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政变集团
这一时期由于李唐宗室大都被诛戮,幼弱者皆流放岭南,所以朝廷内的李氏子弟主要就是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及诸子,此外还有太平公主等人。相王李旦曾当过皇 帝,后又降为皇嗣,此时虽为亲王但其影响非一般亲王可比,在武则天晚年为了缓和与武氏家族的紧张关系,他又历任各种要职,多次为行军元帅,统兵出征,因而 具有一定势力。他为了使李唐政权能够尽快恢复,也积极参与了这次政变,并发挥了关键作用。政变当天,李旦与袁恕己率南衙兵,以备非常。所谓南衙兵即诸卫宿 卫军队。他虽未率军攻入宫中,然以诸卫军队控制洛阳全城,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对保证政变能顺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这种分工与部署显然是事先商议好的。正由 于相王李旦在这次政变中立有大功,所以中宗即位后,号为"安国相王",并要册立为皇太弟,李旦坚决推辞不从。
太平公主为唐高宗少女, 武则天所生,与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为同胞兄妹。武则天对她宠爱异常,高宗仪凤年间,吐蕃请求太平公主下嫁,武则天舍不得她离自己远嫁,遂将公主度为女道 士,并为她专门修建了道观,以拒绝吐蕃的求婚请求。后嫁给驸马都尉薛绍,薛绍死后,武则天杀武攸暨之妻,然后把太平公主嫁给他。太平公主"方额广颐",颇 有心计,武则天常说"类己",也就是说和武则天很相像。正由于此,她经常参与宫中谋议,"宫禁严峻,事不令泄",太平公主也时时自检,从不向外泄露,因而 更加获得武则天的宠信。史载:"二十余年,天下独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唐制,公主食邑不超过300户,惟独太平 公主为350户,到了圣历年间,已经累加到3000户。由于太平公主深得武则天宠信,依附于她的人也不少,是一个颇有势力的人物,非一般公主可以类比。由 于她和二张的矛盾,加之太平公主自认为是李唐后裔,当她看到其母年老多病,不愿江山易于他人之手,所以她也参与了这次政变密谋。至于太平公主在这次政变中 到底发挥了什么具体作用,史书缺载,只说她"预诛张易之谋有功,进号镇国太平公主。"中宗还把她的食邑扩大到5000户,"赏赐不可胜纪。"可见太平公主 在这次政变中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太子李显作为政变成功后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不可能不参与政变密谋。史书记载说,当张柬之等人正在 策划此事时,姚崇从灵武(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回到洛阳,张柬之便与他仔细商议了政变计划,然后派桓彦范、敬晖去谒见太子,"密陈其策,太子许之。"从这个 记载看,政变计划最后确定后,是经过了李显认可与批准。当然不会是直到这时李显才知道此事,肯定是自始至终参与了策划,因为事先不取得李显的同意和支持, 政变者不敢贸然策划此事,没有太子的支持,仅凭张柬之等五六人的力量也发动不了这场政变。从种种迹象看,太子李显的亲属也参与了此事,如内直郎、驸马都尉 王同皎,他既是东宫官员,又是李显的女儿安定公主的丈夫。此人为政变集团的骨干分子,政变时率禁军攻入玄武门,为斩杀二张者之一。
此 外,武氏诸王也不是铁块一块,他们的靠山是武则天,自然不愿她垮台,但是他们也与二张有矛盾,所以当以诛戮二张为名的政变爆发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显然是采 取了观望态度,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武则天的行动。如左羽林大将军武攸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武惟良之子,封建安王,历任左、右羽林大将军,"总禁兵前后十 余年。"中宗即位后,他仍旧任羽林大将军,没有削去他的兵权。这就说明武攸宜尽管没有参与政变,但也没有阻止政变,所以才能继续掌握禁军兵权。
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也是一个观望者。太平公主积极参与政变密谋,武攸暨不会没有觉察,但没有泄露此事。中宗即位后,敬晖等朝臣奏请罢去诸武王爵,中宗 不同意,"更言攸暨、三思皆与去二张功,以折晖等。"中宗说武攸暨参与了政变密谋,固然不一定可信,但他不反对诛杀二张的政变却是可以肯定的。至于中宗说 武三思参与此事,没有任何依据,当是不愿罢诸武王位的一种托词。部分武氏诸王的观望态度,有利于政变计划的顺利实施。
政变集团的主要骨干分子还有李多祚、薛季昶、杨元琰、李湛等人,他们都在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多祚,世代为本族酋长。此人骁勇善射,以军功升任右羽林大将军,前后掌禁军、宿卫北门(玄武门)20余年。如果没有此人的参加,政变将难以成功。于是 张柬之等便主动去争取李多祚,动员他参加政变。张柬之问李多祚:"将军在北门多长时间?"回答说:"近30年。"张柬之又问:"将军金章紫授,贵宠于当 代,位极武臣,难道不是大帝(高宗)之恩吗?"回答说:"是的。"张柬之进一步指出:"将军既然深感大帝之恩,能够报答吗?大帝之子现在东宫,张易之兄弟 擅权,朝夕相逼,危殆万分。社稷之重系于将军,如愿报大帝之恩,正在今日。"李多祚听了此话以后,情绪激动,慨然说:"只要有利于王室,多祚愿意听从相公 指使,即使危及妻子儿女性命也在所不惜。"并且指天地神灵发誓,辞气慷慨,"义形于色。"争取李多祚的成功是唐室得以恢复的关键条件之一。
薛季昶,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他早年上书,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自布衣进擢为监察御史,由于推按刑狱公正平允,逐步被提升为给事中。可以说薛季昶也是 一个由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薛季昶性果敢、能任事,契丹孙万荣等起兵时,夏官郎中侯味虚领兵征讨,不胜,于是散布契丹军有龙蛇为前导,所以官军不能 取胜的谣言,实际是为自己的无能怯战遮掩。武则天遂任命薛季昶为河北按察使,前往查处此事。薛季昶日夜兼程,赶往河北前线,将侯味虚斩首,然后奏闻。此举 威震军中,使那些畏惧不战的军将不敢再玩寇贻误战机,同时也鼓舞了士气,使谣言不攻自破。返回洛阳后不久,升任御史中丞。不过薛季昶在仕途上并非一帆风 顺,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朝士一样,也经历了许多磨难。他在御史中丞任上不久,就被贬为地方官,长期在岭南一带任职,后调任雍州(治今陕西西安)长史,长安 中调文昌左丞、洛州长史。洛州长史是实际上的洛阳地区行政长官,他利用这个方便条件为政变的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薛季昶这个人很有见识,二张被诛后,他曾 劝张柬之、敬晖乘机诛杀武三思,不听,他叹息说:"吾不知死所矣。"后果如其言。
上一篇:狄仁杰拜相的故事
下一篇:第三十一章 反对佛教、谏造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