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管仲VS鲁庄公曹刿
管仲虽然为一代名相,但是管仲归齐并非意味着齐国的霸业可一蹴而就。
中原的霸业要跨越两道门槛,第一道门槛是要得到中原诸侯国鲁、宋和郑等的承认;第二道门坎是要遏制南方楚国向中原的扩张以及北方蛮夷的入侵。
这两道门坎是对管仲与齐桓公智慧及意志的巨大考验。首先是如何迫使鲁国人就范。
自从齐襄公谋杀鲁桓公后,齐鲁关系跌至冰点。鲁庄公试图扶植公子纠以扭转局面,但最终失败了。在齐国人的施压下,他被迫杀死了公子纠。
但齐桓公并未因此而善罢甘休,在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84年)又迫不及待地准备对鲁国用兵。这个冒进的政策遭到管仲的批评,他认为齐国"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显然还不是大举扩张的时机。但任性的齐桓公显然并不把鲁国放在眼里,仍然固执地发动侵鲁战争。
齐国的军事实力强于鲁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优势并不非常明显,因为两个国家的常备军数量相差不多。鲁国之所以在对齐战争中屡屡败北,主要原因是缺乏优秀的将领。
可是这一次,一位平民英雄挺身而出拯救了鲁国。这个人就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勇士曹刿。
曹刿是隐匿于市井之间的一位鲁国勇士,精于剑术,勇敢而富有谋略。只是时运不济,活了半辈子还是一介布衣。
鲁国政府的软弱无能,令曹刿十分愤慨。当齐桓公的大军又一次践踏鲁国大地时,曹刿无法再袖手旁观了。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深感国内高层暮气 沉沉,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他对朋友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为一名充满责任感的鲁国国民,他不能置身事外。应勇敢地躬入时局,挺膺责任。
曹刿来到宫廷外请求见鲁庄公。
当时君主专制色彩远远不如后世,秦汉以后,一个寻常百姓想要见到君主绝非易事。春秋时代由于诸侯国的土地面积都比较小,主要局限在几个城池,老百姓面见君主并不是特别难。这个时期,大抵可以称为开明专制时期。君主虽然地位尊崇,但并没有到被神化的地步。
曹刿获准晋见鲁庄公,他一见面就问道:"敢问主公凭什么来跟齐国大军作战呢?"
鲁庄公虽然贵为国君,却没有摆架子。而是礼贤下士,恭敬地回答说:"有吃的穿的,寡人不敢独占。一定要分一些来给别人,所以他们会为寡人而战的。"
曹刿摇摇头答道:"小恩小惠,不过少数人享用得到,不能指望大多数人为您去战斗。"
鲁庄公又说:"寡人在祭祀祖先时,所要用到的祭品都是挑选最好的。一点也不敢遗漏,所以祖宗会保佑的。"
曹刿又否决道:"这只是小诚小信罢了,祖宗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又说:"老百姓的大小诉讼案件,寡人虽然不敢说每件都明察,但总是尽力根据事实作出判决。"
曹刿这回略带满意的神情说:"凭这点应该还是可以得到百姓支持的,这是可以跟齐国开战的理由。草民还有一请求,希望可以与主公一起到战斗前线。"
为了表示亲民立场,鲁庄公答应了。
齐鲁军队对峙于长勺。
鲁庄公与曹刿乘坐一辆战车,亲赴战场。齐国兵团自恃兵强马壮,率先发起进攻。鲁庄公不甘示弱,准备还击,曹刿连忙阻止道:"且慢,请先按兵不动。"
齐桓公看到鲁国军队没有击鼓进军,心里暗自得意,鲁国人不过是一群胆小鬼罢了。只听得齐国的鼓手"咚咚咚"地擂起战鼓,齐国的战车部队向鲁国的大军发起冲击。
鲁庄公听从曹刿之言,下令士兵严禁后退,顶住齐军的冲击。鲁军万箭齐发,齐国这一次冲锋,挨了鲁国军队的一阵箭雨。受了些损失,便退回大本营。齐桓公一 看,鲁国这分明是不想交锋。于是传令第二次击鼓进军,冲锋的鼓声再次敲起,齐国大军又一次猛扑向鲁国的阵地。但是鲁国的防御颇为坚强,齐国军队又一次无功 而返。
齐桓公重新整顿了阵形,并嘱咐齐国的各大将领这一次一定要冲散鲁国的防御阵形,把鲁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且丢盔弃甲。于是第三通战鼓响起,齐军开始了第三次的冲锋。不过齐军在头两次冲锋中受挫,不由显得有几分疲惫了。
曹刿跟鲁庄公说:"现在我们也可以击鼓迎击齐军了。"鲁国的两次成功防御使得鲁国的将士也信心大增,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当战鼓擂响,鲁国将士全速出击与齐军展开大战,结果大获全胜。
