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志》 第四卷 姜太公的影响 第一辑 第三辑 历代典籍褒崇
对于太公的经历和修身、文德、武功,经、史、子、集均有记载,诸子百家亦有称述。这些记载和称述便成为太公思想对其后世影响的写照。由于所载篇籍的浩繁和本节容量的有限,有关载述不能一一录出,而只能从周秦至隋唐的部分文献中择要选录多条为例证,使窥一斑而见全豹。有关载述的择录,以先秦的较详,秦汉至魏晋的次之;隋、唐以下的,非有创见意义或有独到见解的载述不择录为条目,以免叠床架屋、千人一腔之嫌。 此外, 以记述太公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典籍, 如旧题吕望撰或题为“太公书”的《六韬》《太公阴谋》《太公金匮》诸书内容不择录为条目。 《尚书·泰誓》: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 《诗·大雅. 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大雅. 大明·疏》:《牧誓》注云:“好暇好整,用兵之术。”是兵法贵闲整也。此说武王之师尚父为佐,则牧野之战不用权诈矣。……太公受《兵钤》之法,云:“践尔兵车,审权矩,应诈纵谋,出无孔。” 《周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孔传:十人:周公旦、召公?、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 《周书·武成》: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孔传:仁人谓太公、周、召之徒。 《逸周书·克殷》: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帝辛从,武王使师尚父与伯父(百夫)致师。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诗·齐风·齐谱》:周武王伐纣,封太师吕望于齐,是谓齐太公,都营丘。臣瓒按:临淄即营丘。 《国语·鲁语》: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汝)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国语·鲁语》:臧文仲曰:“天灾流行,戾于弊邑,饥馑荐降,民羸几卒。大惧乏周公、太公之命祀。……寡君与二三臣实受君赐,其周公、太公及百辟神祗,实永享而赖之。” 《左传·僖公四年》: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大(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季札)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太)公乎?国未可量也。” 《左传·昭公三年》: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复以女继少姜,……“不腆先君之适,以备内官,焜耀寡人之望,则又无禄,早世陨命,寡人失望!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徼福于大(太)公、丁公,照临弊邑,镇抚其社稷,则犹有先君之适,及遗姑姊妹。” 《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对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 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公曰:“先君太公以营丘之封立城,曷为夕? ”晏子对曰:“古之立国者,南望南斗,北戴枢星,彼安有朝夕哉? 然而以今之夕者,周之建国,国方西方,以尊周也。” 《孔子集语》:有其才不遇其时,唯才不用。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舜耕历山,而陶于河畔,立为天子,则其遇尧也。傅说负壤土,释版筑而立佐天子,则其遇武丁也。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则其遇成汤也。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孟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为天子师,则其遇文王也。 《国语·周语》: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国语·鲁语》: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对曰:“昔我先君太公受之营丘,为地五百里,为世国长。自太公至于公之身,有数十公矣。” 《竹书纪年》卷六:帝辛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毕,得吕尚以为师。 《竹书纪年》卷六:帝辛四十二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 《竹书纪年》卷七:王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遣太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类此。”王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岐受命,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尚出游,见赤人自洛出,授尚书,命曰:“吕佐昌者子。”……文王既没,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乃封吕尚于齐。 《竹书纪年》卷七:周康王六年,齐太公薨。 《竹书纪年》卷六:帝辛三十二年,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 《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整其旅,以遏徂族,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皇甫谧曰:“文王问太公‘吾用兵孰可?’太公曰:‘密须氏疑于我,我可先伐之。’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 《诗·大雅·皇矣》孔《疏》:文王问太公曰:“我用兵孰可? ”太公曰:“密须氏疑于我,我可先伐之。”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君,伐之不义。”太公曰:“吾闻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文王曰:“善。”遂侵阮、徂共,而伐密须。密须之人自缚其君而归文王。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 《孙子兵法·用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墨子·非攻下》:昔者,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越王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 《墨子·备知》:昔汤用伊尹,周用太公,秦用百里,齐用管仲,此数大夫之所高世者,皆亡国忠臣之所以死也。……今世非无舜之行,不知尧之故也;非无汤、武之事也,不知伊尹、太公之故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灵公、庄公将常守之矣。” 景公出游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若使古而无死,太公、丁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皆相之。” 《鬻子》:武王伐纣,虎旅百万,陈于商郊,起自黄鸟,讫于赤甫;走如疾风,声如振霆。武王乃使太公把旄以麾之,纣军反走。 《论语·择辅像》:太公大夫鼻,有伏藏。 《鬼谷子·忤合》: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 《尸子·治天下》:天无私于物,地无私于物,袭此而行者谓之天子,诚爱天下者得贤……故文王之见太公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种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国其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于天下也。 