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以宁

属于::明朝

张以宁(1301~1370)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志道,因家居翠屏峰下,自号翠屏山人,古田(今属福建宁德)人。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泰定中,以春秋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讲学士。奉使安南,还,卒于道。以宁工,著有《翠屏集》、《春王正月考》等。张以宁论诗主张复古,为明高棅复古理论开了先河。

张以宁

生平简介

元大德五年(1301)四月十五日张以宁生于古田县城官宦之家。祖父张留孙任湖广佥事,其父张一清官至元中奉大夫,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张以宁为张一清续娶妻子陈氏所生。陈氏“既有娠,一夕梦小儿擎荷叶向月而拜,觉而公生”。以宁自幼颖异,天赋神采,在襁褓中就嗜好读诵。幼时在寺院中与伙伴游戏,僧人以对联难之,以宁随口酬应以超卓的回答,闻者歆羡。八岁时,张以宁因赋《琴堂诗》释其伯父之狱而知名当时。十五岁前往宁徳受学于韩古遗。五年学业大成,受乡里学者的推许。

元泰定丁卯年(1327)张以宁二十七岁以春秋经登进士第。与其同年黄子肃、江学庭诸人尽有声当代,而张以宁的名声尤著。初任黄岩州判官不到一年就擒捕海冦殆尽,后升真州六合县尹有惠政及民。以丁内艰去官,服阕将上京师为兵所阻,在淮南教授为生达十年,王钝、石光霁皆是以宁门人弟子。

元顺帝至正(1341-1368)中复征至国子助教,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元末宿儒如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等人都已相继物故,张以宁以清俊之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1368年9月大都陷落,张以宁与危素等征至南京朱元璋命其撰《锺山说》称旨大悦,授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特被宠遇。洪武二年(1369)夏六月奉命赍诏印使安南年,以宁已经七十高龄,奉使安南,洪武三年( 1370)五月四日归途中卒于交州。

文学创作

作为由元入明的诗人,以宁经历元末大动乱,接触现实生活与多艰民生。他的相当部分诗歌揭露现实的黑暗,表现对民众的关注,富有社会意义。他在临终时所作的《挽诗》就是这方面的力作。在艺术风格上,其诗上溯秦汉,下宗李杜,以多用口语、浅近朴实、造意清新、情感浓烈而见重于时。如《送重峰阮子敬南还》,清著名诗人沈德潜羡些诗云:“情致缠绵,神《似饮长城窟行》。”明代大文豪宋濂也评价道:“丰腴而不流于丛冗,雄峭而不失于粗砺,清圆而不涉于浮巧,委而不病于细碎,诚可谓一代之奇作矣!先生虽亡,其绚烂若星斗,流峙如河岳者,固未始亡也。信诸今而垂于后者,岂不有在者乎?”《峨眉亭》一诗,沈德潜、周准在编选<<明诗别裁>>时就认为此诗“何减太白”。而《过辛稼轩神道》,意境苍凉,情怀悲壮,泼墨自如,亦可与杜甫吊诸葛侯等齐读。陈南宾评价道:“其长篇浩汗雄豪似李,其七言律浑厚老成似杜,其五言选优柔和缓似韦,兼众体而具之。”自明开国后的约一百年中,以”三杨“为代表的粉饰现实、歌功颂德且又陈陈相因、平庸乏味的”台阁体诗占据诗坛之际,以宁这种独具风格的诗文,确实给明初的诗界带来新的活力和生命。

著有《翠屏稿》、《淮南稿》、《南归纪行》、《安南纪行集》诸集。他博通经史,曾作《春秋胡传辩疑》,《春王正月考》等。

张以宁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