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赞誉“古人”张骞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骞
  •   1.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张骞出生在西汉文、景鼎盛时期,当时匈奴屡屡进犯汉朝成为边患。公元前138年,张骞辞郎应募,替汉武帝去 联络被匈奴打败西迁中亚的大月氏国,目的是结成同盟夹击匈奴。张骞一行以奴隶出身的匈奴籍堂邑父(甘父)为向导。100多人行至河西走廊时,被匈奴所俘, 扣留十余年。张骞与堂邑父藉匈奴内战逃脱,继续"亡乡月氏",经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去完成出使任务,劝说大月氏国与汉朝结盟实现共同反击匈奴的大业, 未果。却到大夏国的蓝氏城,对西域安息等国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丰富的情况和资料。

      张骞回国时,吸取了西行路上走北道被匈奴扣 留的教训,改走南道"欲从羌中归",沿昆仑山北麓,经祁连山南麓又被匈奴所获。年余趁匈奴国内发生内讧之机,于公元前126年,同甘父终于逃归汉朝。张骞 把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物产风貌及所见所闻,向汉武帝作了禀报,成为研究古代西域各国的珍贵资料。后来被 收入《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汉朝联络西域各国人民,交流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友好往来的重要途径。

      汉武帝看了这个像神话 故事一样的新奇报告,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知道了大汉帝国以外,还有一个热闹繁华的世界。同时也给西汉群臣、百姓增添了西域的地理知识。懂得了还有中 国更广阔的大千世界。正如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把张骞的毕生事业放在一个宏观的历史序列去观察,认为他使中国种族"第一次知道中原以外还有广大的西方世 界,从而开辟中国史上政治和经济之新时代"。这对引导人们从思想领域中向深层次认识张骞所开辟的"丝绸之路",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张骞向汉武帝所作的报告,启迪着人们的智慧,让人们向深层中考虑社会发展问题。就像张骞一样睁眼看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信仰,平等相待,吸取各民族的先进思想,为我之所用,被后世人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张骞同李广率领万余骑兵,从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出发,阻击左贤王的援军,策应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反击匈奴战斗的胜利。 因张骞率军迟到,贻误战机,按西汉军事法律的规定:率军迟到,贻误军机,当处以死刑。但也允许用钱赎罪,于是张骞就出钱以侯赎罪,免于死刑,成为庶人。

       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西北边境之患,巩固反击匈奴的胜利成果。适应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必须联合西域各国,孤立匈奴。汉武帝想到了出使西域的张骞,即召见 张骞,询问西域诸国的情况,骞曰:"天子(汉武帝)既问大宛、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张骞接着又说:"而故浑邪王地空无人(乌孙人留恋他们的 故地),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弊乌孙,招以益东,居浑邪王之地,(让他们东迁到原来浑邪王居住的地方)与汉结(为)昆弟,(汉朝把公主嫁给乌孙 国王做夫人),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汉武帝)欣然。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 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便)遣之(他)国旁。

      张骞劝乌孙人,东归故地祁连山,与汉朝联合共同抗击匈奴的建议,被乌孙王昆莫婉言谢绝了。 但愿派使者随张骞去长安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于是张骞分别把副使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这些使节带上丰厚的礼 物,代表西汉政府与这些国家建立了直接的外交关系。张骞主张引进,平等互惠,告诫大家谦虚和蔼,戒骄戒躁,热情邀请各国派人去汉朝联络。随同张骞第二次出 使西域各国的副使引领着对方派遣的使者来到长安,他们将汉朝地大物博、丝织手工业发达的消息带回西域各国。各国都先后再次派出大批使者来汉朝参观考察访 问。"自此始,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这些副使也先后完成了这一广交朋友的任务。从此,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通道正式打通,史称"博望凿空"(探险)。 这条路,就是被德国学者李斯霍芬拟定名的"丝绸之路。"但张骞"凿空西域"所带来的事实却是中国和中亚各国第一次正式通使和通商,从而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适应历史潮流的开放,打破了习惯上和观念上的封闭与保守,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学习。这种交 往,不断向深层次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吸取对方的先进思想、科学发明成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本民族发展生产相互借鉴。对人类进步与社会文明带来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2年在西安召开了"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提议将"丝绸之路"列入跨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名录。这将 对东、西方人民继承前人智慧、铸造明日辉煌提供宝贵的启示。

      本世纪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兴起,对张骞事迹的考证评价也日渐成为热门。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在谈到张骞的活动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时,都曾给予高度热情的称赞:

      ――"綦(qí)其……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的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原苏联狄雅可夫著《世界古代史》第一编"古代东方"引原苏联汉学家毕丘林语)