《尉缭子·武议》: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年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非武议安得此合也? 故曰: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 《孟子·告子》: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 《墨子·当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尉缭子·兵教下》 : 武王问太公望曰:“吾欲少闻而极用人之要。”对曰:“赏如山,罚如溪。” 《文子·上德》注:君非至圣不能下臣,臣非至贤不能弼君。虞舜屈伯成,文王师尚父,可谓聪明。 《吕氏春秋·当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吕氏春秋·首时》: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于渭以观之。……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高诱注:“太公望、伊尹、傅说是也。” 《吕氏春秋·尊师》:帝舜师许由,……文王、武王师太公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 《吕氏春秋·长见》: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 《吕氏春秋·谨听》: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 《?冠子·世兵》:君子不惰,真人不怠,无见久贫贱据简之。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子作草,百里奚官奴,海内荒乱,立为世师,莫不天地善谋,日月不息,乃成四时。 《吕氏春秋·贵因》:武王使人候殷……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惹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加)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 《吕氏春秋·具备》:汤尝约于 薄矣,武王尝穷于毕裎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 《吕氏春秋·长利》: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智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 《吕氏春秋·赞能》: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 《吕氏春秋·观世》: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吕氏春秋·知度》:绝江者托于船,致远者托于骥,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骥也。释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钓者与仇人、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故小臣吕尚听,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听,而天下知齐秦之霸也。 《庄子·田子方》: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夫夫(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尔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斛不敢入于四竟(境)。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 、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太)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冠子·世贤》:庞 曰:“王其忘乎? 伊尹医殷,太公医周武王,百里奚医秦,申 医郢,原季医晋,范蠡医越,管仲医齐,而五国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 《庄子集释》:俄顷之间拜为师傅,北面事之,问其政术。无心荣宠,故泛然而辞;其意消声,故昧然不应;由名成身退,推功于物,不欲及于天下,故逃遁无闻。然吕佐周室,受封于齐。检于史传,竟无逃迹。而云夜遁者,盖庄生之寓言也。 《列子·说符》: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君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文王而得举。 《楚辞·九辨》:太公九十乃显荣兮…… 《楚辞·天问》: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 《楚辞·七谏·沉江》:纣暴虐以失位兮,周得佐乎吕望。 《战国策·秦策三》:范睢谢曰:“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尚而弗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 《尸子·治天下》: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国甚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政)于天下也。 《战国策·齐策六》:貂勃曰:“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 《战国策·楚策四》:虞卿谓春申君曰:“太公望封于齐,邵公?封于燕,为其远王室矣。” 《荀子·王霸》: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垂衣裳而天下定。故汤用伊尹,文王用吕尚,武王用召公,成王用周公旦,卑者五霸…… 《韩非子·说疑》:若夫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虽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况于显明之主乎?此谓霸王之佐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太公望东封于齐,海上有贤士狂?。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 《太平御览》引录《周书》:太公曰:知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知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大事不成。 《荀子·君道》:夫文王非无贵戚也, 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 岂私之也哉?以为亲邪?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邪?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好丽邪?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 然而齿堕矣。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以惠天下,而不可以独也,非于是子莫足以举之,故举是子而用之。 《荀子·臣道》:齐之管仲,晋之咎犯,楚之孙叔敖,可谓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贾谊《新书·修政语》:师尚父曰:“吾闻之于政也,天下圹圹,一人有之;万民丛丛,一人理之。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处而久之。故夫天下者难得而易失也;难常而易亡也。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则弗得而长也。故夫道者万世之宝也。”周武王曰:“受命矣。” 