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第二节 天才是这样炼成的
成为天才的七大因素
首先一条,就是自身根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资"。正如祝允明所说"子畏性绝颖利。度越千士,世所谓颖者,数岁能为科举文字"(《唐寅墓志铭》)。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尽管我们常常被教导,成功99%来源于努力,1%来源于灵感。然而,后面那句话常常被人忽略,"没有那1%的灵感,你那99%的努力就是0!"灵感是什么,灵感就是天才的想法、天才的智慧。
第二条就是自我努力。即使你是天才,如果不努力,其结果也肯定是"仲永式"的人物,但人家赶上了个大人物王安石,觉得可以写个"伤仲永",这才得以流传千古。可绝大部分人没这么幸运。唐伯虎也是如此,尽管天赋很好,但自身仍很勤奋,仅以人们最为熟悉的《桃花庵歌》来说吧,他至少就修改过5次,而且是在十五六年的时间里不断研磨而成。其中必定还有难以计数的草稿被扔到故纸堆里面而不为我们所知。我们不妨看一下。
版本一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三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四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住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需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骋我得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版本五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咲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第三,是痛苦的磨炼。幸福基本上对文学艺术没有多大的益处。翻开历代大师的生平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文学大师还是艺术大师,如果没有经受过一两次打击就作出传世作品的极为罕见。可以说越是成就大的大师,这个特点越明显。
第四,是朋友间的互相学习。在这点上,唐伯虎与祝允明、张灵等朋友的交往,使他有了很强的异端思想磨炼,特别是祝允明的出现,可以说,祝允明乃是唐伯虎"精神上的老师"。
第五和第六分别是异端思想的洗礼和本地生活环境的影响。前者,详见下文的"剑光阁上两天才""反主流的急先锋""强大的异端向主流发动冲锋";后者,详见下文的"人杰地灵之地"。
第七,是唐伯虎晚年从事的职业。作为商业工作者,唐伯虎生于"五民之末",死于"五民之末",特别是,他还是"末中之末",靠卖画为生的他,生意好的时候人求他,生意不好的时候他求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使他对于民间的风土人情极为了解,因此,他的诗文、书画就会用最大的民众语言来书写他们能够看得懂的作品。
剑光阁上两天才
明代尽管程朱理学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异端思想和代表人物,其中周瑛、顾宪成、李贽、王守仁等。特别是集大成者王守仁和唐伯虎交好,更使得唐伯虎成为明代异端思想的实践者。唐伯虎虽然在理论上,异端思想并不是特别明显,但在实践中他却将明代异端思想大师们的哲学观化作了举手投足的行为艺术。
随着和祝允明的关系逐渐深入,异端思想在唐伯虎头脑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首先开始体现的就是他的诗文,起初唐伯虎的诗文非常注重用典、铺陈,例如他早期的代表作《金粉福地赋》:
闽山右姓,策府元勋。玉节凌霄而建,金符奕世而分.位定高明,补娲天以五石;职俾贞观,捧尧日以三云.四库唐书,秘殿分球琳之赐;九州禹迹,丹书镌带砺之文。馆备凤鸾之佳客,卫总虎貔之禁军.载赋卜居,当清溪之曲;列陈支戟,倚赤山之氛。揆定星于北陆,察景日于南熏,箧粉钗金。借灵光于织女;移山变海,假福地于茅君……
就以我们摘录的部分来说吧,其内容含量不足全文的1/10,即使如此,也让我们头变大了。几乎让所有平民百姓望而却步,句句都用典。对于今人来说,其内涵更使得多人不清楚。其实,我们不必汗颜,因为,这种文体写出来的东西当时的人能有一成看得懂也算不错了。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毫无真情实感。
上一篇:《寻花》赏析 作者:唐伯虎
下一篇:《咏鸡诗(三首)》赏析 作者:唐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