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简介
京剧中的包拯形象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北宋人,官至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封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色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包拯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敬称包公,被后世称誉为“包青天”,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中国民间信仰传其为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之一,亦称森罗殿主及阎罗天子、包府千岁、文曲星君、马国公。
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此外,其形象传说为黑面,故此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包拯生平
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包拯生于庐州合肥。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丁卯科进士,授大理评事(从八品下),知建昌县;以父母年老,没有赴任。又监和州税收,其父母仍然拒绝前往,于是一直在家乡侍奉父母终老直至守孝期满。调知天长县。任满后,调任端州(广东肇庆)知州。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他向宋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贪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称其“真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又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诈骗案,震动朝野。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包拯任权知开封府,至嘉祐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包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铁面无私、断案如神,因此受人敬仰。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他进入“二府”成为北宋最高决策机关成员(枢密副使)后,衣着饮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时”,是古代中国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间谚语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拯为人严正,殊少笑容,时人以“黄河清”比喻包拯之笑。曾与包拯同朝为官的欧阳修、司马光,乃至后世如朱熹、刘敞等,对包拯皆有正面评价。
包公于宋仁宗赵祯嘉祐七年(1062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7月3日),病殁于开封。宋仁宗赵祯加封包公为东海郡开国侯,赠官礼部尚书,谥孝肃,还根据包公“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这句话追谥包公为孝肃,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议底稿交付至门生张田辑录成《孝肃包公奏议》(即《包拯集》)传世,次年归葬合肥,墓志铭由同为枢密副使的骑都尉、濮阳县开国子吴奎撰写、朝奉郎、上骑都尉杨南仲书写以及甥将仕郎、守温州里安县令文勋篆盖(现存安徽省博物馆)。
包拯形象
四大小说之一的《水浒传》曾指出包公是文曲星的转世,他与狄青一文一武开创了北宋的全盛时期。
古代小说《七侠五义》以包公为主人公。相传为文曲星转世,因其大公无私,拥有一副铁面如墨的脸孔以镇慑佞臣,额上挂有一弯苍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称号。但是在历史中,他的皮肤并不黑,只是为了塑造铁面无私的形象,而剧中才把它的脸变黑,到了现在许多人反而认为他原本就是黑脸。
包拯石像
民间传说包公任开封府尹期间,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与有足智多谋的公孙策和“御猫”之称的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之南侠展昭为左右文武助手,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使正义得以伸张。传颂的案件包括《铡美案 ( 铡驸马 )》、《狸猫换太子 ( 打龙袍 )》、《铡庞昱》、《乌盆案》、《铡包勉》、《铡判官》等。故事中百姓向包公申冤的方法有:拦路喊冤(趁包公坐轿出巡时拦路向包公申冤)、击鼓鸣冤(传说开封府公堂门前有一鼓,任何人击鼓后,包公便会升堂聆听喊冤者的冤情)。开封府大堂常摆着三只铡刀:龙头铡(火龙铡)专铡违反国法之皇亲国戚,虎头铡专铡文武贪浊污恶百官,而狗头铡(犬头铡)专铡穷凶极恶之平民百姓。
传说包拯审案不分昼夜:日审阳间,夜审阴间。华南地区有传说谓包拯死后被封为十殿阎罗王中的五殿森罗王。在台湾,对包公的称呼有“阎罗天子”与“包府千岁”。
后人对包拯评价
包拯在当朝以清正刚直著称,直到后世仍然被后人所尊敬。
- 朱熹称包公:“复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刚毅。”
- 欧阳修称包公:“清节美行,著自贫贱,谠言正论,闻于朝廷。”
- 刘敞称包公:“识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
- 奉旨编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称赞包公:“仁宋时,包拯最名正直。”
- 《宋史》:“公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其嫉忠,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为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 胡适说包公“是一个箭垛式的人物”,民间的传说将各种各样的断案故事都射到他身上。胡适在《三侠五义·序》说《宋史》只记包拯“ 割牛舌” 一案图。
正史中的包拯虽然清直,但是以敦厚著称。后世传说,包拯审案时,好用酷刑,这可能是与他的九世孙包恢的事迹混淆所致。
包拯的故事
更多 >>- 包拯巧捉赵衙内
北宋嘉祐年间,京城开封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案。 当时,河北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崇,他从小苦读诗书,一心想考中功名,却屡试不第。张崇的父母非常焦急,就想另找门路,为儿[更多]
- 包拯不持一砚归
大名鼎鼎的包拯,是北宋一位刚正不阿、断案如神的清官。包拯喜欢书法,对书法艺术也颇有造诣。 有一次,包拯被调到端州做地方官,这里的端砚非常有名。 他到任不久,便听说历任地[更多]
- 三现身包拯断奇案
大宋元祜年间,在兖州府奉符县衙门前,有一个卖卦算命摊儿,算命先生自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预卜、吉凶祸福、成败兴衰。 一日,县衙门的孙押司闲来无事,便信步踱来摊前闲聊,求个[更多]
- 包拯巧断杀夫夺子案
宋仁宗年间,开封府陈留县有一位柳员外,柳员外为人厚道,心地善良,家有百亩良田,吃穿不愁,日子过得倒也舒心,只是有件事令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来柳员外虽已年过半百,妻子王氏却仍未[更多]
- 包拯额头上为什么有个月牙?3种来历谁真谁假?
传说包青天夜断阴,日断阳,查清了无数疑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很多电视剧也以包青天包拯为原型,讲述了关于包拯的许许多多精彩故事,可是为什么电视剧中的包青天大人的额头[更多]
- 包拯出世
包公就是包拯,传说他在家排行第三,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包公一生下来就通身漆黑,不像个人形。他老子说:“这是个怪物,把他送掉。”他大嫂说:“好的,让我去送。”就把他洗洗抱走了。其[更多]
- 包公教子
包公人称包青天,一生廉明清正,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这年,包公告老还乡,他吩咐家人悄悄收拾了行囊,连夜雇了一条船,顺流而去。走到半路,包公的船被一条大船追上。大船上下来一位身[更多]
- 包拯上任,坐高低轿
老年间,安徽定远县的衙门口,有两只石狮子,这不奇怪,别的地方县衙门口也有。稀罕的是石狮子一大一小,蹲在一高一低的石砧上。这为啥呢?据说是包拯当定远县令时留下的。当时的定远县[更多]
包拯的野史解密
更多 >>- 包拯陈州粜米
仁宗年间,陈州大旱,三年颗粒不收,民不聊生,户部尚书范仲淹上殿奏本,保举龙图阁大学士兼开封府尹包拯到陈州粜米济赈。[更多]
- 包拯公断铡美案
北宋年间,湖广均州府有一名妇女叫秦香莲,其夫名叫陈世美,堂上双亲,膝下一双儿女。虽是小康人家,日子也过得去。[更多]
- 包拯三谏宋仁宗
包拯因何事三谏宋仁宗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在一次朝会上,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听到仁宗的诏书,张尧[更多]
- 包公真的是由长嫂养大的吗?
包公真的是由长嫂养大的吗?“长嫂如母”是今天流传在民间一句妇孺皆知的熟语,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只要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包青天的出身稍加关注,不难发现这一熟语竟然与包[更多]
-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剧情简介
皇亲鲁斋郎横行霸道,抢人妻女,夺人财宝,伤害良民,无恶不作。他抢来银匠李四的妻子张氏,又逼着孔目张圭把妻子李氏给他送去,把张氏转手给了张圭。李四在张圭家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张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