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集》前言
第一阶段(1470—1498)的唐伯虎,是一位有些狂放同时又颇具才华,怀抱政治理想的青年。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史籍,喜爱绘画。稍长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后又与文徵明同师沈周。19岁时娶徐延瑞次女为妻。遗憾的是25岁时,唐伯虎就失去了这位妻子。此期厄运连连降临唐家,唐伯虎的父亲、母亲、妹妹,相继于此期离开人世。年轻的诗人怎能经受如此的生活打击,常常与同里张灵一起放纵饮酒,不事生计,后经好友祝允明规劝,方闭户不出,致力于科举文章之业,举弘治十一年(1498)乡试第一。这一时期,唐伯虎品尝到了爱情的美好滋味,但同时他也尝到了失去所爱与至亲的辛酸与悲痛。29岁时南京乡试的成功又使诗人重新燃起了面对生活的希望。
第二阶段(1499—1504)的唐伯虎经受了来自生活的第二次沉重打击。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诗人赴京参加会试,不料牵涉进科场舞弊案,遂被下狱。牢狱中的生活令诗人痛苦万分,出狱后他被贬往浙江为吏,诗人耻于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之后,继室与诗人反目,因而休掉继室,出游于名山大川之间。1503年,诗人远游归来,以卖文卖画度日,时常流连于青楼妓馆之间。
第三阶段(1505—1513)的弘治十八年(1505),诗人建桃花庵别业,续娶沈氏,生活渐趋平稳。此期的诗人度过了生命中相对平静快乐的一段生活。这时的诗人,思想逐渐受到佛教文化的濡染。
第四阶段(1514—1523)的1514年,唐伯虎应宁王朱宸濠聘请到南昌,之后发现朱宸濠有谋反之意,因此装疯卖傻,才得以逃脱。这次事件对于已过不惑之年的诗人而言,是又一次沉重的心灵打击。在他的一生中,每每以其赤诚若孩童的心去付出时,却往往得到的是累累的心灵伤痕。晚年的唐伯虎更加看透世态人情,归心于佛。《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而自号"六如居士"。由于要将心灵逃遁于佛禅,因又自称"逃禅仙史"。1523年,唐伯虎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溘然长逝,并提笔自书一绝:"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形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伯虎的诗歌创作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其早期风格体现出谨严讲法度的特点,而在后期则侧重于运用浅显直白的话语去解析和表现人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唐伯虎的诗歌如"乞儿唱莲花落",殊不知,隐藏在这些看似浅俗的作品下的却是一颗坦率而真诚的感悟生活的心。诗歌创作之贵,正在于此。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指出:"外虽颓放,中实沉玄,人莫得而知也。"此评颇为中肯。
本书精选唐伯虎诗歌170首、词作9首、文6篇加以解评。作品底本及编次主要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周道振、张月尊辑校的《唐伯虎全集》为依据,并参校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陈伉、曹惠民编注的《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等书,评注主要参考了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洪仁选注的《唐伯虎文集》,及岳麓书社出版,陈书良主编的《吴中四子》中唐伯虎部分,获益匪浅,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末附"唐伯虎年谱简编"、"唐伯虎著作主要版本"、"唐伯虎研究主要著述"及"《唐伯虎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等助读资料。限于水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王早娟
2008年6月于西安
上一篇:《唐伯虎集》论唐寅诗的情志内容及其人格表现(代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