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典故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8-11-11 属于: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逝后,被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早在汉代,便由朝廷颁布祀典,在孔庙和孔子同享后人的祭祀;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追封为“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加封“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澹台子”,名列大成殿前西庑第二位。

fc52d92dfa7065d143758ad7b0cb7252.png

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不能只凭外表形象作为评品衡量人才优劣的标准,可是,你清楚“以貌取人”的典故吗?你一定想不到,就是这个让孔老夫子“大跌眼镜”并“自我检讨”的人——澹台灭明,为南昌的文化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

澹台灭明 是春秋鲁国(今山东省南部)武城人,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出生于公元前512年。他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39岁。因为相貌很难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是个平庸之辈,不会有什么成就,并不太注意他。子羽却很想得到孔子的真传,学习期间,他勤奋努力,严谨修行,学问非常好。退出孔子弟子行列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待人很讲义气。但从表面看来,他做事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这点不与世俗同流同污的气概并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以貌取人”典故詹台灭明


论语·雍也》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说子游是子羽家乡武城的地方官,孔子问他:“ 你在地方上发现什么贤人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品行高洁端正,光明磊落,不走歪门邪道,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的房里来。”应该说,子游是很欣赏子羽的,认为他有君子之才,并把他推荐给孔子。后来,子羽到江淮流域各地去游历,积极传布儒家学术思想,据说,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其才干和品德为当时各诸侯国所认可。作为孔门的传道者之一,他贤名远扬,名声大振。


孔子听说后,感叹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老夫子勇于承认错误,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以貌取人”的典故也就由此而来。


春秋时期,南昌属吴国的西境,临楚国的东境,即所谓的“吴头楚尾”,战国江西全境属楚,长时间维持着封闭而相对和平的生活。鄱阳湖区虽也富饶,经济开发却晚于太湖和洞庭湖地区,文化发展也落后于长江中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