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

属于::清朝

刘一明(公元1734--1821),清代著名道士。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全真道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也是继王常月后的乾隆嘉庆年间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刘一明

简介

刘一明为清代著名内丹家。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府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人。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其所著《会心内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药不效。次年赴甘肃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喜遇真人赐方,沉疴尽除。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在榆中(今属甘肃)遇龛谷老人授以内丹秘诀,遂师之。此后,为求参证,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都(今山西临汾县南旧平阳县,为古之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复游汉上,又遇仙留丈人,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始被解释云云。后半生一直隐居甘肃榆中县栖云山、兴隆山修道,设坛传教,著书立说,成为晋、陕、甘、宁一带颇具影响之全真龙门派道士。

他精通内丹、《易》学,兼通医理,撰著有《周易阐真》《悟真直指》《修真辨难》《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阴符经》注等,以发挥内丹之道。后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又撰有医书《沙胀眼科》行世。其内丹学具有浓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针序》以中正之道为"贯通三教之理",谓中正之道,"在儒谓之中庸,在释谓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他撰《周易阐真》《孔易阐真》,以易学论金丹,以金丹释儒门易学。其《修真辨难》称:"大学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学,其中有大露天机处,特人不自识耳。至于赞易十传,无非穷理尽性至命之学。"故其内丹理论中,颇多融合儒释、特别是理学思想的言论。

刘一明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循序渐进。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的注疏有独到之处,对火候的分别尤称细微,但其说较伍柳一派为隐晦。

刘一明于道光元年端坐而化后,安放于兴隆山灵塔中,唐琏写了一幅小楷《恩师刘老夫子赞并塔铭》以示纪念,他以道家的语言,盛赞刘一明一生对道教理论的阐扬与实践,“同华岳”“并衡岳”,“道气常存于宇宙,慈云普覆于大千”。

传奇

刘一明“幼时习儒,年未二十,大病者三,几乎殒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他的《会心内集》说,当他十七岁时,身得重病,百药无效,次年赴甘省南安养病,愈医愈重,幸喜真人赐方,得以除病。十九岁外游访道,二十二岁于榆中遇吾师龛谷老人。劈破旁门,口授心印,从前狐疑,冰消瓦散。此后,为求参证,他居京师四年,河南二年,尧都一年,西秦(今甘肃靖远县)三年,来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间,三教经书无不细玩。然于疑难处,总未释然。乾隆三十七年,再遇仙留丈人于汉上,经其指点,“十三年疑团到此一棒打为粉碎矣。”

思想

刘一明深研《易》学,兼通医术,是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内丹家。他认为“《易》非卜筮炼度之书,实皆穷理尽性至命之学”。其内丹学具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特别是儒道融合思想十分浓厚。主张“丹道即易道,圣道即仙道”。其《指南针序》有“在儒谓之中庸,在释为之一乘,在道谓之金丹”。

他强调绝情舍爱,忍辱守垢。在《修真九要》中论述修真九件要事是勘破世事、积德修行、炼己筑基、和合阴阳、审明火候、外药了命、内药了性。其中第一要事是“勘破世事”,为此他作《通关文》,在其中的色欲关、荣贵关、财科关穷困关等问题上,大都引进佛教思想加以解说。在“积德修行”的问题上,他又表现出儒道融合的思想。

他对内丹学的阐发颇为全面。主张性命双修,“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先命后性,循序渐进。在《修真辨难》中,他把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