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的故事:从开元名相到天宝佞臣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姚崇
  •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句经典的论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用此考察唐玄宗前后期的用人和政局可 谓一针见血。开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上极为昌盛的黄金岁月,之所以出现"开元盛世",关键在于唐玄宗的任人唯贤,姚宋兴邦;而天宝年间由盛转衰,则也是由 于唐玄宗的任人不当李杨乱政。张居正在《通鉴直解》中有精辟的分析:"玄宗之任元之,真可谓知大体矣。然需是真知宰相之贤,乃可以委任责成,不劳而治。若 不择其人,而轻授以用舍之柄,将至于威权下移,奸邪得志,其危害又岂浅浅之哉。故以玄宗论之,开元之中,专任姚元之、宋璟而治;天宝之中,专任杨国忠、李 林甫而乱。委任非不同,而治乱效如此,岂非万世之明鉴哉!"

      姚崇、宋璟是合力缔造开元盛世的重臣,被世人合称为"姚宋",与实现贞观 之治的功臣房玄龄杜如晦,并称唐朝四大名相。《资治通鉴》曰:"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 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姚崇(650-721),字元之,原名元崇,后来因为要避 开唐玄宗"开元"年号之讳,改名为姚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姚崇一生,尽心国政,三朝为相,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人才:一代女 皇武则天统治时,姚崇官至凤阁侍郎(副宰相)武周结束,李唐复兴后,姚崇被睿宗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加衔);玄宗李隆基登位初期诏封姚崇为 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副宰相),后又加封为梁国公。在中国古代政坛如沙场、骨肉相残煎的社会中,姚崇能佐政三帝,三朝为相,这实在是不多见的。玄宗一朝, 姚崇大展拳脚,其建言"十事"为开元盛世勾画出宏伟的施政蓝图,他辅佐皇帝锐意改革,兴利除弊,有"救时宰相"之美誉。

      姚崇是李隆基 的奶奶一手提拔起来的老干部,也是帮助唐睿宗李旦拨乱反正的大臣,这时又集合在李隆基的旗帜下。史称姚崇自幼受父影响,怀"王佐"之志,折节读书,精通吏 道为人豪放,崇尚气节。长大后,应"下笔成章"制举,授濮州司仓参军,"剖析决断,答对入流"。武则天当政时,五迁为夏官(兵部)郎中。时契丹侵扰河北, 军务繁剧,姚崇的才干,至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纷繁复杂的事务,到了他的手里,处理得干净利索,井井有条,受到武则天赏识,立即提拔他为兵部侍郎。不 久,姚崇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又迁风阁侍郎兼知政事。

      姚崇对武则天任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非常不满,曾进言说:"自垂拱以后,受枉家 破、含冤受刑被迫认罪而死者甚多。告发者有功,天下称为‘罗织’,比汉代‘党锢’之祸更甚。……恳求陛下,今后要是收到告状,只是把它收存起来,不要去追 究就是了。假若以后发现证据,真的有人谋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对于这一尖锐的批评和意见,武则天非但没有发怒,反而表现得很高兴。她说:"以前 宰相顺着既成的事实,害得我成了个滥行刑罚的君主。听了你所说的,很是符合我的心意。"并赐给他银千两。

      后来,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姚崇被调出京城,去做灵武道大总管。临行前,向武则天推荐了张柬之做宰相,"张柬之深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矣(时80年),惟亟用之。"中宗时期,姚崇做过好几任州刺史;睿宗时,他也做了好几个州的刺史或长史。

       唐初官僚机构不多,官员比较精简。从则天后期至中宗、睿宗朝,机构宠大,官吏冗滥,不仅加重财政负担,而且加深了贪污腐败之风。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 治,锐意改新,决心拨乱反正,整顿吏治。姚崇在先天二年(713),对李隆基提出了拨乱反正的十条纲领,即"上言十事":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 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倖边功,可乎?比来壬佞冒触宪网,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 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大 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 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

      姚崇的十条建议,包括了广 施仁政、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不使皇族专权、不使宦官专权等具体措施,翻译成白话就是即:第一,废除严刑峻法;第二,不要穷兵黩武;第三, 执法公平;第四,宦官不得干预朝政;第五,废除苛捐杂税;第六,皇亲国戚不得充任高官显职;第七,皇上对臣下要以礼相待;第八,皇上要虚心求谏;第九,严 禁滥建佛寺道观;第十,鉴戒过去国戚干政之教训。这些建议正中李隆基下怀,很快就任命姚崇为宰相。

      在姚崇的为相岁月中,以"十事"做 为施政的纲领,辅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革:带头裁减冗员,整顿制度,抑权贵,黜罢不肖,使官吏各尽其职,任用官吏,注重才能,改变了过去"宰相十几 人,台省要职不可数"的情况,出现了"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的局面。李隆基视姚崇为肱股,对于国家大事,总是征求其意见。姚崇因病寓居罔极寺时, "凡大事,帝必派源乾曜咨。乾曜所奏善,帝必曰:‘是必崇划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信任与倚重之情,溢于言表。

      公正无 私、维护法纪,是姚崇从政生涯的亮点,针对官场腐败、请托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姚崇辅佐玄宗整顿吏治。。申王李成义请求将府上的阎楚珪由录事(九品)擢升 为参军(七品),获得皇帝的首肯。姚崇坚决反对,上书皇帝,指出量才授官的权力应归属官吏任用部门,反对因亲故之恩就得以升官晋爵,覆前朝冗官泛滥之辙, 扰乱国家法纪,玄宗只好收回成命。他有两个儿子在洛阳"通宾客馈遗",依恃姚崇在恩于分管东都官员任选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魏知古,"凭旧请托"。魏知古向 玄宗密奏此事。一天,玄宗装做不在意地问姚崇:"卿子才性如何?今何官也?"姚崇很坦率地介绍两个儿子的情况,指出他们"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以事干魏知 古",玄宗见他坦诚无私,想斥逐魏知古。姚崇说:"臣子无状,挠陛下法,而逐知古,外必谓陛下私臣。"玄宗遂止。姚崇这种识大体、重人才、不因私害公的精 神,很受大家拥护。这两件事对朝野震动很大,请托之风有所收敛。姚崇"屡以奢糜为谏",开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将内宫金银玩器"销毁",珠玉锦绣"焚于殿 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