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文
属于::北宋郭守文,名号不见于载,北宋并州太原人。世出将门之后,生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卒于北宋端拱二年(989),终年55岁。
守文之父郭晖,行伍出生。五代时,追随后汉太祖刘知远,北伐南征,为护圣军使牞在与郭威征讨河中之役时,死节沙场。当是之时,4岁的郭守文随父从军,郭威见郭晖战死牞守文无人眷顾,遂收留其帐下,代为养育。若干年后牞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逐渐长成的郭守文,充其麾下,为护卫军校,被任左雄殿直、东第二雄副都知。郭威、柴荣死后牞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建宋,郭守文被提任西头供奉官,服务于皇宫大内。宋初之天下大势,赵宋虽强,但整个国家仍处四分五裂,契丹、北汉虎视眈眈居于北,南有吴越、南唐、南汉、荆南数国并峙,西有前蜀、后蜀相继裂土称雄。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建宋后牞沿袭后周既定统一大略,实施先南后北之策。在平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招抚吴越、北拒契丹的一系列统一战争中,郭守文从下级军官作起,身经百战,为宋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
乾德二年(964)冬,宋拉开讨伐西蜀之战。时年29岁的郭守文在王全斌麾下,挺进西南,参加平蜀之役。一年之后西蜀灭亡,郭守文因军功擢升简州(今四川简阳)知州。新获之蜀地,在宗、蜀衔接之时,剑门内外流寇散匪颇多。郭守文剿抚并用,以抚为主,将大部流寇散匪之首抚降,归附宋朝,兵不血刃,安抚一方。
开宝三年(970),36岁的郭守文,在潘美麾下,征讨岭南,首战告捷,生擒南汉边将刘 。郭守文为灭亡南汉,再立战功,迁升翰林副使。开宝七年(974),守文再随大将曹彬征剿南唐,平定南唐之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后,生俘南唐后主李煜。次年,宋祖赵匡胤,诏解南唐后主李煜于汴京。曹彬因守文勤于战事、行事慎肃,命他押护后主李煜,归阙报捷。时李煜深悔自己贪文误国,“不欲生见太祖”牞妄寻短见。郭守文察知后,“因谓李煜曰:‘国家止务恢复疆土,以致太平,岂复有后至之责耶?’煜心遂安。”(见《宋史·郭守文传》)归京师汴梁后,赵匡胤嘉状守文,改任其西京作坊使,领翰林司事。
太平兴国元年(976),赵光义登基称帝,郭守文奉诏,随大将党进北伐北汉。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军事战略要地)一战,守文身先士卒,拼死向前,大获全胜,大败汉军,再立军功。未几,遣调秦州(州治今甘肃天水)。时,甘肃新归北宋,当地少数民族骚动不安。守文到职后,再施当年招抚简州众寇首之术,抚慰少数民族各部族酋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民遂归附,骚动平息,边境大安。
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宗赵光义倾国之力,讨伐北汉,志在一鼓荡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后,其弟刘继文兵据代州(今山西代县),不听继元之命,投靠契丹,拒绝归宋。郭守文受命率兵出石岭关,挥戈北征,一战而大败刘继文,再战而兵克代州,雁门关之南尽归于宋。赵光义见守文悉熟北土,善于野战,遂诏命其屯兵定州(今河北正定),戍守北陲。守文不辱军命,屯驻定州,与契丹激战于满城,大破之。以军功擢升东上阁门使,领澶州刺史,旋又升调京师,任内客省使。
太平兴国八年(983),滑州(治在今河南滑县)房村黄河决口,太宗诏命塞之,以守文为全权,董责其役。郭守文奉命治洪,塞其决口,解堤岸难民于倒悬。未几,契丹趁宋河决悬难之危,无暇顾及边事,遂南下兵困雄州(今河北雄县)。守文撤出河役,奉命率禁军万余,北上赴援。契丹闻讯,解围北撤,待守文兵至,遁远矣。雍熙二年(958),守文移任武州(今山西武寨)团练使,时西夏虽未-,但党项人既不服契丹,又不服北宋,边警时起时息,西北边陲被扰不断。守文到任后,率兵讨伐入侵诸夏部族,先败夏州(今陕西横山)盐城镇岌罗腻等14个部族联兵,“斩首数千节,俘获牲畜万计。”(见《宋史》)再败咩嵬族兵众,使银州(今陕西米脂)、夏州、麟州(今陕西神木)三州125个部族16000余户,纷纷内附北宋。宋之西北边陲渐趋安定。
雍熙三年(986)春,妄望的宋太宗以为宋之实力足以收复燕云十六州,遂拉开伐辽战幕。时郭守文任幽州道行营前军水陆都监。激战中,守文策马前冲,被辽军流矢射中。为稳定军心,他不动声色,佯作无事,继续督战。此次宋朝伐辽之战,先胜而后败,全军失利,损失惨重,郭守文亦因“违诏逗留退兵”之过,降职为右屯卫大将军。次年,虽官复原职,也无甚功过。端拱元年(988),守文先任宣徽北院使、北面排阵使,继迁南院使、镇州路都前署,再升北面行营都步署,镇定、高阳关两路排阵使,一直充任国家北陲重要军职。也就是在这年冬季,辽军乘秋膘马壮,易于北军作战之地利、天时,大举南侵。郭守文则防患于未然,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在唐河一带(今河北唐县、望都)重创辽军,使之战败北遁,捍卫了国防,保护了边区,取得大胜。
在郭守文的一生中,除了征伐讨剿的边事之战外,他还曾多次主持了防洪、治洪的治理黄河工程,可谓功勋卓著。
太平兴国三年(978)六月,郭守文率宋州(治在河南商丘)、亳州(治在今安徽亳县)丁壮4000余众,治塞汴水宁陵之患。是年之冬,又率兵勇赴滑州灵河(今河南延津)堵塞黄河决堤之患。太平兴国八年(983)五月,黄河决口滑州,黄水泛滥,淹没澶、濮、曹、济四州民田,毁坏官厅、民舍无数。郭守文受命危难,率军前往救治。他率兵堵塞决口,挖掘河道,退却漫水,整治田渠,修筑衙舍,深受乡民拥戴、朝廷嘉赞。
史载,有宋之初,边帅每欲挑起边战,以便通过与辽、夏交战,邀功请赏,而不惜士卒性命、边民祸害。郭守文却不耻与为伍,镇守边陲时,慎于用兵,常常告诫部署、官吏、士卒,万勿轻起边衅,陷民于水火。宁可驻戍无功,也莫轻战荼毒。而且,用心于协和,多与临边之部族友好交往,趋于边事缓和。调整与安抚边陲和谐,重抚而轻剿敌垒,时警诫于己行。虽为武职,却虚心于文事,作战讲谋略,轻嗜杀,绝无强加于人之恶习,凡处事待人,谦逊温雅,鲜忤侮于人。
端拱二年(989)十月,一代儒将郭守文卒于任上,太宗至为惋惜。既丧月余,朝中所派治丧中使自边陲而还,“言于帝曰:‘守文死,军士尽流涕。’帝问:‘何以如此?’对曰:‘守文得奉禄、赐赉,悉犒劳士卒。死之日,家无余财。’帝嗟叹久之,赐其家钱五百万,为真宗(时位皇太子)纳其女为夫人,即章穆皇后也。”为树榜于众臣,宋太宗赵光义表赠郭守文“侍中”之职,曰“忠武”,追爵“谯王”。于是,郭守文成一时之楷模,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