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序:人间唐伯虎,万世哀鸣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唐伯虎
  •   唐伯,我们似乎对他极为熟悉。但其实,我们对他却极为陌生。

      唐伯虎,他的一生对于我们似乎很清晰。但其实,他的一生却神秘而模糊。

      唐伯虎,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很快乐、诙谐。但其实,他很郁闷、悲哀和伤感。

      他用自己的哀鸣,换来了万世的怀念,因为这种怀念中包含着对我们自身的激励。

      他的寿命不常,只活了54岁。纵观他的一生,尽管大半处于痛苦之中。他短暂而痛苦的一生中却充满了万丈豪情,因此我们对他充满了崇敬。

      唐伯虎在其死后的500年里曾经掀起过几次关于他的传播风潮,仅50年内就有过两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90年代。前者以黄梅戏电影的形式,后者则以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为代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唐伯虎被冠以"风流才子"的称谓,几乎成了"才子"的代名词。能有此殊荣者,能有几人!

      然而,当我们仔细推究起来,却觉得这种称谓于他似乎有些不妥。有人说他狂妄,但他的狂妄不如张灵和祝允明,风流比不过苏东坡,淡泊名利比不过王维,才情比不过李白,仁爱比不过杜甫,倒霉比不过刘希夷唐朝宋之问非常喜欢外甥刘希夷写的一首中,特别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杀之夺到了自己的名下)。

      唐伯虎的书画虽属一流却不属于超一流。对他的诗词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相较在有明一代并非超一流的才子。再比如讲佛论道,比起其他大师级人物如王维、苏东坡等相比就差得远了……

      然而,论起在民众中的知名度来说,他在李白之后;而在普罗大众中的知名度却能与杜甫、苏东坡比肩,将其余才子甩在身后。

      是什么原因使他有了如今的地位?其原因很简单,他离百姓更近,他离实际生活最近,他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是我们的。我们似乎以他的存在在向别人证明着:我们疯狂、我们不得志、我们不幸福并非仅仅是我们的原因,在深切同情他的同时我们也在同情着我们自己。由此,我们在崇敬中同情着这位才子!

      假如,我们能与才子们相遇,并与他们拉家常的话,可能会出现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李白式。当你要和才子聊天之时,李白会狂笑一声,转身离去。你能看到的仅仅是背背长剑的身影,并发出"神人也,神见首不见尾"的慨叹。在能与天才相见的美好回忆中,度过残生。

      第二种是王维式。当你和王维聊天,王维见你是凡夫俗子,便会闭目微笑,任你胡言乱语。他的心已经到了自己的天地,在他那"入我"之态下,我们成了"无我"的虚无。也许我们能在他面前夸夸其谈,他其实却两耳不闻。

      第三种是李商隐式。当你和他聊天时,他会亲切地拉着你向你兜售他的恋爱经历,不论你是否爱听。

      第四种是唐伯虎式。唐伯虎因为自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因此,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见得多了些,而庙堂争斗、大丈夫言论便说得少了些。所以,他会和我们一起谈家长里短、生活的艰辛、儿女管教的不易。即使,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他也会大笑一声:"噫,兄台走好。"

      正是因为,这种亲近、这种平等,才使得唐伯虎成为我们最喜爱的才子。尽管他不是第一等才子——天才。但我们却喜欢亲近他。

      几千年来,才子大多离寻常百姓很远,而唐伯虎却与我们这样的近。他的经历、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与我们都很接近。他是一位草根,和我们一样;他受制于环境,发出了愤怒的呼号,为世人解了心中的愤懑;他行为乖张、不守礼法,可这些却是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我们在宣扬、喜爱他的同时,也在给我们纾解着压力。

      他和我们常人在情感,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是多么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是才子,我们常人是常人。

      就以对待金钱的问题来说吧,他和我们常人的思想很相似。人们在贫困之时,往往喜欢攻击钱,唐伯虎也是这样。后世人人称其为才子,并杜撰了不少关于他的画多么受欢迎的传说。然而,实际上,唐伯虎和许多才子一样,都是死后获得极大荣耀。这里面也不排除商人对于资本的冲动,例如书画商、书籍出版商;也不排除与他性格相同的才子为了标榜自我而故意夸大之……

      事实很残酷,他在诗中如此呐喊着"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他愤恨地高喊着"不使人间造孽钱"。然而,最终他的人生悲剧同样是"死无葬身之地",若不是一帮好友,以及后世的仰慕者,"今日之魂兮在何处"的词句必定会出自某位后世敬仰者之口。

      当我们受到百般折磨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意志消沉地告诉自己"忍吧!忍吧"!而唐伯虎也同样如此,他唱道:"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

