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传奇中的狄仁杰
唐代是我国传奇小说获得重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比较完备的艺术形式和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的优秀作品。唐代又是民间神灵崇拜十分兴盛 的一个时代,这种崇拜构成了唐代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类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实有其人,有出身来历,以生动的、逼真的文学形象而出现。这类作品 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些作品原本是流传于民间的奇闻异事,后来经文人们整理并记录下来;另一种是在民间神灵崇拜故事的启发下,利用这些素材由文人 再创作出的传奇小说作品。有关狄仁杰的传奇小说即属前一种情况,以他的事迹为题材的完全意义的文学创作,那还是明清时期的事情。
这种 情况的出现,是唐代民间广泛流传狄仁杰奇闻异事的真实反映。由于狄仁杰为官清正,爱民如子,赈济灾荒,减免赋税,发展生产,为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且不畏 鬼神,焚毁淫祠,反对弊俗害人,他的这些行为都深为广大人民所敬仰,当流传着的他的事迹和当时的民俗文化相融合时,便产生了有关他的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 事。从流传下来的有关狄仁杰的传奇看,大体上可分为四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反映他任地方官时,为百姓爱戴与敬仰之事。第二类情况,反映的是他不畏鬼神、焚 毁淫祠等事。第三类是有关宿命论题材的故事。第四类是有关狄仁杰后世子孙的传奇故事。现分别将这些作品介绍如下:
王仁裕的《玉堂闲话》载:
魏州南郭狄仁杰庙,即生祠堂也。天后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善政,吏民为之立生祠。及入朝,魏之士女,每至月首,皆诣祠奠。仁杰方朝,是日亦有醉色。则天素知仁杰初不饮酒,诘之,具以事对。天后使验问,乃信。
这是一个背景完全真实的传奇故事,狄仁杰任魏州刺史、魏州人为其修建生祠,这座祠堂位于魏州城南,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唐制,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日) 要举行大朝会,凡九品以上在京文武职事官都要入宫朝参,狄仁杰作为朝廷重臣自然不能例外。故事说每月首(初一)祭奠时,狄仁杰面带醉色,被武则天发现,从 时间上看两者是相吻合的,说明故事的创作者是熟悉朝廷制度的,这都是文人整理加工的结果。故事的主要情节神异色彩颇浓,在今天看来不可相信,在当时人来看 却是真实可信的。这个故事是对狄仁杰不凡政绩的赞颂,反映了广大百姓对这位治世贤臣的怀念之情。
有关狄仁杰的传奇作品最多的还是反映他不畏鬼神,反对淫祠陋俗的故事,尽管情节各不相同,背景颇有差异,但它们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却是完全一致。下面试举几例:
则天时,狄仁杰为宁州刺史。其宅素凶凶,先时刺史死者十余辈。(仁)杰初至,吏白官舍久凶,先后无敢居者,且榛荒棘毁,已不可居,请舍他所。(仁)杰 曰:"刺史不舍本宅,何别舍乎!"命去封锁,居之不疑。数夕,诡怪奇异,不可胜纪。(仁)杰怒谓曰:"吾是刺史,此即吾宅,汝曲吾直,何为不识分理,反乃 以邪忤正!汝若是神,速听明教明教:明,光明正大;教,即命令。若是鬼魅,何敢相干!吾无惧汝之心,徒为千变万化耳。必理要相见,何不以礼出耶?"斯须, 有一人具衣冠面前曰:"某是某朝官,葬堂阶西树下,体魄为树根所穿,楚痛不堪忍。顷前数公,多欲自陈,其人辄死,幽途不达,以至于今。使君诚能改葬,何敢 迁延至此。"言讫不见。明日,(仁杰)令发之,果如是言是言:此言,乃为改葬,自此绝也。
这也是一篇背景真实的故事。狄仁杰在武则天 统治初期,从度支郎中任上被派往宁州任刺史。在这里他安抚诸族,约束官吏,革除积弊,发展生产,当地百姓立碑镌文,以颂其德。这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发生的,它反映的实际是古代的丧葬习俗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葬地的选择,唐人认为墓葬之地选择得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后世子孙的祸福安危,因而对 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当时已经有了专门为人们相地脉、看风水、定墓向的所谓葬师,高官贵人之家有丧葬之事时,往往也请葬师选择墓地。宁州官舍作祟的鬼魂,因 葬地不当,被树根所穿,自然不得安宁,闹得官舍也成为凶宅。关于凶宅的观念,早在唐以前就已产生了,在唐代更加普及,这一点从《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大量有 关凶宅的故事中可以得到证实。这种观念不仅中国有,世界许多国家也同样存在。在中国有关凶宅的说法非常多,除了鬼魂神灵引起的外,宅址不当,门向不对,修 建无方,不讲禁忌等,都可能形成凶宅。这一切在今天看来毫无道理,在当时却有它存在的特殊理由和合理性,并为人们虔诚地信奉和顺从,说到底这些都是历史时 期民俗生活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予以全盘否定。这个故事对狄仁杰不畏鬼神的形象给予了十分生动的刻画,着重强调了邪不压正的道理,实际上是对现实官场中不向 邪恶势力妥协的狄仁杰的赞颂。这个故事出自《广异记》,撰者戴孚为肃宗、代宗时期人,这时距狄仁杰去世已七八十年时间,他不畏鬼神,焚毁淫祠的事迹也已为 天下人所熟知,因此这个故事以他为主人公也就不难理解了。
《广异记》还记述了一个有关狄仁杰的故事,全文如下:
高宗时,狄仁杰为监察御史,江岭神祠,焚烧略尽。至端州,有蛮神,仁杰欲烧之。使人入庙者立死,仁杰募能焚之者,赏钱百千。时有二人出应募,仁杰问往复何 用?人云:"愿得敕牒。"敕牒:唐代皇帝命令的一种,是尚书省根据制书精神而制定成的政令。仁杰以牒与之,其人持往,至庙,便云有敕,因开牒以入,宣之, 神不复动,遂焚毁之。其后仁杰还至汴州,遇见鬼者曰:"侍御后有一蛮神侍御,云被焚舍舍,常欲报复。"仁杰问:"事竟如何?"见鬼者云:"侍御方须台辅台 辅,还有鬼神二十余人随从,彼亦何所能为。久之,其神还岭南矣。"
这个故事描写的是垂拱四年(688)狄仁杰奉命南下江南巡察,焚毁 大批淫祠时的一次经历,因此故事说此事发生在高宗时是不对的,应在武则天时期。当时狄仁杰的官职是江南巡抚大使,而不是监察御史,地位比监察御史高得多。 《广异记》的撰者戴孚是科举出身,对本朝制度和历史不会不熟悉,他之所以仍然这样记述,是因为这不过是奇闻异事,并非信史,不必着意加以纠正。
上一篇:《狄梁公传》的撰者与史料价值
下一篇:第二十九章 狄仁杰与姚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