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主动放弃?
公元1634年,皇太极娶了孝庄的姐姐海兰珠。海兰珠偶为皇太极看上,一见钟情,封为关雎宫宸妃,宠擅专房。宸妃怀孕,生子夭折,两天后孝庄却生下九 阿哥福临。宸妃妒恨不已。皇太极却对宸妃一往情深,甚至当"宸妃病危"消息传到,皇太极竟丢下前线紧急军务,飞驰回京。宸妃香消玉殒,皇太极心痛如捣,狂 吐鲜血,失去理智。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缛的丧仪背后,—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努尔哈赤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 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 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34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的两黄旗和伯父代 善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32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 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
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衮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 "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串联、游说、盟誓、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 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 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为囊 中物,欲擒故纵,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说完离开会场。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铎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 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 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不愿陷入旋涡,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两 黄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铎默无一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多尔衮发言:"虎口王揖让而去,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 即归政。"
这是一个折中方案,皇子嗣位,两黄旗天子亲兵的地位保持不变。因此两黄旗大臣不再坚持立豪格,转附多尔衮,剑拔弩张的气氛 顿时缓和。于是,祭祖祷天、集体盟誓,不满6岁的福临于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被扶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顺治。多尔衮提出的建议很快 得到了各方认可,从而避免了在明朝灭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与自相残杀。6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改年号为顺治。他的母亲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 后"。
几个月后,多尔衮抓住时机,一举占领了北京。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九月,将两宫皇太后与幼帝福临迎到北京,清朝从此入 主中原。入关后,多尔衮继续分兵南下,节节胜利。同时,他以摄政王的身份总揽朝纲,借鉴明朝的制度,制定清朝各项制度。此时的多尔衮实质上已经成为清王朝 的缔造者和统治者。
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缺乏与豪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