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

属于::清朝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嘉庆二十三年,卒。

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小石帆亭著录》等。

翁方纲

人物简介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又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他是清中叶一位著名的学者,六七十岁时还能在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每过一岁,翁方纲必用西瓜子写下四个楷字,五十岁后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至七十岁后则变成“天下太平”。最后一年元旦时,写到第七粒西瓜子,眼睛因疲劳看不清东西了,他感叹地说:“吾其衰也!”不久便去世了。

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设四库全书馆。翁方纲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又担任编修一职。在四库馆任职期间,他与朱筠、钱大昕、桂馥、黄易、丁杰等人常去琉璃厂书肆访书,所作金石拓本日渐增多。

在北京任职期间,翁方纲曾与黄景仁同游陶然亭、窑台,并为陶然亭撰写过楹联。“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这副楹联悬挂在陶然亭正面的抱柱上。此联描写的是古时陶然亭的景致。上联“烟笼”,指烟雾笼罩。整句写白天的清静,古寺被烟雾笼罩,无人到此;下联述夜晚的安谧,深堂处于树林之中,只有明月照映进来。以“无人”与“有月”的对比描写,显现了庵堂幽深绝世的风貌,蕴含着超凡脱俗的韵味。作者是当时的达官显宦,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对世俗的尘嚣,也感腻味,发现城内竟有这“无人”“有月”的古寺,真像进入世外桃源。联语表达了他向往隐居生活的心情。如今,这里已辟为公园,此联也已经不是原联,它是由光绪的老师翁同龢重书的。就连此联所描写的 “静”,也被公园里的笑语欢歌划破了。

翁方纲散馆授编修,历官内阁学士、左鸿胪寺卿,后荣恩宴加二品衔。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翁方纲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书学欧、虞,谨守法度。尤善隶书,相传翁方纲能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见一斑。《清朝书画录》把他和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并称“翁、刘、梁、王”,亦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齐名,称“翁刘成铁”。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宗霍《霋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经残字到也。”

翁方纲著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4卷,《复初斋诗集》42卷、《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焦山鼎铭考》《庙堂碑唐本存字》《石洲诗话》等大量金石学著作。世之言金石者,必推翁家。

《清代稿钞本》中收录有其《方纲致秋盦残笺》。

书法特色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但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的。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