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怎么死的?德宗猝死之谜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光绪爱新觉罗·载湉
  •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德宗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满含悲愤地离开了人间。临终无一名亲属及大臣在身旁,及至被人发现,早已死去多时,可谓生前死后,备受冷落,孤苦凄凉至极。

      就在德宗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他的姨母及政敌、操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

      德宗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的消息传出,中外同感震惊。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只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德宗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由此而产生。

      晚清御史、德宗的近臣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及徐珂所编著的《清稗类钞》等书认为,慈禧在病危期间,唯恐自己死后,德宗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手将光绪害死。

      英国人濮兰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传》和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依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德宗。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德宗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德宗谋害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德宗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德宗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德宗毒死。

       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逸经》杂志二十九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德宗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 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德宗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德宗,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清宫太监回忆录《清宫琐谈》则说德宗实则死于饥饿。据载,德宗本无大病,诸医开方皆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太监们在德宗死前已得到德宗驾崩的消息。当时, 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二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德宗死前,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帝饿 急,但实在是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三天未进食了。后来,德宗便渐无声息了。不久,醇亲王入见,周报告说皇上已去世,醇亲王用镜子试皇上气息,确信其已死 亡,于是匆匆而去。一会儿,皇后赶来探视,随后便把皇上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世。

      但也有不少史籍或接近宫禁者对德宗之死持自然病死之说。 如《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清史稿·德宗本纪二》等所谓正史或官修史籍内,均载德宗系正常死亡;再如《苌楚斋三笔》卷六则称:早在光绪三十四年 二三月间,德宗帝久病未愈,早入膏肓,是时肝气大发,以手扭太监顶戴,以足踢翻电灯,情势日急。

      另外是德宗临终前一段时间,一直为其治病的六位名医之一杜仲骏所著《德宗请脉记》一书,对德宗之病情、诊病经过以及光绪临终前的病状,叙述颇详,证明光绪确实是正常死亡。

       由于上述种种传闻,使德宗之死成为清末历史上一大疑案,众说纷纭。关于德宗之死这一疑案无论当时或在日后,虽有种种传说,但因事涉清代宫禁秘档,人们无 从知其真实内幕,均缺乏真实可靠的依据。那么,德宗究竟是怎么死的?让我们且从太医院御医和皇宫医案(也称"脉案")谈起。

      在中国历 代封建王朝的宫苑中,都设置有专门为皇帝、皇后、妃、嫔、王公大臣等诊治疾病、调养身体的太医院。在这里,集中了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国医高手,备藏了从全国 各地搜集到的珍奇名贵药材。太医院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许多既稳妥又有一定疗效的处方,以及许多宝贵的临床医疗经验,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英荟萃之地。 然而,皇宫医学却历来被深锁宫禁,秘而不宣;究竟皇帝及其后、妃等怎样看病,御医又如何为他们把脉治病、施药护理等等,一向令人神秘莫测。

       清太医院沿袭明制,其官署最初设在正阳门内东交民巷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的压力,被迫与之签订不平等 的丧权辱国条约《辛丑条约》。依据条约第七款,将这一地区划为各国驻华使馆区。太医院只得另在地安门外建立新署,现在遗址尚存,但已是面目全非。太医院在 紫禁城内东墙下,上驷院之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岁月流失,现已倾毁无存。

      清太医院为五品衙门,其最高行政长官为 院使。副职二人,称为左院判、右院判,官居六品。太医院有御医十三人官居八品;医士二十人、医生三十人(皆没有品级),享有从九品的待遇,统称御医。清初 按医科分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豆疹十一科。光绪时期,合并为五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 科。平日,有太医院院使、院判及其属员在宫中当班。每当皇帝驻跸园庭,或出巡各地,太医院御医也随之前往。