鲁庄公一见大喜,正准备下令乘胜追击,曹刿说:"先不要着急,我下车看看情况。"他跳下战车,检查了一下齐国战兵溃逃时留下的车轮轨迹。然后又跳上战车向齐军溃逃的方面看看,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追击齐军了。"鲁军大举追击,一直将齐国军队赶出鲁国的国境。
这次的胜利,令鲁庄公扬眉吐气。
按理说,齐国军队兵多将广,阵容强大,战斗力远在鲁国军队之上,为什么鲁军反而赢得了胜利呢?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其中的奥妙所在。
曹刿回答说:"打仗,靠的是勇气。齐国大军第一次击鼓进击时,勇气满满的;第二次时,勇气就受挫折而衰减了;第三次冲锋时,勇气就基本上消竭了。而我军 前两次挫败齐军的进攻,士气高昂,所以一鼓作气而战胜敌人。不过齐国毕竟是个军事强国,我担心他们是诈败而诱使我军追击,所以查看了他们战车的车辙轨迹。 逃跑时留下的轮迹很是混乱,旌旗东倒西歪的。判断他们是真的溃逃,而不是诈败,才能乘胜追击。"
这一席话,让鲁庄公大为叹服。
平心而论,鲁庄公是个很不错的君主,长勺之战是春秋时代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此役的胜利,曹刿固然立下头功,但鲁庄公也是功不可没。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而高高在上,而是礼贤下士。并且听从一位平民的作战建议,其胸襟不可谓不宽广。
这次意外的失败令齐桓公有些泄气,但他并不甘心。
半年后,雄心勃勃的齐桓公卷土重来,这次他还拉来宋国人助阵。齐和宋的军队一路疾进,挺进到了距离鲁都曲阜不远的郎地。
怎么办呢?一个齐国就够难对付了,现在又多了一个宋国。敌强我弱,是战还是降呢?
公子偃坚决主战,他打探到宋军的统帅是南宫长万。这个人虽然有万夫不当之勇,但缺乏谋略。是个勇士,却非良将。他的军队阵形混乱不堪,毫无章法。公子偃向鲁庄公献策,集中力量打败南宫长万的宋国兵团,就能迫使齐军退兵。
这个作战计划很好,但是过于冒险。
如果没能够如期打败宋军呢?那齐国人将乘虚而入直捣国都,得不偿失。鲁庄公没有批准公子偃的作战计划。
战争本来就需要冒险。公子偃固执己见。战机转瞬即逝,如不果断出击,将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他断然抗命,自行调集战车部队,将虎皮蒙在战马上。这是要达到一种恐怖的效果,看起来似乎不是一群马,而像是一群虎。
公子偃出其不意的打击,令疏于防备的宋军阵脚大乱。南宫长万无法控制混乱的局面,只得选择弃阵而逃。而在得悉公子偃私自展开对宋军的军事行动后,鲁桓公担心他的兵力不足。于是紧急集合鲁国的精锐部队前往增援,正好遇上四处逃窜的宋国军队。
已如惊弓之鸟的宋军看到鲁国的大批生力军赶到,更加无心恋战。逃的逃,散的散。大将南宫长万正在战车上制止军队的溃逃,鲁庄公对左右驾手说:"快将我的 宝弓拿来。"驾手将弓给了鲁庄公,鲁庄公搭上了一支宝箭,这支箭唤做"金仆姑"。这大约是鲁国当时的秘密武器了,是特制的箭,后来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句 "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中的"金仆姑"的来历就是鲁庄公使用的这种箭。
鲁庄公拉弓瞄准宋国大将南宫长万,金仆姑应声飞出。任南宫长万有万夫不当之骁勇,也吃不了鲁庄公这一箭。"咕咚"一声,从战车上摔了下来,被鲁国人生擒了。
想两年前,鲁庄公为了公子纠而与齐国开战时,逃跑时落得个熊样。大约是"知耻则勇"吧,这下终于在战场上四面威风,一雪前耻。
大将南宫长万被活捉,宋国的散兵游勇一哄而散。宋国军队溃败的消息传到齐国军营,齐桓公见联合打击鲁国的计划泡汤了,知趣地撤军回国了。
齐国对鲁国的第二次军事打击结果仍然是无功而返。
连连受挫的齐桓公心情郁闷,他恨恨地对管仲说:"要是在兵力上能够有鲁军的三倍,我看他们怎么抵挡得了,我们的兵力应当扩充到十万人。"管仲劝齐桓公:"主公应胜之在道义上,而不当在武力上纠缠。"
争强好胜的齐桓公不听,全力扩充军队,积极备战。
经过三年精心准备,公元前681年,齐国第三次伐鲁战争爆发。志在必得的齐桓公杀气腾腾,这是齐国史上最强大的阵容。大军以铺天盖地和风卷残云之势又踏入鲁国境内,一路如入无人之地,距鲁都仅有五十里的路程。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鲁庄公被迫选择谈判这一条路。弱者凭什么与强者谈判呢?