《荀子·解蔽》:成汤监于夏桀, 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监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荀子·性恶》:桓公之蔥,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 ,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 《荀子·宥坐》:小人之雄杰也, 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 《荀子·成相》:世之衰, 谗人归,比干则刳箕子累(缧)。武王诛之,吕尚招(指)麾殷民归。 《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 仁智且不蔽,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召公、吕望,仁智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 《太平御览》引《大戴礼》:昔日,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太公为太师。 《韩非子·喻老》: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太平御览》引《逸礼》:太公为太师,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 《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则汤、武不王矣。 贾谊《新书·傅职》:不喻于先圣人之德,不知国君畜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不察应事之理,不博古之典传,不闻于威仪之数,《诗》《书》《礼》《乐》无经天子学业之不法,凡此其属太师之任也。古者齐太公职之。 《太平御览》八四引《周书》:太公曰:“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国非常一人之国也,莫常有之,唯有道者取之。” 《尚书大传》:散宜生、闳夭、南宫括三子俱学乎太公。太公见三子之为贤人,遂酌酒切脯,约为朋友。望曰:“嗟乎,西伯贤君也。”四子遂西伯于?里。 《尚书大传》 : 周文王至磻溪,见吕望钓。文王拜之,尚父望得玉璜,刻曰:“周受命,吕佐昌,德合于今,昌来提,撰尔雒钤报在齐。” 《尚书中侯》:文王田磻溪之水,吕望钓其涯。王下拜,曰:“乃今见光景于斯。”尚曰:“望钓得玉璜。” 《尚书大传》:太公之?里见文王,散宜生遂之犬戎氏取美马,驳身、朱鬣、鸡目;之西海滨取白狐、青翰;之於氏取怪兽;之参氏取美女;之江淮之浦取大贝如车渠,陈于纣廷。纣曰:“非子罪也,崇侯也。”遂使西伯伐崇。 《太平御览》五七三引《大周正乐》:武王兴师伐纣,伯夷、叔齐拔剑叩马曰:“父死不葬而争天下,非孝也;执贽而事之,举兵而伐之,非义也。”武王以告太公望。太公曰:“循大行者不顾细礼,立大功者不恤后愆! ”遂克殷诛纣于牧野。于是天下晏然,万民欢欣,武王援琴而鼓之。 《孔丛子·记问》:楚王使使奉金帛聘夫子。宰予、冉由曰:“夫子之道于是行矣。”遂请见,问夫子曰:“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孰与许由之贤?”夫子曰:“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新语·道基》:《传》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而道术生焉……太公自布衣升三公之位,累世享千乘之爵……圣人王世,贤者建功。汤举伊尹,周任吕望,行合天地,德配阴阳,承天诛恶,克暴除殃,将气养物…… 《汉书·地理志》: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皇览》:吕尚冢在临淄县城南,去县十余里。 《尚书·君?·疏》:成王时太公薨,周公旦代为太师。 《礼记·檀弓》: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 《毛诗正义》:按大司徒职制,诸侯之封疆,公五百里。齐虽侯爵,以大功而作太师,当与上公地等,故知取上公地也。其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孔丛子·执节》:昔伊挚在夏,吕望在商,而二国不理。岂伊、吕之不不欲哉?势不可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史记·周本纪》: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史记·周本纪》: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史记·齐太公世家》: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 ”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师还,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淮南子·览冥训》:区冶生而淳钩之剑成。纣为无道,左强在侧,太公并世,故武王之功立。 《淮南子·缪称训》:太公望,周公旦,天非为武王造之也;崇侯、恶来,天非为纣生之也,有其世,有其人也。 《淮南子·齐俗训》: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旦:“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淮南子·道应训》:武王问太公曰:“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太公曰:“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 《淮南子·汜论训》:文王两用吕望、召公?而王。……夫百里奚之饭牛,伊尹之负鼎,太公之鼓刀,宁戚之商歌,其美有存焉者矣,众人见其位之卑贱,事之污辱而不知其大略,以为不肖。及其为天子三公,而立为诸侯贤相,乃始信于异众也。 《史记·周本纪》: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吴太伯世家》:鲁人为季札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 《史记·陈杞世家》:伯夷之后,至周武王复封于齐,曰太公望,陈氏灭之,有世家言。 《淮南子·说林训》:吕望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矜,以类相慕。 《淮南子·务修训》:若以布衣徒步之人观之,则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转鬻,管仲束缚,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 《淮南子·泰族训》: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 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 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淮南子·要略》: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文王业之而不卒,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贼,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 《韩诗外传》: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 《盐铁论·论贤》:骐骥之挽盐车,垂头于太行,屠者持刀而睨之。太公之穷困,负贩于朝歌也,蓬头相聚而笑之。当此之时,非无远筋骏才也,非文王、伯乐,莫之知贾也。 《韩诗外传》:故惟明主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然危其所爱。夫文王非无使嬖亲比己者,超然乃举太公于舟(州)人而用之,岂私之哉?以为亲耶?乃异族之人也。以为故耶?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姣好耶?则太公七十二,辉然而齿堕矣。 《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大(太)公之志也。集解:“发扬蹈厉,以奋其武,将帅勇决之气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干)周西伯。 《太史公自序》:申、吕肖矣,尚父侧微,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番番黄发,爰飨营丘。 