      太医院御医在从事医疗活动 中,皆建有详细的病历,即所谓"医案"(又称"脉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大量的清代皇宫医案。其中包括皇帝、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太监、 宫女以及王公大臣的原始诊病记录、内务府抄件、帝后用药底簿、配方秘本、御药房、御膳房和御茶房的各项记录,以及皇帝及个别皇后的起居注、皇帝有关医药的 朱批、宫中敬事房的档案,等等。特别是乾隆以后诸帝及其后、妃等的脉案保存得较为完整,其中尤以德宗的脉案为最多。清代皇宫的医案总数约有四万件。在这些 医案史料中,其诊治处方大都出自太医院御医之手。但也有少数非太医院的官方处方,如施焕、吕用宾、陈秉钧等地方名医为光绪诊病的处方,便是其例。这些人都 是懂得医道的大小官员,或在京城,接近宫廷,或在地方,而由地方总督、巡抚奉诏保举来京入宫为德宗看病的。

      在清宫医案中,既有当年御 医为德宗诊病用药的原始病历,也有德宗本人口述或亲书病史病状的"病原",尤其是德宗临死前半年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些珍贵的原始记录,应是解开 光绪生前病状及其死因的重要而可靠的直接依据。根据这些珍贵的诊病原始记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档案专家会同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学专家,对德宗病案进行 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揭开德宗的死因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德宗之所以会在壮年夭亡,首先,这与他一贯体质积弱,自幼 失于调养有关。从德宗早年的医案及其自述的"病原"得知,他自幼体弱多病,且有长期遗精病史。德宗37岁时,在亲书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 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稍遇风寒必定头疼,耳鸣现象也近十年。可见, 德宗体质一直不好。另据光绪十年、十二年(1884年、1886年)的脉案,知其经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汤药、丸药很少有不用的时候。这时德宗年仅十五六 岁,即已弱不禁风,失去抵抗病菌之力而多灾多难。这些档案记载与民间的传闻以及一些文献中所记述的情景颇为相似。

      其次,成年以后的德 宗,体质虽未见好转,遗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继续,但从医案记录来看,在光绪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间,其诊病吃药的次数却相对有所减少,到光绪二十四年末及 二十五年以后他的病情却突然加重,体质直线下降。据当时医案记载,其病状纷纭,甚为复杂。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正月初八日的医案是这样记载的:朱 某、门定鳌、庄守和、张仲元请得皇上脉息左寸关沉滑稍数,人迎见浮,右寸关沉滑而数,两尺细弱,沉取尤甚。头痛恶寒,身肢酸痛。面色青黄而滞。……头觉眩 晕,坐久则痛。左边颊颐发木,耳后项筋酸疼。腭间偏左粟泡呛破,漱口时或带血丝,咽喉觉挡,左边似欲起泡,右边微疼。……舌苔中灰边黄。左牙疼痛较甚,唇 焦起皮,口渴思饮,喉痒呛刻,气不舒畅,心烦而悸,不耐事扰,时作太息。目中白睛红丝未净,视物迷朦,左眼尤甚,眼泡时觉发胀。耳内觉聋,时作烘声。胸中 发堵,呼吸言语丹田气觉不足,胸中窄狭,小腹时见气厥,下部觉空,推揉按摩稍觉舒畅,气短懒言。两肩坠痛。夜寐少眠,醒后筋脉觉僵,难以转侧。梦闻金声偶 或滑精,……心中无因自觉发笑。进膳不香,消化不快。……下部潮湿寒凉。大便燥结。小水频数时或艰涩不利等症。本由禀赋素弱,心脾久虚,肝阴不足,虚火上 浮,腠理不密,感受风寒使然。今仅暂用疏风寒之中,仍寓养心扶脾润肺生津滋养肝肾之剂。尚宜节劳静养调理。所开出的药方是:防风二钱,川芎一钱五分,薄荷 八分,羌活一钱五分,云茯神苓各二钱,元参三钱,干地黄三钱,霜桑叶二钱,花粉二钱,桔梗二钱,干草八分,建曲二钱,引用甘菊二钱,生姜三斤。此日脉案可 谓详尽,而自此以后二三年脉案,大都与此相近,且病情逐渐加剧。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德宗的疾病不断恶化,从未好转,从脉案中的记载,可以看出 其病已入五脏,气血双亏,病情日趋严重。

