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重诲
属于::山西安重诲(?-931年),河东应州(今山西应县)人,沙陀族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大臣。其父安福迁,事晋王李克用为将。
安重诲少事后唐明宗李嗣源,随从征战,颇见亲信,为人明敏谨恪。明宗即位,以拥戴功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护国节度使,总揽政事。
不通文墨,刚愎专断,力主削藩,诬杀宰相任圜等,在处理李从珂的问题上与后唐明宗发生了意见分歧,渐为嫌忌,遂罢枢密使之职,以太子太师致仕。长兴二年,以离间孟知祥、董璋、钱镠罪,李从璋赴河东将其诛杀。
人物生平
安重诲年轻时即投于后唐大太保李嗣源军中,因骁勇善战,才识过人而逐渐得到李嗣源的赏识。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李嗣源引安重诲为心腹,安重诲视李嗣源为知己,二人结成莫逆。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发生兵变,庄宗李存勖命李嗣源率侍卫亲军前去平叛。李嗣源兵至魏州,反而利用兵变力量,与魏州士兵联合南下。李存勖为部下所杀,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是为后唐明宗。安重诲因拥戴之功,益重受用,被任命为左领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一带)节度使,升侍中及中书令。安重诲深得明宗信任,他自已也以佐命功臣自居。朝中之事,无论大小,事必躬亲,令明宗也怕他几分。一次,殿前展真官马延触犯了他,他将马延斩于马前,然后才奏告明宗。他与宰相任圜争权,逼任辞职,又伪造明宗诏旨,杀任圜而后奏,其跋扈如此。
后来,安重诲在处理明宗养子李从珂的问题上与明宗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主张要杀掉李从珂,明宗不允,遂与明宗产生了隔阂。西川董璋、东川孟知祥反后,石敬瑭率兵征讨,安重诲负责督输粮草。任务未完,即被招还,改任河东节度使。这期间有人在明宗前屡次说安的坏话,明宗也对他猜忌日深,安重诲非常害怕,未到任,申请辞职,被准以太子太师致仕。明宗恐怕安怀有二心,曾派李从璋到河东监视他。
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李从璋赴河东,将安重诲诛杀。
力主削藩
明宗李嗣源继位后,铲除弊政,实行了一些为人民称道的改革。这期间,安重诲作为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以天下为己任,对内为治理江山社稷而出谋划策;对外为遏抑藩镇势力过强而穷尽智思。后唐明宗一朝,政治较清明,人民生活较安定,一时被称为“小康之局”,这与安重诲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明宗李嗣源虽为一国之至尊,但以马上得天下,不通文墨,四方奏章均由安重诲诵读。安重诲特设端明殿,招纳名土冯道与赵风,专门给明宗讲述治国安邦之经略,使其处理政务能力颇有长进。
明宗为人虽宽厚温和,但仍带有沙陀人之遗风,杀人轻率不顾后果。马牧军使田令方所养之马瘦弱且死亡率高,论罪应处斩。安重海劝明宗道:“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明宗认为他言之有理,将田令方赦免了。明宗曾派回纥人侯三衔命回国。侯三到达甘肃醴泉县时,因该地僻狭,平素未备驿马,县令刘知章外出打猎,未能将马匹及时给侯三以致误事。侯三返回京城后,告知明宗,明宗大怒,令人将刘知章锁拿至京城问罪。安重诲认为诛杀刘知章不妥,力陈斩刘之害处,刘知章才得以幸免。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势力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一大祸害。安重诲深感藩镇林立,有碍集权,试图在削夺藩镇实权问题上能有所作为。
当时,任西川节度使的孟知祥和任东川节度使的董璋蓄志谋反,由来已久。安重诲早就想将其裁抑,适遇两川守将更戍,便委派自己的精兵良将,逐渐将其地盘分割、蚕食。孟知祥、董璋二人察觉出安重诲的意图,颇不安宁。后来,安重诲派李严为西川监军,孟知祥认为,天下藩镇皆无监军,遂将李严杀掉。安重诲又将东川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分割出来,称保宁军,任命亲信李仁矩为阆州节度使,以挟制董璋,被董璋派人杀死。安重诲削藩之举虽未获得成功,但他为巩固后唐中央政权而解除藩镇军权,缩小其统治地盘,是有进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