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手握兵权为何没谋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27 属于:曾国藩
  • <a href=/renwu/ZengGuoF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曾国藩</a>
      曾国藩(1811~1872),是在我国近代史上是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从湖南双峰偏僻的小山村入京赴考,28岁就考中了进士。之后一步一阶踏上仕途路,还成为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

      在京十几年间,他先任翰林院庶吉士,后累迁待读,又历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好做过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他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一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的。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的年代,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走向了衰败,可以说是个内忧外患不断、动荡不安的时代。曾国藩母丧返乡之时,太平天国横扫了湖湘大地。清王朝统治危在旦夕,于是他在家乡组建了一支湘军,这只湘军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下汗功劳,他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是清代以文人封武侯的第一个。他后来又历任了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谥"文正"。

      人们对曾国藩的一生功过争论不休。有人推许他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先哲,是建树功业、转边运世的贤人,是清咸同中兴的第一名臣。但也有人骂他,说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总之褒贬不一。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就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1870年的"天津教案",使得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他自己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有了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有革命党人说是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骂他是汉奸,遗臭万年。建国后,史学界斥责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是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是汉奸卖国贼,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总之他被骂得血淋头。

      曾国藩手握兵权为何没谋反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手握重兵,掌握地方大权,难道就没有过要推翻清王朝,取而代之的想法吗?相反,他自己不但不做皇帝,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还主动解散了湘军,还强迫曾国荃离职回家。这不得不令人怀疑。

      曾国藩为何要这么做?一般认为有三点理由:

      首先,根深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使他这么做。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影响,他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保卫明教、保卫地主阶级利益、保卫清朝。个人追求只是做一个光宗耀祖的中兴之臣,封侯拜相。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浸淫,曾国藩孜孜不倦地学习,日夜不息地苦读。特别是在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之后,他"日以读书为业"。而且他勤于求教,不耻下问;还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读了大量的词古文,可以说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由于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所以在政治上他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他要统治者"内圣外王",运用儒、法思想来治理天下,就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他推崇程朱理学,提出过治理天下好办法,吏治与廉洁、物质与财用、选材与用材、兵力与兵法等方面的治理办法他都有所涉及。

      其次他称帝的条件不完备。南方的曾国藩和北方的僧格林沁两个人是清王朝倚为肱股的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是最受器重的,他拥有一支强大的庞大队伍,以骑兵为主。与八旗兵不同,他的军队战斗力很强,部署又是在中原河南的腹地,对东南视眈眈,使得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曾国藩起兵是保卫明教和忠君保国的,如果自己称帝,就是不忠不义、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也就人心必失。湘军内部,左宗棠名下是楚军,李鸿章名下的是淮军,湘、楚、淮有关联,但湘军其实已经分裂。再加上,以英国为首国际上在我国的势力也决定扶持清政府了。这些曾国藩都考虑到了。因此,曾国荃等人多次劝其他对清王朝取而代之,他还是不为所动。

      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曾国藩,他认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还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要效仿:"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他不信医药,不信僧巫,更不信地仙。只是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他也不慕富贵,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这些是他成为清朝中兴名臣的道德修养基础。从外表而言,他"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不管曾国藩是否有称帝的野心。但历史上他却是只做了中兴之臣,这就客观上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积极的作用。

      延伸阅读——"千年死一个"

      曾国藩的故居富厚堂,大门口悬挂着4个金色大字——"毅勇侯第"。

      "侯府"是清同治年间建的,是曾国藩委托弟弟营造的。在建房的时候,曾国潢兄弟款待匠工师傅很好,对一般徒弟却有些刻薄。新屋建成的时,要诵"上梁文",砌工师傅用尽赞美语:"两江总督太细喱,要到南京做皇帝。"只不过这些赞颂之语带着浓浓的荷叶土音。

      那天前来观看的人特别多,一个乡民站在大门口,见大门又高又宽,奇怪地问:"这大门怎么要开这么宽?"一位徒弟,他对曾府心怀不满,解释说:"门宽好出丧么!"师傅听了,觉得不能太丧良心,于是他徒弟不吉祥的话接了过来说:"门宽好出丧,是说千年死一个,万年死一双。"

      按乡里习俗,房屋上梁时说的的赞语只会灵一半,咒语却是全灵的。曾府的人听到他们的上梁赞语是"要到京里做皇帝",大门宽的赞语是"万年死一双",很是高兴,于是把匠工师徒都召进堂屋,哪出上乘的酒菜盛情地招待他们。

      很巧的是,自同治五年建造以来,富厚堂已有130多年了,的确还没死过人。从曾国藩夫人欧阳氏在那住,知道曾国藩的第四代孙曾昭恒最后在那住,曾家连续四五代人,有上百个,没有一人是死在富厚堂的;建国以后,在哪里设立了区公所、乡政府以及部门机关,前前后后住过的干部也已经好几百了,也没有一个是死在里面的,真是奇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