       "应当公认,最先介绍西方事物的英雄是张骞"。又说"不管在古代卓越的地理学者间,关于中国流传着很多糊涂的思想,中国历史学家关于西方地理却有相当充 分的认识。他们不只证实古代西方作者的一些记录,甚至在我们自己古典文献不足之处,还提供了补充知识……"(注: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被司马迁收入《史 记・大宛列传》,并证实《禹本纪》、《山海经》对西域的记载是错误的)。

      我国从1949年以后,对张骞的研究探讨又向新的角度和视野 发展。"著名历史学家向达着重从地理学角度探讨了张骞的杰出贡献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台湾学者郭廷则从开发新疆的角度,把汉代的张骞和清代左宗棠作了纵深 的考察比较。这无疑都使人们对张骞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当中国从封闭落后、"十年动乱"中清醒过来后,遥望 地平线,竟然发现华夏民族的航船已远远落后了。随着对外开放方针的确立和民族文化的开放,人们惊喜地认识到,2100年前的张骞及其精神遗产对今日中国历 史性的启示。对张骞的研究又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在首届张骞学术研讨会上的上百篇论文及发言中,不难看出一种向这种新的层次探讨的认识,有人认为,历史 是客观的,不客观即不能成为科学;历史不能服从唯意志论,从而随意拿来为某种现实政治目的服务。但是,人们认识历史的能力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 在现实生活的启发下出现的。在今天的条件下重新认识张骞,使我们倍感亲切的是他率先倡导的开放主张,他主张开放与西域各国通商友好。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张骞所开辟的不仅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思想观念上的使世界走向发达与文明之路。纪念张骞,赞誉这位首倡开放的古人,用意应在于此。

       会上也有人认为,对张骞的研究还可以向更宽广的领域和文化史、文化比较史、社会心理史等方面发展,可以像"丝绸之路"那样,成为一门张骞学,并有待在这 门学问上展开国际交流。为此,我们从张骞在同汉武帝交谈对话以及同西域人民交往的主张中,探讨张骞社会心理史的思想观念。

      仁政

       汉武帝召见骞答曰:"天子(汉武帝)既问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国,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 且诚德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设,施也,施之以利,诱令入朝。不以兵革,施以仁义,诚信待之,得到万里疆土。)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言重 重九遍,乃能通于中国,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汉武帝威德通遍四海。)"天子(汉武帝)欣然,以骞言为然。为此,在张骞对待西域各少数民族施以仁政礼义,平 等相待的思想影响下,汉朝得到万里疆土。也是古代传统文化遗产"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 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以上论仁)的思想感染下,使西域各少数民族愿意归附于汉朝。为尔后汉朝在西域建立都护府,管辖36国官 员的任命,对西汉多民族的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

      礼之用 和为贵

      各国来使在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 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jī,亦作赍,*,谓将衣食之具以自随也。《辞源》第3600页。)持,大放博望侯时。""骞所遣 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汉矣"……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史记・集解》如淳曰,质,诚信也。)为此,张骞与外 国交往中颇重信义,"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没有大民族主义思想,待人亲善,相互学习,互相尊重,平等善待的思想是古代传统文化遗产 "礼之用,和为贵"(儒学《论语》)的思想熏陶感染下所产生的行为。也影响着历代志士仁人,走出国门与世界人民交往中运用诚信、平等相待的思想,向世界人 民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文明民主社会的聪明才智、先进之思想,为复兴中华民族之所用。

      张骞用《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的思 想在与人交往中,平等善待,相互尊重,诚信友好。被现代人们拓宽了它的涵义,认为和是张骞精神的内涵,也是中华文明的底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乃长治 久安之道、和乃文明进步之道、和乃世界大同之道。和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构建人类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

      2.张骞开拓进取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后代的启迪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国(今土库曼斯坦)与其结盟反击匈奴的侵略,途中被匈奴所俘,后从匈奴逃出。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横穿了 干旱的浩翰沙漠和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荒凉石滩,翻越了雪山冰峰的帕米尔高原,克服了沙漠缺水,高山缺氧,缺粮饥饿的各种困难。历经千险万 难,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国。正如近代学者王儒卿说:"是张骞之出也,前后凡13年,跋涉于冰天雪碛之中,困顿于酪食毳衣之俗,往往数日或数十日不得食。备历 艰险困苦,所至宣汉威德,西域诸国,始知有汉,**(qīn)谋内属矣。史称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噫!此非坚韧磊落不屈不挠之慨,其孰 能排万难,犯万险,以卒达其所志者耶!"

