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名言:反者道之动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反者道之动①,弱者道之用②。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③。

      《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文

      向对立面转化,是大道的运动规律;柔弱,是大道发挥作用的方法。

      天下万物从实有中产生,实有从虚无中产生。

      注释

       ①反者道之动,谓"反"是道的运动形式。老子所谓"反"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对立的事物可以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如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四十二章"道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均谓矛盾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可能互相转化;二是万物 皆生于无,最终又归返于无。

      十四章"复归于无物",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二十五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均谓物终归于无。

      ②弱者道之用,谓"弱"是道的运用,即道以柔弱的特性发挥作用。

      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弛骋天下之至坚",都是说明弱的作用。反之,老子认为"强"终归失败。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七十六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皆明此意。

      ③无,道也。道无形无象,不可感知,故曰无。有,道之最初生成物,无以名之,乃名曰有。

      解析

      "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周围的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蝉皮挂在枝头,蝉躲到密叶深处。随着夏天的飞逝,它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第二年的夏天蝉声又起,如此循环往复,永不衰竭。

       "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道在发挥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一切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任由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生长,而决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不去 干涉,给万物足够的发展生长空间。道孕育了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不使万物感到自己的压迫力量。如果天下的统治者能够用这种柔弱的手段来治理天下,顺应民心 民意,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自然会拥有大道的力量而永不枯竭。

      由此可见,大道的德性就是循环往复和柔弱顺应,宇宙万物由道而 生,自然应该合乎大道的德性,才能得以正常生长和运行,一旦违背道的德性就无法得以运行,就会被淘汰出局。人是万物中的一员,处于宇宙万物中就如同滴水藏 海一般,是那么微不足道,我们只要顺应自然之道,明晓生死皆自然,就能活得自然、坦然。

      故事

      智伯瑶害人害己

       战国时期,掌握了晋国大权的四家大夫――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开始,智家自恃势力强大,胁迫其他三家各交出方圆一百里的土地 及其户口。虽非心甘情愿,魏、韩两家不得不勉强按要求交出了土地及其户口,只有赵家以维护先人的祖业为由,拒绝交出属于自己的这一部分势力范围。

       智家就胁迫魏、韩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襄子率领兵坚守在晋阳城内,因城内粮草武器充足,又获得百姓的支持,三家兵马将晋阳围困了两年多,也没有 能把晋阳攻下来。后来,智伯瑶想了主意,让士兵将晋水改道,直冲晋阳城,将大半个晋阳城池淹没了,但晋阳城内的农民,依然不肯投降。

       看见城破在即,得意忘形的智伯瑶,无意中说出了在日后必要时,同样要用水来攻打魏、韩两家。此语令魏桓子和韩康子如坐针毡,不寒而栗,唇亡齿寒的现实,终 于促使魏、韩两家反戈一击,联合被围困在晋阳城内的赵家兵马,将晋水引人智家的营寨,向智家的兵马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杀了智伯瑶,将智家的全部财产、土地 和户口,按三家各一等份平分了。

      若干年后,这三家的后代废了形同虚设的晋国国君,形成了韩、赵、魏三国,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智伯瑶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与政治上的失败,更是处世方面的失败,他以恃强欺弱开始,以自取灭亡结束。另一方面智伯瑶最先想到了用无坚不摧的水来围攻顽强 抵抗的赵家军兵,殊不知,这个方法被后来联合起来的赵、韩、魏三家借了过去,柔弱的水也就成了三家最后战胜智伯瑶的不可或缺的法宝。

      存钱罐和白纸

      一天,存钱罐挺了挺装满硬币的肚子,装出一副大款的腔调说:"哎呀,白纸先生,你什么都没有,难道不感到空虚吗?瞧我,肚子里有了钱可舒服了。"白纸说: "我并不感到空虚,因为我的未来是会很充实的。"存钱罐听了,露出一丝不屑的笑。

      一会儿,主人回来了,他很高兴,提起笔在白纸上写下了两行精美的字,然后裱成条幅挂在书房里。来往的客人见这幅书法作品,无不啧啧称赞。

      后来这幅书法作品成了传世珍品,成了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品,而那只存钱罐,却早就被书法家的孙子给砸碎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