《韩诗外传》: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渐去。 《说苑·尊贤》: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 《韩诗外传》:太公年七十而用之者,文王。 《太平御览》引《史记》:周文王得吕尚于磻溪以为师,谓之太公。武王嗣位,号为师尚父。成王即政,尊为太师。 《盐铁论·论勇》:汤得伊尹,以区区之亳,兼臣海内;文王得太公,廓丰镐以为天下。 《盐铁论·刺复》:太公相文武以王天下,管仲相桓公以霸诸侯。 《太平御览》 引《韩诗外传》 :哀公问于子夏曰:“五帝有师乎? ”子夏曰:“臣闻黄帝学乎大坟,颛顼学乎绿图,帝喾学乎赤松子……武王学乎太公……” 《孔子集语》:吕望行年五十, 卖食于孟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为天子师,则其遇文王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曰:“臣闻昔者吕尚之遇文王也, 身为渔父而钓于渭滨耳。若是者, 交疏也。已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遂收功于吕尚而卒王天下。乡使文王疏吕尚而不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业也。” 《新语·慎微》:若汤武之君,伊吕之臣,因天时而行罚,顺阴阳而运动,上瞻天文,下察人心,以寡服众,以弱制强,革车三百,甲卒三千,征敌破众,以报大仇,讨逆乱之君,绝烦浊之原,天下和平,家给人足,疋夫行仁,商贾行信,……岂非古今之所谓得道者哉! 《新序·杂事》:昔者,唐虞崇举九贤,布之位,而海内大康;要荒来宾,麟凤在郊。商汤用伊尹,而文武用太公、闳夭,成王任周、召而海内大治。 《杂事四》: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已无为而天下治。汤、文用伊、吕,成王用周、邵,而刑措不用,兵偃而不动。 《杂事五》:子夏曰:“黄帝学乎大真, 颛顼学乎绿图,……文王学乎铰时子斯,武王学乎郭叔,周公学乎太公,仲尼学乎老聃。” 吕子曰:“神农学悉老,共帝学大真……汤学小臣,文王、武王学太公望、周公旦。” 《说苑·政理》: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无)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 《说苑·政理》: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矣。”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 《盐铁论·轻重》: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管仲相桓公,袭先君之业,行轻重之变,南服强楚而霸诸侯。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伊尹、太公以百里兴其君,…… 《盐铁论·非鞅》:虽有卑谌之草创,无子产之润色;有文、武之规矩,无周、吕之凿枘,则功业不成。 《史记·货殖列传》:贫富之道, 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 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汉书·食货志》: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 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太公退,又行之于齐。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桓公遂用区区之齐合诸侯,显伯名。 《晋书·食货志》:勖农桑之本,通鱼盐之利,登良山而采符玉,泛瀛海而罩珠宝。……是以太公通市井之货,以致齐国之强;鸱夷善废敛之居,以盛中陶之业。 《盐铁论·地广》:必将以貌举人,以才进士,则太公终身鼓刀,宁戚不离饭牛矣。古之君子,修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 《汉书·地理志》:太公以齐地负海?卤, 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 而人物辐凑。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故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汉书·地理志》:昔太公始封,周公问:“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篡杀之臣。”……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太公曰:“后世浸弱矣。” 《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 三年而后报政周公, 周公曰:“何迟也? ”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 ”曰:“吾简其君臣之礼, 从其俗为也。”及后(太公)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说苑·政理》:伯禽与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国。三年,太公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疾也?”对曰:“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 《说苑·至公》:辛栎见鲁穆公, 曰:“周公不如太公之贤也。”穆公曰:“子何以言之?”辛栎对曰:“周公择地而封曲阜,太公择地而封营丘,爵士等,其地不若营丘之美,人民不如营丘之众。不徒若是,营丘又有天固。” 《史记·齐太公世家》:以太公之圣, 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说苑·政理》:武王问于太公曰:“贤君治国何如?”对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 其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 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害民者有罪,进贤举过者有赏;后宫不荒,女谒不听;上无淫慝, 下不阴害;不兴宫室以费财,不多观游台池以罢(疲)民,不雕文刻镂以逞耳目;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此贤君之治国也。”武王曰:“善哉。” 《说苑·君道》:武王问太公曰:“举贤而以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不得真贤之实也。”武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真贤也。” 《说苑·政理》:武王问于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何也?”太公曰:“为国而数更法令者,不法法、以其所善为法令者也。故令出而乱,乱则更为法。是以其法令数更也。” 《说苑·尊贤》: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 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 《说苑·君道》: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曰:“不能独断, 以人言断者,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太公对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其为国何如? ”太公对曰:“其为人恶闻其情而喜闻人之情;恶闻其恶而喜闻人之恶,是以不必治也。”武王曰:“善。” 《说苑·贵德》: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说苑·至公》:彼人臣之公, 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故显名存于今,是谓之公。 《说苑·指武》:文王曰:“吾欲用兵, 谁可伐?密须氏疑于我,可先往伐。”管叔曰:“不可。其君, 天下之明君也,伐之不义。”太公望曰:“臣闻之,先王伐枉不伐顺,伐险不伐易,伐过不伐不及。”文王曰:“善。”