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行惠四方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狄仁杰
  •   奕奕新祠,于魏之疆。

      岩岩梁公,惠此一方。

      (唐)冯宿

      唐人冯宿对狄仁杰的这几句赞语,是针对他在魏州刺史任上造福于民的不凡政绩而言的。其实,狄仁杰在地方上的政绩与成就何止魏州一地,可以说是任官一地,造福一方,深得各地父老百姓的爱戴。

      人生好似浮萍,谁也无法预料自己飘流的下一站,对于官场中人来说更是如此。

       狄仁杰自从政以来,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任地方官中度过的。有时是遭受排挤打击,被贬于州县;有时是临危受命,镇守一方;有时则是奉命充使,安抚或巡察地 方。不管何种情况,即使是遭到残酷的迫害,他都能做到不计个人得失,依然尽心竭力,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稳定地方秩序,努力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居 乐业的社会环境。

      在狄仁杰任侍御史期间,唐朝与吐蕃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是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唐 以前吐蕃分为若干部落,散布于西藏高原之上。唐朝初年其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诸部,拥有精兵数十万,成为西方强国。唐太宗时曾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 了唐朝与吐蕃关系的发展。松赞干布死后,其孙弃芒论芒继位,年幼不能理事,由大相禄东赞摄知国事,禄东赞死后,其子论钦陵专国,举兵灭吐谷浑,兼有青海, 并不断骚扰唐朝边境,致使双方关系急剧恶化。为了防御吐蕃侵扰,仪凤二年(677),唐高宗任命重臣刘仁轨镇守洮河军(青海乐都),全面负责对吐蕃的军事 工作。刘仁轨到任后,积极备战,整训士卒,但是有关边境军情的奏请,却多为中书令李敬玄所阻挠,使刘仁轨的军事计划往往不能实施。刘仁轨大怒,他明明知道 李敬玄非将帅之才,却故意上奏高宗,说对付吐蕃非李敬玄不可。高宗不察,竟然同意了刘仁轨的请求。唐朝君臣如此作为,对吐蕃军事的结局就可想而知了。高宗 任命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以代替刘仁轨,李敬玄自知不能胜任,坚决推辞不去,高宗不许,并调动诸道军队开往洮河。仪凤三年,吐蕃与西突厥连兵进攻安西诸 镇,高宗企图一举击败吐蕃,消除边患,又下诏召募天下猛士从军,关中一带兵役尤为繁重。这年九月,李敬玄率18万大军与吐蕃大将论钦陵战于青海(青海湖一 带)之上。由于李敬玄指挥无能,唐军大败,右卫大将军刘审礼被俘,幸赖左领军将军黑齿常之力战,李敬玄才得以率余众退回鄯州(治今青海乐都)。此战的失败 震动了长安,关中西部诸州纷纷训练士卒,加紧了战争准备工作。由于兵役繁重,激化了社会矛盾,使这一带的局势极不稳定。

      于是,唐高宗 派狄仁杰巡察这一地区,设法稳定社会秩序。当时在关中西部诸州中以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局势最为不稳,兵士们不堪忍受繁重的兵役,纷纷逃亡,当地官员不知 安抚,反而派军队四处搜捕逃兵。面对官府的高压政策,分散的逃卒便自发聚集起来,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为一伙,以武力相抗拒,使官军轻易不敢追捕。他们白天 潜伏于山谷之中,夜晚则窜出剽掠,当地百姓不胜骚扰,无法正常生产与生活。州县官员见状,惊恐万状,又担心上司追究责任,便加紧围捕,抓获了数十人,却使 更多的逃卒潜匿愈深,使当地人心更加惶恐不安。狄仁杰抵达岐州后,详细地了解了情况,认为军士逃亡,事出有因,如果一味追捕,严加惩处,只会促使他们铤而 走险,后患无穷。于是,狄仁杰决定采用安抚的办法,以缓和矛盾,化盗为民。他下令将捕获的逃兵全部释放出狱,发给路费、口粮遣送回乡。又张榜于道,允许在 逃的兵士出首,不咎既往。这种策略收效甚好,逃兵们看到被捕的同伴全都安然返乡,于是纷纷走出山谷自首,使岐州一带很快地恢复了安宁。高宗得知此事后,十 分高兴,赞扬狄仁杰"识国家大体",并将这一政策颁示诸州,"宥其同类",很快地收到了"潜窜毕首矣"的良好效果。狄仁杰完成使命,返回长安后不久,高宗 遂提升他为度支郎中。

      度支郎中,为户部度支司之长官。度支司是国家的最高财会主管机构,掌管政府的预算开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关。 在狄仁杰充任郎中期间,唐朝的政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故,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尽管高宗遗诏中规定军国大事有 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武则天还是在一个多月以后借故废去中宗,另立李旦为皇帝,史称唐睿宗。睿宗虽被立为皇帝,却居于别殿,无权过问国事,大权握在 其母武则天手中。一个有着传奇般经历的伟大女人所期待的最好时机终于到来了,从此,历史进入了武则天统治的新时期。

      面对这巨大的变 化,狄仁杰的态度如何?史无明载,不过随着唐高宗的驾崩,狄仁杰也离开了长安,被派到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充任刺史,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刺史的品秩虽比 度支郎中高,权任却轻,在唐人看来是被贬官了。宁州是民族杂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时有摩擦与纠纷发生。新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针对当地社会特点,采取了 "抚和戎夏"的政策,使当地社会安宁,"人得欢心。"同时他还革除积弊,约束官吏扰民,注重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赋役负担,当地人民立碑镌文,以颂其德。垂 拱二年(686)十二月,右台监察御史郭翰奉命巡察陇右,所到之处按劾了大批的州县官员。进入宁州境后,"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郭翰进入馆驿后,十分 感叹地对僚属说:"入其境,其政可知,愿荐使君美于朝,毋久留。"当场就命人取笔纸,起草表章推荐狄仁杰入朝为官。很快,狄仁杰就被征召入朝,升任冬官侍 郎。

      次年,天下大饥,山东河南一带尤为严重,饥民遍野,死人无数。武则天命狄仁杰与司属卿王及善、司府卿欧阳通为使,于垂拱四年 (688)二月,正值春荒不接灾情最重之时,前往山东、河南一带抚慰赈济。他们在这一带开仓放粮,救济饥民,使许多百姓免于饥饿而死,社会局势渐趋平稳。 六月,狄仁杰又奉命充任江南道巡抚大使,前往江南巡视。返回洛阳后,升任文昌右丞,随即又出任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在豫州任上狄仁杰因得罪朝中权 贵,被贬为复州(治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后调任洛州(治今河南洛阳东)司,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狄仁杰担任宰相不久,就被 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虽侥幸未死,却被贬为彭泽江西彭泽东北)县令,地位一落千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