      再者,他同样和我们一样爱耍小聪明、好面子。小时候看人家的果子熟了,跳墙偷果子结果掉入粪坑。唐伯虎见状不吱声,其他小朋友以为他在吃独食,便纷纷翻墙而过掉入粪坑。每跳下一个,唐伯虎便告诉他:"别吱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其实,我们当中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经历。为了不让别人笑话自己,巴不得让别人和自己一样倒霉。

      回顾唐伯虎的一生,可用祸事多多、不幸多多,快乐少少、得意少少来评价。这一点似乎大部分平常人都比他幸运些。

      他出生于小业主家庭,其父唐广德只上了几天私塾便中途辍学。虽然唐广德每天在酒馆里忙碌着,却始终没有忘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读书人理想。他将光宗耀祖、改换门庭的重任放在了唐伯虎的身上。而这一切,和我们常人何异!

      他的经历、他的家庭、他日后的挫折,与我们都非常相似,这就是我们亲近他、同情他、崇敬他的原因所在!进而我们将其看作了亲朋,对他的感情替代了一切。

      幼年的唐伯虎,可以说是快乐的,因为他不像许多人一样朝不保夕。他虽处于草根,但毕竟属于小康之家,家中有一份产业。因此,可以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一切,和我们常人也差不了多少。幼年时的我们,大多是快乐多于苦恼。

      随着年龄的长大,他和我们一样遇到了坎坷甚至是灾难。16岁进入科举门槛,考了个第一名秀才,一时风光无限,紧接着19岁娶妻,20多岁生子。按照这样的轨迹,他的一生将是多么得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5岁的唐伯虎接连遭遇打击,一年之内父母妻儿和妹妹相继病故和自杀。

      特别是妹妹的死,对他的打击特别大。父母妻儿死后,他带着弟弟和妹妹操持家务,而他又因为之前没做过什么营生,因此,根本无法面对这种境况。为了筹集送葬的钱财,他草草地把妹妹嫁给了一户人家。结果没到半年,妹妹便自杀身亡。他能不愧疚吗?因为内疚,他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妹文》。

      呜呼!生死人之常理,必非有赖而能免者;唯黄耉令终,则亦归责于天,不为之冤隐;然疾痛之心,久亦为之渐释也。吾生无他伯叔,唯一妹一弟;先君丑寅之昏,且弟尤稚,以妹幼慧而溺焉。迨于移床,怀为不置,此寅没齿之疚也!尔来多故,迎丧办棺,备历艰难,扶携窘厄;既而戎疾稍舒,遂归所天。未几而内艰作,吊赴继来,无所归咎。吾于其死,少且不倜,支臂之痛,何时释也?今秋尔家袭作著龟,以有此兆宅;来朝驾车,幽明殊途,永为隔绝。有是庶物,用为祖饯,尔其有灵,必歆吾物,而悲吾词也。于乎!尚飨。

      可以想见,极少人能遇到如此惨事,可他竟遇上了。由此,我们不得不庆幸,常人要比这个才子幸运。

      接着,他又遇到了考题泄漏,遭到举国鄙夷、妻子弃夫而去等令男人极度难堪的事件。由此,我们更加同情才子的遭遇。似乎冥冥中,有一只手在戏弄着他。这时,我们将把他看作是我们既尊敬又命运多舛的朋友、师长。天才的氛围淡了,亲情的氛围重了!

      然而,正是这种磨炼乃至折磨,才能让一位天才发挥最大的才能。正是由于这种磨炼,才使得他有了和底层百姓亲密接触的机会。大凡精英,总容易脱离大众,从而成为历史沧海中的一颗水滴。只有和大众亲近,才能获得口耳相传的荣耀,进而获得后世文人的重视为他写小说树碑立传,最终达到永垂不朽。尽管,口口相传中,他的形象会与真实相距较远,然而,最实质的却不会消失——他与我们同呼吸!

      其实,对于后世评价的两极化,唐伯虎早已经预料到了。只不过,他想不到的是,后世会对他持有好评者占绝对多数。正如他在《伯虎自赞》中所言:"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噫。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

      这首小诗,在今人看来都极为容易懂。然而,真的容易懂吗?恐怕比较难。一个你一个我,其实指的都是唐伯虎。这里面既有本我、自我、超我,又有物质的我、精神的我,还有客观的我、主观的我等哲学命题,更有自我、他我的社会评价问题。

      对于这首诗,我们会在下文进行详细解释。但其核心我们却能够理解:唐伯虎在人生低谷、生存艰难的时刻,就早已经预料到世人对自己的不同评价。甚至,他也意识到了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目前的我和真正的我的评价都是高度矛盾。但无论怎么矛盾,他的一个"噫"字,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爱咋地咋地。

      当我们仔细研读唐伯虎的各类传说、故事之后,我们就会得出一句话:人间唐伯虎,万世哀鸣声。

      当他的临终绝笔迎面扑来的时候,我们唯有报以泪水。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