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了解张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良
  • 第一节 博浪沙椎圯上进履


      汉高祖刘邦在评论为汉王朝建立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时,提到三个人物,即张良萧何韩信,史称"汉初三杰"。而三杰之首就是张良。刘邦对他的评价更是传诵千古,说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位贤臣谋士被后世奉为"帝王师"的楷模。张良一生极富神话传奇色彩。西汉伟大史学家就叹奇地说,原以为张良一定是位"魁梧奇伟"的美男子,谁料等到看见他的画像,他竟然像很标致的妇道人家。作为谋略家的他,其风范独特过人之处正在于此,宋代杨时就这样评论张良,说"他闲时似个虚无单弱的人,到紧要处发出来,令人支吾不住,这便是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史记评林》引)!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一下这位谋略家的风采。

      张良(?~前189年),字子房。他的祖先是韩国人。他的祖父张开地曾相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哀王;父亲张平相韩釐王、韩悼惠王。由于祖、父两代相韩五世,作为贵族世家出身的张良,自然从小对韩国有着深厚爱恋之情。

      但是张良所处的年代,正由战国七雄纷争走向统一,他未曾为官做事,替国家出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却先饱受了亡国之恨。秦王政(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秦内史腾进攻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遂成为六国之中最先被秦灭亡的国家。秦在韩地设置颖川郡,以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县)作为颖川郡治所。这一年正好是张良父亲去世20年。这时张良家里仍然很富有,仅家憧就达三百人。他的弟弟不幸死了,他没有以礼相葬,为的是节省些钱财,他要散尽"千金之产",收买刺客,谋刺秦始皇,以报这国恨家仇。

      张良曾经到淮阳(古郡国名,郡治陈,即今河南淮阳)去学礼,又向东去拜访当时的贤者仓海君,收买了一个刺客。这位刺客力大无比,张良就特地替他订做了120斤重的大铁椎,准备一椎就可以结果秦始皇的性命。

      经过10年的精心准备,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到东边巡游,张良暗中带着那位大力士,预先算好秦始皇东行的路线,潜伏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伺机进行狙击。果然不出所料,秦始皇的车驾浩浩荡荡地驶了过来。当车队渐渐地来到了眼前,只见这位大力上一跃而起,使出浑身力气,猛力把那120斤重的大铁椎掷向秦始皇乘的那辆车子,可惜偏了一点,打中了旁边的副车。秦始皇见有人胆敢谋刺他,大为震怒,当即命令搜捕刺客,没有抓到,就下令在全国范围大肆搜捕10大,一时间搅得天下不宁。张良只好更改姓名,逃避到下邱(今江苏睢宁西北)。

      青年时代的张良虽有强烈的反秦思想,但从斗争方法看,此时他还是比较稚嫩,血气方刚,头脑简单发热。他还需假以时日,经历磨难,才能逐渐成熟。同时也应肯定,由于秦的暴政,张良这一壮举,为后来反秦力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作用。

      张良亡命下邳以后,一日信步闲游,不知不觉来到圯(桥)上。这时,桥对面有一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翁,蹒跚地走到张良身边,故意将鞋子一丢,丢到了桥下。回头对张良说道:"嘿!小伙子,下去替我把鞋拾上来。"张良猛然一愣,心想这老头好尤道理,真想挥拳揍他一通,以解多年郁闷之情,但转念一想:老头这副筋骨如何经得起拳脚?忍一忍算了。于是,他敏捷地跑到桥下,把老人那只鞋捡了上来。正要交给老翁,谁想这位老翁竞抬起丢鞋的那只脚来说道:"给我穿上鞋子广面对这带有侮辱意味的举动,张良还是强忍住了,心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上来了,那就再忍耐一下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下身去给他穿上了。老翁也毫不客气,没有道声谢,长笑而去。张良被老翁的一系列反常举动迷惑了,愣愣地目送着老翁离去。老翁走了一里多路,又返身走回来,对张良说道:小伙子还可以调教!第五天天亮时,跟我在这儿见面!"张良愈发感到奇怪,就行跪礼回答说:"好的!"

      第五天,天一放亮,张良就赶到桥头去赴约。当他到达桥头时,老翁早已等候在那里。一见面,老翁就愤愤地责备张良说:"年轻人!跟老人家约会,你却迟到,这是何道理?"说完扭头就走,边走边说:"后五天,早点来!"

      第五天,雄刚一报晓,张良就急忙奔向桥头去赴约,心想:这次不会晚了!等他到达桥头时,老翁早已端坐在那里等候。老翁又生气地说:"又迟到了,怎么回事?"话没说完,转身又走了。走了几步才说道:"五天后,再早点来!"

      第五天,张良没等到半夜,就前去赴约,心想:"这回真的不会迟到了!"可是他才到了没多久,老翁就来了,他一看张良立候在桥头上,就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接着慢慢地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编成的书,说道:"回去好好研究它,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10年后,天下一定有变。13年后,到济北来见我,当你找到谷城(今山东东阿东北)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再约见张良。等到天色一亮,张良低头仔细一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对这部兵书,张良十分珍爱,经常习诵,反复钻研,对其中的谋略思想烂熟于心。

      张良下邳期间,仗义行侠,结交广泛。其中楚国的贵族。项羽的叔父项伯因犯过杀人罪,也来投奔张良,成为张良密友。

      圯上进履这段故事看似很有些神异色彩。苏轼对此事著专文进行剖析,认为应扫除关于黄石公授书故事的神异色彩,子之以现实合理的解释。他以为圮上老人是卓有远见的反秦隐者,他一定已从侧面对张良的身世有所了解,"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析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苏轼《留侯论》)。唐代李白在对青年时代张良赞颂的同时,对黄石公识教张良的精神也予以肯定,他写道:

      子房未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水流,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经下取巨桥怀张子房》)

      应该说这是张良一生中的一次重要事件。经黄石公的教诲,再加上多年的磨难,使张良由一位"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赳赳武士,脱胎换骨地变成为一个"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以待其毙"(均见《留侯论》)的大智大勇之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