遂伐密须氏,灭之也。 《说苑·杂言》: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治天下有余智。……吕望行年五十卖食于棘津,行年七十屠牛朝歌,行年九十为天子师,则其遇文王也。 《说苑·指武》: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 《汉书·东方朔传》:太公体行仁义。 《潜夫论·潜叹》:文王游田遇姜尚于渭滨, 察言观志而见其心,不咨左右,不诹群臣,遂载反归,委之以政,用能造周……文王参诸已以得吕尚。 《潜夫论·赞学》:黄帝师风后, 颛顼师老彭,帝喾师祝融,尧师务成,舜师纪后,禹师墨如,汤师伊尹,文武师姜尚。 《中论·审大臣》:故尧之闻舜也以众誉。及其任之者, 则以心之所自见。又有不因众誉而获大贤, 其文王乎!畋于渭水边,首遇姜太公,皤然皓首,方秉竿而钓。文王召而与之言,则帝王之佐也。乃载之归以为太师。姜太公当此时,贫且贱矣,年又老矣。非有贵显之举也,其言诚当乎贤君之心,其术诚合乎致平之道?文王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 霍然若开雾而观天,斯岂假于众人哉?非唯圣然,霸者亦有之。昔齐桓公夙出,宁戚方为旅人,宿于大车之下,击牛角而歌……。 《论衡·逢遇篇》:以大才之臣, 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是也。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于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太公、伯夷俱贤也, 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虞舜、太公行耦,……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 《论衡·偶会篇》:夏殷之朝适穷,桀纣之恶适稔,商周之数适起,汤武之德适丰。任伊尹之言,纳吕望之义,汤武且兴之会,亦二臣当用之际也。……文王时当昌,吕望命当贵;高宗治当平,傅说德当遂。非文王、高宗为二臣生,吕望、傅说为两君出也,君明臣贤,光耀相察,上修下治,度数相得。 《新论》:太公年七十余,乃升为师。 《后汉书·高彪传》:吕尚七十,气冠三军。 《韩诗外传》:武王伐纣, 兵到邢丘,?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召太公而问之曰:“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折为三者,军当分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洗吾兵也。” 《潜夫论·卜列》:圣贤虽察不自专,故立卜筮,以质神灵。……是以禹之得皋陶,文王之取吕尚,皆兆告其象,卜底其思,以成其吉。 《潜夫论·志氏姓》:伯夷为姜, 氏曰有吕……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 《白虎通·辟雍》:五帝立师,三王制之。传曰:黄帝师力牧,帝颛顼师绿图……汤师伊尹,文王师吕望,武王师尚父,周公师 叔,孔子师老聃。 贾谊《新书》:昔周文王使太公望傅太子, 发嗜 鱼而公弗予。文王曰:“发嗜 鱼何为弗予?”太公曰:“礼, 鱼不登于俎豆,岂有非礼而可以养太子哉?” 《韩诗外传》:武王学乎太公,周公学乎 叔。 《通典·职官》:太师,古官。殷纣时箕子,周武王时太公,成王时周公,并为太师。 《太平御览》一九八引《百官表注》:周室兴隆,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亲亲建国,则周公宅鲁,康叔启卫;贤贤表德,则太公封齐,九命既赐,用征诸侯。 蔡邕《铭论》:武王践阼,咨于太师,作席几楹杖之铭十有八章……吕尚作周太师,封于齐,其功铭于昆吾之冶,获宝鼎于美阳。 《皇览·记阴谋黄帝金人器铭》: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诫可得闻乎? ”尚父曰:“黄帝之诫曰:‘吾之居民上也, 摇摇恐多’,故为金人,三封其口曰:‘古之慎言。’尧之居民上也,振振如临深渊。舜之居民上也,栗栗恐夕不旦。”武王曰:“吾并殷民居其上也, 翼翼惧不敢息。”尚父曰:“德盛者谦守之以恭。”武王曰:“欲如尚父言,吾因是为诫随之身。” 《文心雕龙·箴铭》:吕望铭功于昆吾。 《帝王世纪》:文王独坐, 屏去左右,深思远虑,召太公望,曰:“帝王猛暴无文,强梁好武,侵凌诸侯,苦劳天下,百姓之怨心生矣。其教予奚行而得免于无道乎?”太公曰:“因其所为,具兴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乃可以有国焉。” 《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 甲子,赤雀衔丹书入丰,止,昌户拜稽首,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涯,王下趣拜曰:“公望七年,今乃见光景于斯。”答曰:“望钓得玉璜,刻曰:‘姬受命,吕佐旌。’”遂置车左,王躬执驱,号曰师尚父。 庾信《文王见吕尚赞》:言归养老, 垂钓西川。岸止磻石,溪惟小船。风云未感,意气怡然。有此相望,于兹几年? 《尚书大传》:吕尚钓于磻溪,得鱼,腹中有玉璜。 《中论·历数》:汤武革命,始作历明时,敬顺天数。故《周礼》太史之职。 《中论·爵禄》:昔周公相王室以君天下,圣德昭闻,王勋弘大。成王封以少昊之墟,地方七百里,锡之山川、土田附庸,备物典策……太公亮武王克商宁乱,王封之爽鸠氏之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世祚太师,抚宁东夏。 《论衡·祸虚篇》:太公穷贱,遭周文而得封;宁戚隐 逢齐桓而见官。 《论衡·卜筮》: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夫卜筮兆数,非吉凶误也。占之不审吉凶,吉凶变乱;变乱,故太公黜之。……传或言武王伐纣, 卜之而龟 ,占者曰“凶”。太公曰:“龟 ,以祭则凶;以战则胜。”武王从之,卒克纣焉。 《论衡·知实》:周公治鲁, 太公知其后世当为削弱之患;太公治齐,周公睹其后世当有劫弑之祸。见法术之极,睹祸乱之前矣……太公周公,俱见未然。 《论衡·自纪篇》: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昭王谓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 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史记·留侯世家》: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而归,以王天下。 《春秋繁露》:营荡为齐司寇。太公封于齐, 问焉以治国之要。营荡对曰:“仁义而已。”太公曰:“任仁义奈何?”营荡对曰:“仁者爱人,义者尊老。”太公曰:“爱人尊老奈何?”营汤对曰:“爱人者,有子不食其力;尊老者,妻长而夫拜之。”太公曰:“寡人欲以仁义治齐,今子以仁义乱齐!寡人立而诛,以定齐国。” 《论衡·恢国》:传书或称武王伐纣,太公阴谋食小儿以丹,令身纯赤,长大,教言“殷亡”。殷民见儿身赤,以为天神,及言“殷亡”,皆谓商灭。 《人物志·流业》:兼有三材, 三材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下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 《盐铁论·复古》:故志大者遗小,用权者离俗。有司思师望之计,遂先帝之业,志在绝胡貉、擒单于,故款遑扣扃之义,而录拘儒之论。 《盐铁论·毁学》:圣主设官以授任,能者处之;分禄以任贤,能者受之。义贵无高,义取无多。故舜受尧之天下,太公不避周之三公;苟非其人,箪食豆羹犹为赖民也。 《盐铁论·相刺》:夫以伊尹之智、太公之贤,而不能开辞于桀纣,非说者非,听者过也。 《盐铁论·论贤》:今之学者,无太公之能、骐骥之才,有以蜂虿介毒而自害也! 《淮南子·汜论训》:湣王专用淖齿而死于东庙,无术以御之也。文王两用吕望、召公?而王,楚庄王专任孙叔敖而霸,有术以御之也。 《史记·鲁周公世家》:及后(太公)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淮南子·诠言训》: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易故能天,简故能地。大乐无怨,大礼不责,四海之内,莫不系统,故能帝也。 《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淮南子·泰族训》:圣人之治天下也,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则细矣。后稷垦草发?,粪土树谷,使五种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讨暴乱,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者也。