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狄仁杰与魏元忠
魏元忠,宋州宋城(河南商丘南)人。原名魏真宰,《隋唐嘉话》卷下说,他被酷吏诬陷下狱,有诏书命令释放,狱吏闻知,率先告知。魏元忠又惊又喜,便问狱 吏何名?回答说"元忠"。从此,他就改名为元忠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靠,魏元忠改名是在武则天称帝后,为避则天母亲之号而改名的。
魏元忠是太学生出身,由于当时年轻气盛,"志气倜傥",不愿求人举荐,所以数年之内不能入仕。左史江融撰写了一部《九州设险图》,主要论述古今用兵成败之 事。魏元忠就追随江融学习用兵命将之术,尽得其学。唐高宗仪凤中(676—679),吐蕃频频侵扰边境,魏元忠赴洛阳,乘机向高宗上了一道封事,专门谈论 如何选将驭将。高宗读后十分赞叹,便任命他为秘书省正字,魏元忠就是这样步入仕途的。
从魏元忠以后的经历看,他对军事谋略也不是不 懂。徐敬业起兵时,他任李孝逸的监军,出谋划策,为顺利平定叛乱的确发挥不小的作用。由于魏元忠有这一段辉煌的业绩,加之早年又学过命将用兵之法,所以朝 廷在军事上对他颇为倚重。突厥与吐蕃犯塞,多次命魏元忠为大总管,率军抵御。然魏元忠惟知持重自守,从不主动出击,故没有取得过战果,但也未曾吃过大败 仗。
魏元忠命运之坎坷比狄仁杰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九死一生,酷吏政治对士人们的摧残,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当然,比起那些惨遭屠戮、灭家灭族的人来说,魏元忠则又幸运得多了。
魏元忠在酷吏猖獗时期,曾先后四次被捕下狱。第一次是他担任洛阳令时,因触犯了酷吏周兴,被诬陷下狱,已经判了死刑,在等待执行之时,武则天因他有平定 徐敬业之功,免死流放。第二次是他担任御史中丞时,又被来俊臣诬陷下狱。临行刑时,神色不变,同时被判死刑的宗室子弟30余人,相继被杀,"尸相枕藉于 前",魏元忠面色不改,悲壮地大呼:"大丈夫行居此矣!"这时飞来一骑传宣敕旨,特免于死,剩余囚犯们欢呼雀跃,魏元忠独坐不起,等到使者宣读赦令已毕, 才徐徐而起,叩头谢恩。观看行刑的人都对他临刑而神色不乱感叹不已。第三次便是与狄仁杰等人一同下狱。第四次是因得罪了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张诬陷 他与司礼丞高戬密谋挟太子为耐久朋,武则天最恨朝官结交为朋党,便又一次将魏元忠投入牢狱。后来因为查无实据,遂将他贬为高要(今广东肇庆)县尉。直到武 则天死后,中宗即位,才从贬所召回,重任宰相。
魏元忠由此而名声很大,朝野上下都对他非常推崇。在他下狱期间,不少朝士上书为他辩 冤。圣历二年(699),他任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时,政令严明。内宠张易之的家奴仗势欺压百姓,横行街坊,魏元忠下令捕获,当场重杖打死。 此举使百姓扬眉吐气,权豪莫不敬惮,当然也使他们对魏元忠更加痛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狄仁杰与魏元忠何时相识?史无记载,以他们 两人的知名度而言,肯定早就互相知晓了。长寿元年(692),他们一同被捕下狱,又一同坐牢,这个期间是他们之间接触最多的时候。来俊臣诬告他们7人共同 谋反,这就证明在被捕前肯定是互有往来的,共同的遭遇使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加接近。出狱之后,两人各赴贬所,自然是无法再接近。神功元年(697)闰十月, 狄仁杰被调回洛阳,重任宰相。魏元忠在这年九月就被武则天从涪陵(重庆涪陵)贬所召回,重任御史中丞。圣历二年(699),魏元忠升任凤阁侍郎、同平章 事。这样,他就与狄仁杰同为宰相,接触的机会就更多了。
久视元年(700)四五月间,武则天到远离洛阳的三阳宫养病,狄仁杰乘机上表 要求让太子(中宗)监国,被魏元忠上密状所阻止。狄仁杰所奏请的这件事为敏感问题,当时朝中武氏势力甚大,狄仁杰不会公开奏请,因为这样只会增大阻力,他 一定采取了密表进奏的方式,想等武则天批准,造成既成事实,其他人再反对也就无能为力了。魏元忠能知道此事,并秘密上表阻止,可见狄仁杰事先和他通了气。 狄仁杰心系唐室,以匡复李氏为己任;魏元忠此举在于维护武则天的统治,以尽为臣之责。两人各有自己的信念,也无所谓谁是谁非,只是狄仁杰信任魏元忠,才将 此事向他作了通报,没料想却被他暗中阻止,交友如此,不能不说是狄仁杰个人的最大悲哀。数月后狄仁杰就故去了。否则他也许生前就能看到自己匡复唐室的愿望 实现。狄仁杰的悲哀还在于他至死也许还不知道自己的愿望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何在?
魏元忠阻止狄仁杰让中宗监国的计划,从表面上看是忠 君的表现,实际上是他经过前半生的磨难之后,晚年改变心志的结果。早在魏元忠生前就有人评论他:"外示贞刚,内怀趋附";"首鼠之士,进退两端";"乱朝 败政,莫非斯人"在久视元年时,魏元忠已经有所变化,只是在行动上尚表现得不十分明显,狄仁杰没有觉察,以为他仍和以前一样忠贞不屈。第四次被贬黜以后, 当他再回到朝中任宰相时,中宗已经复位,朝野上下莫不延首以望,希望他能重振朝纲,革除积弊,有一番大作为。谁知魏元忠"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 善罚恶,勉修时政",使天下之人大失所望。中宗因他曾是东宫旧臣,恩宠异常,当他回乡扫拜祖坟时,特意赐给他锦袍、白银,让他散施乡人。魏元忠回乡后, "竟自藏其银,无所赈施。"当时武三思权倾朝野,魏元忠与他矛盾很大,太子李重俊起兵诛杀武三思等人时,"元忠又持两端",致使太子兵败被杀。当时就有人 说,魏元忠决没有好下场,不得其死。后果然死于流放途中。
在政治斗争中,有的坚贞不屈,至死不渝;有的人害怕了,退缩了,希望用妥协来换取一时的平安,殊不知政治斗争是残酷无情的,魏元忠年逾古稀时仍被贬黜流放,最终死于非命,这种历史的鉴戒是多么的深刻。
上一篇:第四十五章 政变原因
下一篇:第四十三章 临终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