      到了光绪三十四年春,也就是德宗临终前半年,其病势已十分严重,宫中御医已均无良方可施,眼 看光绪就要不行了,清廷这才急忙征召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恒来京入宫诊视。紧接着又向直隶、两江、湖广、山东河南山西等督抚发出电旨:入春以来,皇上 欠安。在京各医,诊治无效。希各处精选名医,迅速来京,恭候传诊。各省接此电旨,很快就保举吕用宾、周景涛、杜仲骏、施焕、张鹏年等名医来京。并分别致电 直隶、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督抚,告知速送川续断、苏芡实、北沙参、苡米、广陈皮、桑寄生、杭白菊、茯苓、甘枸杞等御用上品药材。可为时已晚。此后,主要 由以上诸人为德宗诊脉开方,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日,江苏名医曹元恒在医案中写道:皇上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病势十分严重,在 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处于无药可对症的严重病状。只得开些平安药:鳖甲心三钱,水灸;新会皮七分、云茯苓三钱、飞辰砂三分、拌;石决明 四钱,盐水煅;盐半夏一钱五分、粉罴榭三钱、杭菊瓣一钱、炒谷芽四钱,水煎服。五月初十日(6月8日),陈秉钧更在"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全无寸效" 之语,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德宗本人对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着急,在他亲 述的病原中,一再指责御医们无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虽"屡易方药,仍属加重"而斥责御医们:"病势迁延,服药总觉无 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医是:"每次 看脉,忽忽顷刻之间,岂能将病详细推敲?不过敷衍了事而已。素号名医,何能如此草率!"等等。这些斥责严词,在他的病原中经常出现,反映了他焦躁绝望的心 情。

      关于德宗在死前数月其病就已无望的问题,还可以从当时的江苏名医杜仲骏所写的《德宗请脉记》一书中得到印证。杜仲骏是在光绪三十 四年七月以后被征召到京专为德宗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诊后,立即对吏部尚书陆润痒说:"我此次进京,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 来,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只求不出差错。"这些说明,这些名医此时对德宗的疾病已是无能为力,只有敷衍了。

      从德宗临终前的病情看,十 月中旬,德宗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杜仲骏等为德宗诊得的脉象为:左寸关弦数,右细数,两尺略缓。所有腰痛腿酸等症,绵绵日久 不愈,以致步行艰难,肢体倦软。现在咳嗽气逆发喘,日甚一日,夜寐每为咳嗽所扰,竟不成寐。饮食不易消化,种种病情,皆虚损见象。根据此病案可以看出,德 宗之病,除原有症状外,咳嗽气逆发喘尤为突出,并影响了睡眠,以致夜不成寐,则更导致其他症状的加剧。他已出现肺部的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状。德宗已是 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处于病危状态。杜仲骏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

      十九日,德宗的病象已呈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疲倦乏力。此时,御医们一致"甚感棘手",仅开些调摄之方此时,死亡已向光绪靠近。

      二十日,德宗已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在轻轻颤抖。当天夜里,德宗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脉博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拖到傍晚,终于六脉断绝,光绪怀着一肚子的怨恨与世长辞了。

       根据翔实的清宫医案,专家认为:追究德宗的死因,是属于虚痨之病日久,五脏俱病,六腑皆损,阴阳两虚,气血双亏,终以阳散阴固,出现阴阳离决而死亡。从 现代医学来分析,则主要是肺结核、肝脏、心脏及风湿等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了抵抗力下降,出现了多系统的疾病。其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 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从德宗亲述病原及其脉案所载的病因病状及死状来分析,他自病重至临终之时,其症状演变属于进行性的一步步加剧恶化,并没有特 别异常症状出现,既无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征象,也没有突然性暴亡的迹象,应该属于正常病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