……故先王之教也,因其所喜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而威行如流;政令约省,而化燿如神。故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悬而不用。 《史记·太史公自序》: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 《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 《汉书·刑法志》: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种,内尊天子,以安诸夏。……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此所谓善战不败者也。……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于后。 赵岐《遗令兄子书》:遁无箕山之操,仕无伊、吕之勋,天不我与,复何言哉! 《汉书·刘敬传》: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上八百诸侯,遂灭殷。 《汉书·贾谊传》: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此三公之职也。 邹阳《狱中上梁孝王书》: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 《汉书·董仲舒传》:仲舒对武帝问: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伯夷、太公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爱施兆民,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也。 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无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则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 天丧余。’唯此一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赣、子游、子夏不与焉。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莞(管)、晏弗及,伊、吕不如,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 《汉书·王褒传》:昔贤者之未遭遇也,图事揆策则君不用其谋,陈见悃诚则上不然其信;进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是故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宁子饭牛,离此患也。……《易》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诗》曰:“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故世平主圣,俊艾将自至,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汉书·东方朔传》:臣伏观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在三王之右。……譬若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使遇明王圣主,得清燕之闲,宽和之色,发愤毕诚,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故伊尹蒙耻辱负鼎俎和五味以干汤,太公钓于渭之阳以见文王。……臣子之职既加矣,于是袭地定封,爵为公侯,传国子孙,名显后世,民到于今称之,以遇汤与文王也,太公、伊尹以如此,龙逢、比干独如彼,岂不哀哉! 《客难书》:苟能修身,何患不荣? 太公体仁行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汉书·朱云传》:自尧之用舜,文王于太公,犹试然后爵之,又况朱云者乎? 《汉书·梅福传》: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师,伊吕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俭。 《解嘲》:昔三仁去而殷虚,二老归而周炽。(应劭注:二老,伯夷、太公也。) 《汉书·循吏传》: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 《汉书·货值传》:吾治生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武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故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以有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也。 《汉书·王莽传》:《诗》云:“惟师尚父,时惟鹰扬,亮彼武王”,孔子曰:“敏则有功”,公之谓也。……昔齐太公以淑德累世,为周氏太师,盖予之所监也。 《戏答宾》:昔皋陶谟虞,箕子访周,言通帝王,谋合圣神;殷说梦发于傅岩,周望兆动于渭滨,齐宁激声于康衢,汉良受书于邳沂,比俟命而神交,匪词言之所信。故能建必然之策,展无穷之勋也。 《后汉书·明帝纪》:仰惟先帝受命中兴,拨乱反正,以宁天下。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恢弘大道,被之八极。而胤子无成、康之质,群臣无吕、旦之谋,盥洗进爵, 惟惭。 《后汉书·郡国志》:徐州琅邪,西海注引《博物记》:“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 又钓于棘津, 其浦今存。”又冀州勃海:广川故属信都,有棘津城。注:“太公吕尚困于棘津城。琅邪海曲,非此城也。”又青州齐国:临淄本齐刺史治。注引《皇览》:“吕尚冢在县城南,去县十余里,在齐桓公冢南。” 《后汉书·百官志》:太傅上公一人。注:“贾生曰:天子不喻于先圣之德,不知君民之道,不见礼义之正,《诗》《书》无宗,学业不法,此太师之责也。齐太公职也。” 《后汉书·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而大事草创,英雄未集…… 《后汉书·李通传》:王莽篡汉,倾乱天下,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建造大策,扶助神灵,辅成圣德…… 《后汉书·冯衍传》:以超《周南》之迹,垂《甘棠》之风,令夫功烈施于千载,富贵传于无穷,伊、吕之策,何以加兹? 《自厉命赋》:昔三后之纯粹兮,每季世而穷祸;吊夏桀于南巢兮,哭殷纣于牧野。诏伊尹于亳郊兮,享吕望于丰洲;功与日月齐光兮,与三王争流。 《后汉书·郅恽传》:当今上天垂象,智者以昌,愚者以亡。昔伊尹自鬻,辅商立功全人……昔文王拔吕尚于渭滨,高宗礼傅说于岩筑,桓公取管仲射钩,故能立弘烈、就元勋……天生俊士以为人也,鸟兽不可与群。子从我为伊、吕乎? 将为巢、许乎?而父老尧、舜也。 《后汉书·陈元传》:臣闻师臣者帝,宾臣者霸。故武王以太公为师,齐桓以夷吾为仲父。 《后汉书·桓荣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周公在前,史佚在后;太公在左,召公在右,中立听朝,四圣维之。是以虑无遗计,举无过事。 《东观汉记·显宗孝明皇帝》:十三年二月,上耕藉田毕,赐观者食。有一诸生前举手曰:“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上书板曰:“生非太公,予亦非文王也。” 《东观汉记·冯衍》:令夫功烈施于千载,富贵传于无穷,伊、吕之策,何以加兹? 《后汉书·班超传》: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 《达旨赋》:或以役夫发梦于王公,或以渔夫见兆于元龟……及其策合道从,克乱弭冲,乃将镂玄 、册显功,铭昆吾之冶,勒景、襄之钟。 《后汉书·崔传》:家家有以乐和,人人有以自优;威械藏而俎豆布,六典陈而九刑厝;济兹兆庶,出于平易之路。虽有力牧之略,尚父之厉,伊、皋不论,奚事范、蔡? 《政论》:然后选稷、契为佐,伊、吕为辅,乐作凤皇仪,击石而百兽舞。 《后汉书·刘陶传》:朝廷对封臣云:“何今反受邪谮? 恨不能与伊、吕同畴而与三仁为辈。” 《后汉书·傅 传》:成败之事,已可知矣。