      张骞到达大月氏国后,反复劝说大月氏国王与汉朝结盟共同夹击匈奴的任务,但张骞竟得不到大月 氏国(女王)要领(答复)。"留岁余",到大夏国的蓝氏城(今阿富汗),对大夏国相临的西域各国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西域各国的丰富资料。回到汉朝 向汉武帝写了报告,被司马迁收入《史记・大宛列传》。后被日本汉学家桑原骘藏说:"盖张骞以前之中国人,对于外国的事情殆乏何等正确的知识……《史记・大 宛列传》之西域各国人口、兵数、风俗、物产、距离等为最早之记录。此古代西域之研究主要材料,被尊重于学者间。"它对于汉武帝了解西域各国人口、政治、经 济、军事、地理物产、风俗习惯等情况,制定对外政策,提供了可贵的依据。使汉武帝下定了他联络西域打败匈奴安定中原的决心。为尔后实现把匈奴赶到漠北去, 使北方边境人民过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打下了基础。被汉朝《汉张迁碑》载:"孝武时张骞,广通风俗,*(hàn,里巷的门)定畿(jī,国都附近的地方) 寓,南苞八蛮,西羁六戎,北震五狄,东勤九夷。荒远既宾,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的赞誉。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今哈 萨克斯坦)后,分别把副使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这些使节带上丰厚的礼物代表西汉王朝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 系。他告诫大家,热情邀请各国派人去汉朝联络,尽量带些外国的瓜果、草本种籽回国,以利于中原种植业的发展。正如美国学者劳费尔说:"张骞为人重实际,处 理经济事物非常有见地。从西域带回来的葡萄、苜蓿等种子充实了农业品种。中国人有独特之处,……宇宙间一切有用之植物,在那里都有栽培。"这是外国学者的 评说。其实张骞和副使给汉朝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葡萄、胡桃、大蒜等植物,还有良马种、以及音乐、舞蹈、绘画、杂技。为此,杜甫七律《秦州杂》中描述了张 骞出使西域寻找天马的经历:"闻道寻源使(指张骞),从此天路回。牵去几许,宛马至今来"。随后西域植物在中原种植发展,对提高农业生产品种的繁殖,增 加生活物资,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成绩。对此,张骞封地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人民赞誉:"汉张骞了不起,越险阻、出西域、谋远略、有大志、作使者、 联友谊,带回了草木种子和技艺。"

      汉博望侯张骞封邑地于此的唯一物证是张骞桥。张骞桥两侧的桥栏上,用青石镌刻着36幅仿汉画石刻,画面内容记录着张骞一生中,两次出使西域以及推动和亲政策,率军北征,阻击匈奴援军,策应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战役的胜利。而那些历史已成为博望人永远的记忆。

      博望人永远回忆思念张骞为人类开通的一条千古不朽的丝绸之路,给人民带来了科学发明创造的成果、先进生产技术的交流,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文明作出了贡献。

       张骞所开通的道路是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正式通使和通商。使者"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使者皆称博望侯以质于 外国,外国信也。"乌孙王为了和西汉建立友好关系,"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来观汉朝。使者来到长安,看到了汉王朝地大物 博,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一个手工业、文化发达的东方大国。愿与乌孙国相互尊重、平等善待、真心诚意,和睦相处,这就促使乌孙王决心与汉朝结为盟国,相 互支持,建立友好关系。以后汉朝同乌孙国的商贸从此往来不断,经贸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流与发展。两国长期友好相处,这就是张骞联合乌孙,化干戈为玉帛的历 史功绩。对西域各国同汉朝和平共处,友好交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受到人们的赞赏,并赋诗称颂:"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 为日月光。"

      各国商队随同使者,循环往复,络绎不绝,沿着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的长安、洛阳、临淄,把丝织品 运到西方各大城市,"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善市贾,争分铢。"来丝国(中国)做生意的人很多。促进了中国丝织手工业的大发展,也丰 富了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据《后汉书・西域传》载:"当时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曰款于塞下,驼铃声声,马蹄阵阵,东来西去的使 者,往来不绝,相望一道。"西域和中亚、南亚各地的文化物产,包括各种蔬菜水果,沿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运入中国内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内容。同时, 对西汉发展生产,积聚物资,振兴经济,为打败匈奴入侵,提供了物资供给。

