平 定河北各郡。并说先归顺的有赏,后投降的诛杀。于是河北十七郡相继响应,纷纷起来杀死叛军守将,切断安禄山军队的前后方联系。安禄山叛军所能直接控制的, 只有河北北部的范阳、卢、密云、渔阳和南部的汲,邺等六郡而已。常山向为河北重镇,北控燕、蓟,南通河、洛,西有井陉之险,既是安禄山叛军南北通道的咽 喉,又当唐军出井陉、下河北的要冲。常山等十七郡反正,一旦朔方军出井陉入河北,安禄山的归路就被阻绝,在河南的大军与范阳的联系就会中断。而且安禄山留 在范阳的兵力不多,老巢就有倾覆的危险。总之,常山等郡的举兵,给安禄山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牵制了他在河南的军事行动。当时,安禄山正率大军西进,准备 进攻潼关,行至新安(今河南新安),闻河北有变,便立即撤回洛阳,命平卢兵马使史思明、大将李立节率兵万人由范阳南下,进攻博陵、常山,命大将蔡希德率兵 万人从河内(今河南沁阳)北上,夹攻常山。

      安禄山叛变和叛军如破竹之势长驱南下,唐玄宗一时不明就里,显得十分恐慌。由于他常年不理 朝政,对朝政之事已经很生疏,并且他太过于重视番将,这样就使得能够打仗的部队都在边境各镇,京城空虚,一时间无兵可用。而此时的唐玄宗早已没有了当初的 帝王风范。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只得一面下令招募军队临时应付,一面派使者到朔方、河西、陇右,令各镇只留少量城堡戍兵,其余部队全部内调勤王,又提拔朔方 右厢兵马使,九原太守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太守、朔方节度使,并且命其率领朔方军东进,讨伐安禄山。

      其实,唐玄宗在天宝十四年 (755)十二月七日的时候,就已经下令朔方、河西、陇右各镇,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防地城堡,其余兵马由节度使亲自率领,20天内赶到京城集结。十六日, 唐玄宗又任命皇子永王(李磷)为山南道节度使,颍王(李墩)为剑南道节度使。两位皇子都不亲自赴镇,分别由其副使江陵(湖北江陵)长史源洧、蜀郡(四川成 都)长史崔圆行使职权。唐玄宗的这一任命,是为了控制富庶的江南、荆襄地区和四川平原,保证朝廷的财赋来源。十七日,唐玄宗下令皇太子(李亨)监国,自己 要挂帅亲征叛逆,想借此来振奋士气民心。然而,由于杨国忠和太子之间向来不和,杨国忠深知这次由太子监国的话,他和杨氏姐妹就会大祸临头。于是,他们就将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告诉了杨玉环,而此时的唐玄宗对杨玉环是言听计从,并且这个时候的唐玄宗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尽管他说要御驾亲征,但口是心非,也 是无奈之举。后来,经杨玉环的一番说辞之后,唐玄宗感觉自己有台阶可下,于是就没有出征。

      在当时的情形下,最有能力扭转战局的可能就 是朔东军了。因为朔方地区与河东地区相邻,距安禄山所据的地区较近。河东节度使虽为安禄山所领,但时间不长,并没完全掌握河东的军事势力。而且朔军势力很 强,如果东出,不仅能够及时声援河东唐军抗击叛军,免使河东落入叛军之手,还可东出并陉(今河北获鹿西南),进攻河北,切断叛军归路,威胁其后方。唐玄宗 在此关键时刻,大胆地启用和提拔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令其率军东进,征讨安禄山,这在当时来说是颇为明智的。这也为唐朝最后的翻盘争取了一丝希望,也说明 大唐气数未尽。

      其实,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的时候,也顾虑到河东的将士有可能会抗命。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在举兵之前,就命何千 年、高邈率奚骑二十,以献射生手为名急驰太原(今太原西南),将副留守杨光翔劫持至河北加以杀害。命别将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兵连夜赶赴大同军(今山西朔 州东北马邑),以阻止朔方军东出。安禄山率叛军南下,进至博陵(今河北定州)时,又命其将安志忠率精兵屯驻土门(即井陉口),以防河东和朔方唐军进入河 北。正当安禄山进攻洛阳时,高秀岩在北方展开攻势,进攻朔方的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

      在郭子仪奉命回到朔方后,立即招兵买 马,补充兵员,试图从正面战场出击叛军,以收复洛阳。仔细分析战况后,郭子仪认为,必须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 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郭子仪首先率军击溃了振武军(今内蒙古托克托)的安禄山叛军,郭子仪正率领朔方军东进,闻讯后,催军急速赶赴单子 都护府,击败高秀岩部。又乘胜追击,收复河东道的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安禄山的大同兵马使薛患义率军来救,想夺回静边军。郭子仪命左兵马使李光鲻、右兵马 使高潜、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将领率部迎战,最终大败薛忠义军,坑杀叛军骑兵七千人,斩叛将周万顷。随后郭子仪乘胜率军追击,围叛军于云中 (今山西大同),命别将公孙琼岩率骑兵二千攻克军事要地马邑(今山西朔州),打开了东陉关(今代县东)。东陉关即雁门关东口,地势险固,是太原北方的重要 门户。河东唐军为保卫河东和太原,闭关以拒高秀岩的大同军。又攻占马邑,解除了河东太原的军事威胁,打通了东进的道路,使安禄山取太原,入蒲关(今陕西大 荔东黄河岸上),夹攻关中的计划成为泡影,也为其后李光弼能东出并陉,入常山(今河北正定)扫清了障碍。当叛军在河北、河南地区锐不可当,而唐军连连溃败 之际,郭子仪统率朔方军的精兵强将,首战告捷,成为唐朝廷希望之所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二月十九日,唐玄宗下令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叛军连败两 战,锐气受锉,仍不甘心。十二月十二日,又由大同军兵马使薛忠义带兵反扑,争夺靖边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