先起上有霸王之业,下有伊、吕之勋,天下非复汉有府君,宁有意为吾属师乎? 《后汉书·盖勋传》:昔太公封齐,崔杼杀君;伯禽侯鲁,庆父篡。此二国岂乏学者? 《后汉书·蔡邕传》:董卓宾客部曲议欲尊卓为太公,称尚父,谋之于邕。邕曰:“太公辅周,受命翦商,故特为其号。今明公威德,诚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为未可。” 《后汉书·史弼传》:昔文王?里,闳、散怀金。 (李贤注:“《帝王纪》:散宜生、南宫括、闳夭学乎吕尚。尚知三人贤,结朋友之交。及纣囚文王,乃以黄金千镒与宜生,令求诸物与纣……”) 《后汉书·陈蕃传》:贤明之君,委心辅佐;亡国之主,讳闻直辞。故汤、武虽圣,而与于伊、吕;桀、纣迷惑,亡在失人! 《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 (李贤注:“《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将;第五豹韬,校尉;第六犬韬,司马。”) 《后汉书·边让传》:虑理国之须才,悟稼啬之艰难;美姜尚之佐国,善管仲之辅桓。 《后汉书·高彪传》:古之君子,即戎忘身,明其果毅,尚其桓桓。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 《后汉书·谢夷吾传》:殷周虽有高宗、昌、发之君,犹赖傅说、吕望之策,故能克崇其业,允协大中。……迁守钜鹿,明合时雍,德量绩谋,有伊、吕、管、晏之任;阐弘道奥,同史苏、京房之伦。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其在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诏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土,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 《三国志·魏书·杜恕传》:语曰:“世有乱人而无乱法。”若使法可专任,则唐、虞可不须稷、契之任,殷、周无贵伊、吕之辅矣。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佐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 《三国志·魏书·孙礼传》: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 《三国志·蜀书·许靖传》: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秉师望之任,兼霍光之重,五侯九伯,制御在手,自古及今,人臣之尊未有及足下者。 《三国志·蜀书·彭 传》:昔高宗梦傅说,周文求吕尚,爰及汉祖,纳食其于布衣。此乃帝王之所以昌业垂统,缉熙厥功也。 《释讥》:兴五教以训俗,丰九德以济民;肃明祀以 祭,几皇道以辅真……故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载于野……鹰扬鸷腾,伊、望之事也。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魏文帝)策命权曰:“盖圣王之法,以德设爵,以功制禄;劳大者禄厚,德盛者礼丰。故叔旦有夹辅之勋,太公有鹰扬之功,并启土宇,并受备物,所以表彰元功,殊异贤哲也。”……虽汤遇伊尹,周获吕望,世祖未定而得河右,方今之日,岂复过是?普天一统,于是定矣。 《刘子·知人》:故范蠡吠于犬窦,文种闻而拜之;鲍龙跪石而吟,仲尼为之下车。尧之知舜,不违桑阴;文王之知吕望,不以永日。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 《资治通鉴·周纪四》:貂勃曰:“……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 《资治通鉴·周纪五》:昔伊挚在夏,吕望在商,而二国不治,岂伊、吕之不欲哉?势不可也。 《资治通鉴·汉纪四》: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功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资治通鉴·汉纪十八》:昔周公躬吐捉之劳,故有圉室之隆;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由此观之,君人者劳于求贤而逸于得人。人臣亦然。昔贤者之未遭遇也,图事揆策,则君不用其谋;陈见悃诚,则上不然其信;进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是故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宁子饭牛,离此患也。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谏诤即见听;进退得关其忠,任职得行其术,剖符赐壤而光祖考。故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 《通典·食货》 : 太公之九府圜法。……太公既立之于周,退行之于齐。曰:“知开塞之术者,其取天下如化,是谓政之大端矣。” 《十家注孙子兵法》: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曹操曰:“伊挚,伊尹也。”曹操曰:“吕牙,太公也。”梅尧臣曰:“伊尹、吕牙,非叛于国也, 夏不能任而殷任之, 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为民也。”何氏曰:“尹、吕,圣人之籍,岂为人间哉?今孙子引之者,盖五间之用,须上智之人,如伊、吕之才智者,可以用间。盖重之之辞耳。”张预曰:“伊尹,夏臣也,后归于殷。吕望,殷臣也,后归于周。伊、吕相汤、武,以兵定天下者,顺乎天而应乎人也……” 《古史考》:吕望尝屠牛于朝歌,卖贩于孟津。 《太平御览》引《水经注》: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 晋代石刻《太公吕望表》:文王梦天帝服玄禳以立于令孤之津。帝曰:“昌, 赐汝望。”文王再拜稽首, 太公于后,亦再拜稽首。文王梦之之夜,太公梦之亦然。其后文王见太公而询之曰:“而名为望乎? ”答曰:“唯,为望。”太公言其年与其曰,且尽道其言,曰:“臣此以得见也。”文王曰:“有之,有之。”遂与之归,以为卿士。 《抱朴子·清鉴篇》:文王之接吕尚,桑阴未移,而知其足师矣。 《博物志》:太公为灌坛令, 武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今灌坛令当道, 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雨过,以毁君德。”武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过。 《抱朴子·外篇》:盖往而不反者,所以功在身后,而藏器俟时者,所以百无一遇。高勋之臣,旷代而一有;临冰之徒,委积乎吏策。悲夫,时难遇也,如此其甚哉!由兹以言,吾知谓滨吕尚之俦,岩间傅说之属,怀其王佐之器,抱其邈世之材。秉竿拥筑,老死于庸儿之伍,而遂不遭文王、高宗者,必不訾矣! 《搜神记》:文王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 风不鸣条。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欲归,今为灌坛令当道有德,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大风疾雨,是毁其德也。”文王觉,召太公问之。是日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而过。文王乃拜太公为大司马。 《古今注》:武王以黄钺斩纣,故王者以为戒。太公以玄钺斩妲己,故妇人以为戒。汉制诸公亦建玄钺,以太公秉之助武王断斩,故为诸公之饰焉。 《古今注》: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而制曲盖焉。 《宋书·恩幸传》:屠钓卑事也,版筑贱役也,太公起为周师,傅说去为殷相。 《宋书·符瑞志》:王将畋,史编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赐汝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如此。” 《百辟劝进今上笺》:履乘石,而周公不以为疑;增玉璜,而太公不以为让。 《齐王让禅表》:昔傅岩佐商,秩终上公;磻溪翼周,名极列伯。 《魏书·高恭之传》:凝明独断之主,雄才不世之君,无藉朽株之资,求人屠钓之下,不牵暗投之诮,取士商歌之中。 