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管仲与鲍叔
管仲的青少时代曾经为"圉人",替人牧马,后来同好友鲍叔一同在南阳经商。管仲经常欺侮鲍叔,赚了钱,总是要多拿一些。鲍叔知道管仲家里很贫困,比他更 需要钱来养家糊口,从不与他计较。做生意时,多由管仲来策划、筹算。但他们失败的时候多,赚钱的时候少,《说苑》说管仲"三辱于市",就是指此。而鲍叔并 不认为管仲愚笨,把经商失败看成是"时有利不利"的原因。后来管仲出去求仕,但都没有做多久就被辞退了。鲍叔也不认为是管仲无能,而认为是生不逢时。管仲 还当过兵,但打仗时总是逃跑在先。鲍叔也不认为是管仲怯懦,而认为是由于他有老母在堂,要保全性命来奉养老母。总之,鲍叔认定管仲是个有大才能的贤人,对 他的所作所为都非常支持。可以说,鲍叔非常崇拜管仲。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次子公子纠,幼子公子小白。当时管仲和召忽被任命为公子纠的"傅",即老师。后来齐僖公又让鲍叔为小白之"傅",负责教导小白。但鲍叔认为辅佐小白不会有什么前途,便拒绝了,还假装生病不出门。
管仲邀召忽一同去看望鲍叔,问道:"为什么不出来做事呢?"鲍叔推心置腹地说:"先人说过,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下的。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能干,所以才派我做小白的傅,我不想干了。"
召忽同情地说:"您如果坚决不干,就不要出来,我暂时向国君保证说您快死了,就一定能把您免掉。"鲍叔感谢地说:"有您这样做,那就没有做不到的了。"
管仲不同意鲍叔的看法,他说:"不行。主持国家大事的人,不应该推辞工作,也不应该贪求中闲。将来真正掌握政权的,还不知道是谁呢!您还是出来干吧!"
召忽也对小白没有信心,他不同意管仲的意见,说:"不行。我们三人对齐国来说,好比鼎的三足,去掉一足就立不起来。我看小白必定不会继承君位。"
管仲见鲍叔、召忽都对小白没有信心,认为小白不可能继承君位,颇不以为然。他分析说:"我看不对。人们因为憎恶公子纠的母亲,必然会连累到公子纠本人, 但却会同情没有母亲的小白。公子诸儿虽然年长,但品质卑劣,前途如何还不一定。看来将来能安定齐国的,除了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两人,恐怕不会再有别人。公子 小白虽然不会耍小聪明,而且性格急躁,但是能把握大方向。不是我管夷吾,就不会理解、容忍公子小白。如果不幸有一天上天降祸加灾于齐国,公子纠就算能立为 君主,也不会成就什么大事。那时不靠您鲍叔出来安定国家,还将靠谁呢?"
召忽是个耿直之人,他对齐僖公之后的政局非常担心,忧心忡忡 地说:"国君百年之后,如果有违君命而废掉我所拥立的公子纠,夺去公子纠的君位,就算他得了天下,我也不愿活着辅佐他。何况参与了我们齐国的政事,接受君 主的命令而不折不扣地执行,一心一意帮助我所拥立的公子,保证他不被废除,这就是我义所当为的事情。"
管仲是个注重大局而不拘小节的智者,当然不会赞同召忽这种愚忠思想。他说:"我作为人君的臣子,是受国君之命为国家主持宗庙的,岂能为公子纠而牺牲自己?我只有在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的情况下才会去死。除了这三种情况,我就要活着。"
停了停,管仲又非常自信地补充说:"只要我管夷吾活着,就会对齐国有利;如果我管夷吾死了,就会对齐国不利。"
鲍叔听二人把话题扯开了,忙插进来问道:"那么我到底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接受委任就是了。"鲍叔同意,马上就出来接受命令,担任了公子小白的师傅,辅佐小白。管仲、召忽和鲍叔三人还相互约定,无论将来是公子纠或公子小白做君主,他们三人都要相互引荐。
鲍叔担任了公子小白的师傅后,心里没有底,又找管仲商量,问他:"我该怎样做工作呢?"管仲回答说:"作为人臣,如果对君主不尽心竭力,君主就不会亲 信。君主不亲信,则说话就没分量。说话没分量,那国家就不能安宁。总而言之,侍奉君主,不可存有二心。"鲍叔表示非常赞同。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公于诸儿继立为君,是为齐襄公。由于齐襄公倒行逆施,鲍叔、管仲等人已预感到齐国将发生内乱,于是鲍叔带着公子小白出逃到莒国以避祸,而管仲和召忽则留下来观望局势的发展。
不久,齐国果真发生了内乱。
上一篇:第二节 齐国的建立
下一篇:《春秋名相·管仲》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