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在辅佐文武修德倾商的同时,即着手缮修武备,建立军制,为兴周灭商创造必成必胜的条件, 这在《史记·齐太公世家》 及《太史公自序》中都有所述及。而《唐李问对》载李卫公对太公始立军制的意义及太公遗法承传过程的追述更见详实。 唐太宗问:黄帝创立的兵制,含意真是深奥啊! 后人虽有高超的智慧,深远的谋略,但谁也没有能够超越他的思想。自他之后,又有谁继承了他的兵法呢?李卫公答:西周初兴时,太公就曾整理修订过黄帝兵法,开始在歧都建立丘井之法,并依据井田之法确立军事制度; 召集战车300辆,虎贲3000人,首次创建了周朝的军制,确立了六步七步、六伐七伐的作战方法。牧野一战,太公先以100名勇士组成前锋冲击敌阵,继之以主力进攻, 取得了成功,以45000人战胜了商纣70万大军。周代《司马法》,是根据太公兵法写成的。太公去世以后,齐国人得到他遗传下来的兵法。至齐桓公称霸天下时,任管仲为相,重新整理太公兵法,齐国的军队被称为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军队,当时天下诸侯无不畏惧。 唐太宗说:儒学家们大都认为管仲不过是以霸道治天下的谋臣,殊不知管仲的兵法却是本于王道之治的。诸葛亮是辅佐帝王的贤才,他常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由此可见管仲也具备辅佐帝王的才能。只不过其时周室已经衰微,周王不能加以任用,管仲只好转而借助齐国的力量兴师以匡正天下。 李卫公道:……请允许我谈谈管仲治理齐国的方法:管仲把齐国的民众划分为三个部分, 建立三军。具体说来,行政上五家组成一轨,每家出兵1人,所以军制上相应的以5人组成一伍; 行政上十轨组成一里,所以军制上50人组成一小戎;行政上四里为一连, 所以军制上200人组成一卒;行政上十连为一乡,所以军制上2000人组成一旅; 行政上五乡为一师,所以军制上1万人组成一军。这就同《司马法》中所规定的军制一样,一师分为五旅,一旅分为五卒。其实,这都是来源于太公的遗法。 《国语·齐语》引管仲的话以明其治国之道,说“修旧法而业用之”。韦氏注:旧法是指古代百王之法,业用即创用之也。不言而喻,管仲修旧法自然首先是修太公的遗法,太史公“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之说,表明了桓公、管仲对太公“国本”的“重修”和“业用”的承传关系。李卫公称管仲的军制同样来源于“复修太公法”,即来源于太公遗法。 军制既定,便是阵法的画布和教练。《唐李问对》中有太宗和李靖关于太公画地布阵的一段问答, 可资推见。太宗问:《太公兵书》上说:布设方阵时,每边长600步,或者60步,并按照十二星辰的顺序标示出来。其具体方法是怎样的呢? 李靖答:画定阵基,四边之长共1200步,成为一个正方形。每一个小方阵占有纵横各20步的正方形,其中横向每5步站立一人,纵向每4步站立一人,共2500人,分布成东、西、南、北和中5个方阵,在方阵的四角还剩下空地4块,这就是所谓大阵之中包容小阵。周武王讨伐商纣时, 虎贲之士各掌管3000人,每阵6000人,五阵共3万人,这就是太公画地布阵的方法。 由此可知牧野之战,太公用画地布阵之法屈敌致胜,不是虚语。所以唐太宗和李卫公对此深信不疑。书传太公善用“三才阵”“五行阵”“蛇蟠阵”“鸟翔阵”“云阵”等多种阵法教兵练战、破敌取胜,通称作“太公阵法”。虽然今传的《太公阵法》多是后人的假托,但后人演阵而托太公之名,已经标明了假托者对被假托者之间的师承关系了。《太公阵法》中主要军阵的名称及作用,概括如下:“三才阵”即依天、地、人三才演成的阵法,或称为“天圆阵”“地方阵”“人阵”。依据日月、星辰、斗柄在我前后左右的运行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并据此推测所引起风雨、寒暑、雷电等天候条件可能的变化而布成的阵,即“天阵”或名“天圆阵”。利用山陵的高下险易、渊泉的浅深远近及其在我前后左右的地理位置条件而布成的阵, 就是“地阵” 或名“地方阵”。根据已经探知的敌军将帅特点及兵力布置情况,而确定使用战车、骑兵的数量,考虑用政治诱降或是用武力夺取的方法为宜,这种按照敌我将士及兵力兵器等人事条件而布成的阵,叫做“人阵”。“五行阵”的布设方法已述在唐太宗和李卫公的问答中。太公井田画地之法而成的阵叫做“开方教阅五行阵”:由2500人分布成东、西、南、北、中5个方阵,四角有空地4处,以此而形成“阵里有阵”;方形阵基,以十二时辰的顺序加以标示,大阵之中的小阵分别是金阵、水阵、火阵、木阵,而土阵居中央,因而称为“五行阵”或“开方五行阵”。 太公增五行阵为三才阵,可称为天、地、人阵的综合阵法。其演变方法是:画大方为900亩,即井田,成“井”字形,400(100)亩作公亩,外四旁800亩作私田。八阵的形制,中“井”字空虚第五格之地,大将居守在其中;四周八区,由四奇四正之将镇守,环卫着井中区。三才阵以金阵、天阵、水阵、左右人阵、火阵、地阵、木阵八区居外,土阵居中,大将守中而统四旁八区,因此称“中‘井’虚五之地”。 出于《太公阵法》的还有“蛇蟠阵”,太公称有“包围之义”;“鸟翔阵”,太公称有“突击之义也”;“云阵”,太公说:“左右相向是也。”……太公画地布阵之法分合变化无穷,大阵套小阵,或方或圆,亦聚亦散,战时纷纷纭纭,似乱而不乱。实际上,这种画地布阵法其实是分聚用兵之法的变换形式。太公有言:分不分为縻军,聚不聚为孤旅。意思是说:应当分散而不能分散,就成了被束缚的军队;应当聚集而不能聚集,就成了被孤立的军队。只有分聚适当而自如,才可保战胜,才符合太公画地布阵的分聚之制。 为适应布阵作战的需要,太公教练士卒前进六步七步即停下来整队,以齐头并进;每冲刺四五次、六七次,也要停下来整队,以齐头并进,这就是《史记·周本纪》等典籍记载的“六步七步,六伐七伐”的战法。牧野伐罪,太公以百夫致师,鹰扬奋发而成武功,就是运用了上述的阵法和战法;太公为兴周灭商而修武备、建军制,也是运用了上述的阵法和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