      唐朝中期,"丝绸之路"畅通,同西域各国的贸易促进了农业生 产和丝织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生产发达、经济繁荣、富民强国的开元盛世年代,为此,唐代延寿说:"自古开远夷,通绝域,必以宏放之主,皆起好事之 臣。张骞凿空于前,班超投笔于后,或结之以重宝,或摄之以利剑,投躯万死之地,以要一旦之功"的评价。俄国人马多维奇在《世界探险史》一书中对张骞通西域 的壮举,将其列为卷首:称"张骞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亚建立直接联系的第一人。2000年后的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张骞凿空西域,不仅使中国和西域各国相互通商发展贸易,也沟通了中国从越南、缅甸到印度的通道,促进了中印贸易,印度学者普拉昌德・昌德拉・巴格奇说: "同中国贸易往来早在张骞时代就有了。张骞提到经滇、缅公路的贸易并指出印度商人由中国的西南部运来的货物。"是对张骞提到由蜀地经滇、缅到印度商贸通道 的赞赏。

      中华民族人口众多、勤劳勇敢,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人民富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发明精神。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载入史册。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由中国人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四大贡献。

      近代中国人民长期受封建专制的统治,贫穷落后,被外国人入侵压迫剥削,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公元1838年,清朝林则徐广东查禁鸦片,收缴英国商人鸦片,在门销毁,引起英国政府不满,发兵攻打广东,因广东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 遂趁浙江防务空虚,攻占定海,又北犯大沽,要挟清政府谈判。"将林则徐革职,于公元1842年充军新疆伊犁一带。他兴修水利,垦辟屯田。"打桩抛石,开渠 引水,历时4个月,用工10万余,最终将喀什河水引至阿齐乌芬,可灌溉田地10余万亩,直到今天这条宽阔的渠道仍旧滋润着西部土地,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 渠。

      公元1849年,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数年后,被赦回故里,路经长沙时,他指名要会见隐居在家年仅38岁的左宗棠。林则徐将自己在 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以君数年之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一再叮嘱道‘西定新疆,舍君莫属’"林则徐告别时,挥笔留下 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随后阿古柏(中亚浩*汗国安集延人)率领军队攻占新疆,威胁中原。清朝光绪元年(公 元1875年)"命陕甘总督左宗棠(65岁)督办新疆军务,(实现了林则徐27年前所说:‘西定新疆,舍君莫嘱’的预言。)率军讨伐阿古柏,收复乌鲁木 齐,和阗(今和田)等地,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去时,左宗棠抬着棺材,(他效法张骞开通西域之勇气,誓愿打败侵略者,向国人表示雄心壮志)率领大 军西征,经过数年奋战,消灭了阿古柏的军队,收复了新疆。左宗棠戎马倥偬之际,命士卒一路植树种柳,后人把这顽强而又宝贵的绿色柳树称为"左公柳"。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给侵略者割地赔款。外国势力 侵入中国,军艇在我国领海和内河随意航行,外国商品占领了我国市场,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中国人民受封建皇帝、帝国主义双重剥削和压迫,人 民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政论家梁启超号召人民效法张骞、班超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开拓精神。他在当时读《后汉书・班超传》后写了《张骞・班超合传》 说:"以冒险无畏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孤身去祖国数万里外,撄四方之敌,而指挥若定以建大功者……吾读《后汉书》,吾知我2000年前之先民,有以身 而兼克哈三杰之所长,且其地位更危,其凭籍更簿,而得的成就,与被等相捋(liè:同等)进行,于戏,斯其千古之快男儿,斯其世界之大英雄,斯何人斯?则 班超是已。"梁启超借古论今,号召中国有志青年以张骞、班超为榜样,激发人民行动起来反对剥削和压迫,驱除侵略者,洗雪国耻。

      当中华 民族遭到外族敌人侵略时,文人学者著书立说弘扬张骞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进取精神,来激发人民积极行动起来,与侵略者作斗争。如唐朝中期安史之乱时叛军头 目安禄山占领都城长安,抢劫财产,杀害无辜人民,大诗人杜甫在长安扼腕长叹,呼唤张骞:"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号召人民学 习张骞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打败叛军恢复和平。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很快占领了我国东北和华北广大 地区,在中国土地上烧、杀、奸、掳无恶不作,我国爱国文人痛恨日本侵略军的野蛮暴行。杜呈祥写有《张骞第一次出征》,周建平写有《汉武帝伐大宛考辩》。号 召全国青年学习张骞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勇气。像张骞一样拥有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信心,来激发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抗日, 打败侵略者,获得胜利。

      张骞墓掩映在古柏翠竹之间,张骞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那就是爱国、爱民,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张骞墓前隆重凭吊先人,呼唤张骞精神,坚定中华民族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张骞是中华民族的英 雄,他对中华民族的信念,对中华民族的坚贞,对中华民族的一腔忠魂,历经千年,永存后人心中。21世纪的中国,永远呼唤那千古不朽的民族之魂。今日缅怀先 贤张骞: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先人已逝,精神永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