当然少不了出让国家利益了,鲁庄公许诺割让土地并尊齐国为盟主,这种丧权辱国的让步实在是无奈之举。齐桓公以高傲的姿态,接受鲁国的谈判请求,并将谈判的地点设在齐国的柯邑。
齐鲁会盟的这一天,鲁国代表有鲁庄公和曹刿,而齐国代表有齐桓公和管仲。心情沮丧的鲁庄公难掩羞愧之情,他怀里暗揣了一把短剑。倘若谈判不成,他宁愿血 溅会场,也不能苟且偷生。同样心怀鬼胎的还有勇士曹刿,他也怀揣了一把短剑。幸亏当时没有先进的安检设备,才使得鲁庄公与曹刿都得以把武器带入谈判会所。
谈判进行得非常艰辛。
齐桓公带着报复的心态,坚持要让鲁国将国都五十里以外直到齐国边境的大片土地割让给齐国。按这种方案,齐军随时可以从边境线发动对鲁都的进攻,鲁国岂非日夜处于战战兢兢的恐惧之中?鲁庄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样的无理要求,可是作为胜利者的齐桓公却无视鲁国人的感受。
谈判陷入了僵局。
作为一国之君,鲁庄公想到祖宗之基业竟然要毁于自己手中,悲从心中来。忽然从怀中拔出短剑,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坏了,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鲁庄公这把剑 不是用来杀人的,他手持利剑,叹息了一声说:"都城距离国境只有五十里的距离,鲁国覆灭的日子不长了。"然后他转身面对齐桓公说:"反正迟早都是死,倒不 如先死在您的面前啦。"鲁庄公颇有骨气,算是个硬汉子。
正当大家对突如其来的一幕目瞪口呆时,更出奇的事发生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着鲁庄公,被忽略的曹刿突然冲了出来,几个箭步直冲到齐桓公的跟前。没等齐桓公的左右待卫反应过来,便迅速地从怀里"噌"地拔出锋利的短剑,剑头直对准齐桓公的眉心。
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形势变化之快,令所有人脑袋都来不及反应。
齐桓公成为曹刿手上的人质!出生于市井之间的曹刿,在谈判关键时刻却扮演起恐怖分子的角色,他冲着齐桓公喝道:"齐强鲁弱,我国没有得罪贵国。而贵国却数次侵入我国,这实在太过分了。鲁国的城墙倒了,就要紧挨着齐国的边境,这个后果您可要好好想想。"
关键时候,还是管仲沉得住气,他知道这个时候一定不能激怒这个勇士。不然刀锋稍有闪失,齐桓公性命不保了。他冲着曹刿道:"有事好商量,您有要求请说。"
曹刿也不客气,从容答道:"请贵国答应归还所占的鲁国土地。"
恁是齐桓公雄才大略,面对曹刿锋利的短剑,也一时失去了主意。这个恐怖分子不得了,还是先保命要紧,便脱口而出:"寡人答应你就是,齐国归还所占鲁国的全部土地。"
曹刿面露微笑,说道:"国君无戏言,要记得这承诺。"
说罢他把短剑一扔,若无其事地在众人惊慌的眼神中走下来,回到坐席之中。气定神闲,似乎啥事也没发生过。
这则史事被司马迁放入《刺客列传》的首篇,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笔下的恐怖分子叫"曹沫"。但是《管子》和《春秋谷梁传》中的记载都指名"曹刿", 可见曹沫与曹刿是同一个人,这点是无疑的。在这个恐怖分子劫持国君事件的细节上,各本记录有所差异。《管子》中有鲁庄公暗怀短剑的记录,而其他诸本均未提 到。
曹刿的胆略过人,武艺高超。这从他以闪电般的速度劫持齐桓公可以看出来,是一等一的勇士。这个人不简单,既在长勺之役中表现出杰 出的军事才华,又在柯邑劫持事件中展示了匹夫之勇。颇得市井无赖之精神,难怪乎太史公将其列为刺客第一人。但是这只是险中侥幸得逞,主要原因还在于齐桓公 的胸襟,他没有追究曹刿的罪责。
本来齐桓公也想耍无赖的,自己对曹刿的允诺只不过是被劫持时的权宜应变。但管仲却不这样看,认为这正 是一个机会,可以让天下人都看到齐国是一个何等守信用的国家,他对齐桓公说:"国君反悔自己承诺过的话,终究是不好的。不如把土地还给鲁国,不必贪图小便 宜,而失信于天下。主公既想盟令天下,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吗?"
化不利为有利,这是管仲的智慧。
曹刿保住了鲁国的国土,可谓是鲁国第一功臣。但齐桓公也没有吃亏,他的重信守诺,赢得了各诸侯国的一致赞誉,所以《春秋公羊传》对齐桓公评价甚高:"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这是一次双赢的谈判,一方赢得有形资产;一方赢得无形资产,这是历史的喜剧。
齐桓公虽然有被劫持的惊险一幕,但齐国还是成为齐和鲁交锋中的胜者,此后鲁国不得不屈服于齐国之下。
鲁国屈服了,齐桓公的下一个目标对准了宋国与郑国。
上一篇:管仲的故事:一篇文章让你全面管仲
下一篇:管仲的伟大之处: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霸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