《文心雕龙·论说》: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辩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 《抱朴子·外篇》: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于闻达者,道德备则轻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北堂书钞》卷一四四:武王伐纣,都洛邑,未成。阴寒雨雪十余日,深丈余。甲子平旦,不知何五大夫乘车马从两骑止王门外,欲谒武王。武王将不出见,尚父曰:“不可,雪深丈余,而车骑无迹,恐是圣人。”太师尚父乃使人持一器粥出,开门而进五车两骑,曰:“王在内未有出意,时天寒,故进热粥以御寒,未知长幼从何起?”两骑曰:“先进南海君,次东海君,次西海君,次北海君,次河伯、雨师、风伯。”粥既毕,使者具告尚父。尚父谓武王曰:“客可见矣。五车两骑,四海之神与河伯、雨师、风伯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勾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曰蓐收;河伯名冯夷,雨师名咏,风伯名姨,请使谒者各以其名召之。”武王乃于殿上,谒者于殿下门外引祝融进,五神皆惊,相视而叹。祝融拜。武王曰:“天阴远来,何以教之?”皆曰:“天伐纣立周,谨来受命,愿敕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 《艺文类聚》卷五九:武王伐纣,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射之。丁侯疾,遣使请臣。尚父乃以甲子日拔其头箭,丙寅日拔目箭,戊辰日拔腹箭,庚午日拔股箭,壬申日拔足箭,丁侯病乃愈。四夷闻之乃惧。 《唐李问对》卷上:周之始兴,则太公实缮其法:始于岐都,以建井亩;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以立军制;六步七步,六伐七伐,以教战法。陈师牧野,太公以百夫致师,以成武功,以四万五千人胜纣七十万之众。周《司马法》,本太公者也。太公既没,齐人得其遗法。至桓公霸天下,任管仲,复修太公法,谓之节制之师。诸侯毕服。……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然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太宗曰:“何谓三门? ”靖曰:“臣案《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 《唐李问对》卷下:昔太公佐武王,至牧野遇雷雨,旗鼓毁折,散宜生欲卜吉而后行,此则因军中疑惧,必假卜以问神焉。太公以谓腐草枯骨无足问,且以臣伐君,岂可再乎? 《史记索隐·齐太公世家述赞》:太公佐周,实秉阴谋,既表东海,乃居营丘。 《史记正义·五帝本纪》:伯夷,齐太公之祖也。 《太平御览》一三引《六韬》:武王伐纣,雨甚雷疾,武王之乘雷震而死。周公曰:“天不佑周矣!”太公曰:“君乘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 《太平御览》四八二引《六韬》:武王伐殷,乘舟济河,兵车出,坏船于河中。太公曰:“太子为父报仇,今死无生!”所过津梁,皆悉烧之。 《太平寰宇记》:太公行年五十,卖食于棘津。 《资治通鉴》:周文王欲伐商纣,曾问计于吕尚,吕尚对曰:“鸷鸟将出,卑身翕翼;猛兽将搏,俯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金石录》:太公寿百有十岁。 《广川书跋》:史记为东海上人,西伯与语大说,“自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 《楚辞·离骚·补注》:吕尚为老妇之所逐。 《古今考》:《齐世家》云:西伯猎,遇吕尚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以此知太公者古人以为父称。 《施氏七书讲义》:《六韬》者,太公所著之书也。《六韬》作于太公,以其时而论则周也。而叙书者,列于孙、吴、司马之后者,何也?盖书之所传,以其所得之先后而为序,不必拘其时也。那祀成汤之诗也,商人之所歌也,而乃列鲁颂之后,鲁乌得先于商乎?必其所得有先后也。《六韬》不获首于孙、吴,亦此例也。 《武经七书直解》:太公姜姓,侯爵,炎帝裔孙,伯夷为舜四岳,赐姓姜氏。后封于吕,谓之吕侯。商末,吕望起于渔钓,为周文王师,号师尚父。文王崩,尚父佐武王,定天下,以功封营丘。 《三才图会·人物》:齐,四岳伯夷之后,侯爵,姜姓,伯夷佐禹治水有功,赐姓又曰吕侯。其后太公望为周文、武师尚父,封于齐,都营丘。……太公姓姜氏,名子牙、吕尚。钓于磻溪之谓水,西伯出猎,……遇于渭阳,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载归,立为师,作《六韬》兵法,立九府圜法,封于齐。 《武经七书汇解·列国世代考》:姜姓侯爵,出自炎帝裔孙,伯益(夷)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姜氏,封吕谓之吕侯。商末,太公望起渭水,为周文武师,号师尚父。佐武王定殷封营丘为齐侯。受命专征。 《武经七书汇解·太公六韬》: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东海上人。其先封于吕,故曰吕尚。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又号曰“太公望”。 《绎史》引《楚辞注》: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亲往问之。吕望对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国”。文王喜,载与俱归也。 《绎史》引《六韬》:武王问散宜生曰:“伐纣吉乎?”曰:“不吉。”将行,雨陷车。太公曰:“是非子所知也。祖行之日,雨陷重车,是洗濯甲兵也。” 《纲鉴易知录》卷二:姜尚年七十一岁,隐居周渭水之阳,竿钓于磻溪。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果遇姜尚于渭水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公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因以兴。子真是耶!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汉书疏证》:《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 《崔东壁遗书·丰镐考信录》:《史记》称太公曰“吕尚”,而云文王遇于渭阳,与语大说,曰:“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其后,谯周遂谓太公名牙; 索隐又谓尚名, 牙字,而官名为尚父。余按:《孟子》《春秋传》皆称为“太公”,果如《史记》之说,则太公乃王季,岂可去“望”而以太公称之! 盖望,其名也;尚父其字也;吕,其氏也;姜,其姓也;师,其官也;公,其爵也;太公,齐人之追号也。是时诸侯尚未有谥,而太公为齐始封君,故号之曰“太公”,犹 父之号为太王也。“师尚父”者,连官与字而称之者也,犹所谓保?、史佚也。“太公望”者,连号与名而称之者也,犹所谓周公旦、召公?也。“吕尚”者,连氏与字称之而省文者也,犹子游之称为言游、子华之称为公西华也。“牙”之名,“尚父”之官,皆不见于经传,盖由不知望之即名,尚父之即尚,而妄为之说者也。 《佩文韵府·韵府拾遗》卷五十五《杨慎外集》:周器款识有太公缶。 《百将图传·吕尚》:吕尚者,东海上人。本姓姜,从其先祖封于吕,故名吕尚,字子牙。尚抱经天纬地之才,尝著有《六韬》,备言阴阳,遂为兵书之祖。时值商纣暴虐,避居东海之滨,坐石矶垂钓,丝不设饵,钓不曲钓,每言不钓鱼龟独钓王侯,人多笑之,困穷老矣。闻西伯贤,善养老,遂往归焉。入岐州,复钓于磻溪之上,欲干西伯。西伯自?里归,将出猎,命卜有所获否,卜者曰:“所获非龙非 ,非虎非罴,乃霸王之辅。”西伯喜而猎,果遇尚于渭水之阳。与语大悦,曰:“吾先君太公,尝曰当有圣人兴周,子其是耶?太公望子久矣! ”故又号曰太公望,载与俱归,时年八十有二。西伯尊之为师。问政,对曰:为国有三策:敬天、勤民、亲贤而已。西伯善之。是时天下,三分有二,西伯事殷不改。至武王嗣位,纣恶愈甚。武王方修文王之业,尊太公为师尚父。鹰扬东伐。太公因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誓众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 ”遂观兵于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国,皆曰纣可伐也。遂克商,武王封师尚父于齐。后之言兵者,皆宗太公《六韬》为本谋。 《古今伪书重考》:《六韬》非伪书,系《汉书·艺文志》所录《太公》二百三十七篇以内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