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讨伐山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管仲
  •   尊王攘夷齐桓公执政以来,在管仲的辅佐下,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 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等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齐桓公十九年(前667)幽地会盟以后,黄河下游地区各诸侯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既大大减少了诸侯间的仇杀争战,各国也很少出现内乱。黎民百姓在饱经战争之苦以后,终于可以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了。

      齐桓公霸业渐趋稳固,再也用不着在中原诸侯中东征西伐。由于解除了后顾之忧,在管仲的精心谋划下,开始了兴霸的又一伟业——攘夷。

      管仲提出首先要讨伐以中原诸侯为敌的狄、戎夷族,而齐桓公则想讨伐楚国,君臣二人再次意见相左。

      齐桓公急欲伐楚自有他的道理。

      原来就在齐桓公征伐中原,建立霸业之时,另一个强硬的对手——楚国也正在悄悄崛起。楚成王任用子文为令尹,改革政制,治兵重武,任贤用能,经过几年的治理,楚国逐渐强盛起来,越发狂傲不羁,不再向周王室进贡寸物,并常常露出觊觎中原的野心。

      此时,齐桓公的兴霸大志早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原。南有强楚与之抗衡,齐桓公总感到霸王之位受到威胁,他这个中原盟主做得也不舒坦。

       这一天,他对管仲说道:"中原盟约诸侯国中,独有郑国最为反复无常,为何?就因为郑国与楚国毗邻。有强楚在后掣肘,才使郑国总是扭扭捏捏不敢放开手脚加 入中原盟约,与齐国交好。因此,寡人想乘着气势正盛之际,联合中原诸侯大军,远征楚国,一举挖掉这块心病。仲父以为如何?"

      管仲对此 早有深谋远虑,听了桓公的话,便回答道:"楚在荆襄之地称王,疆土广大,国势强盛,早就不把周天子和您这位中原盟主放在眼里。现在又任用子文执掌国家大 政,越发势不可挡。如要征讨楚国,绝不会如对付中原诸侯那样,或凭周天子一道谕旨;或派一舌辩之士进行游说;或大军压境,就可以制服的。大王以为,远征楚 国有必胜的把握吗?"

      "必胜的把握嘛,倒是没有。"桓公坦率地回答。

      管仲严肃地道:"大王要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每一战事都必须做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方可。大王既然尚未有必胜的把握,怎敢轻率地深入穴,去捋楚国这只猛虎的胡须!"

      "但我一个堂堂的中原盟主,总不能知难而退吧!"桓公蹙眉说道,"再者,他楚国是一只猛虎,我不可以做一个打虎英雄吗?仲父不是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怎么今日反倒缩手缩脚起来!"

      管仲道:"可事尚未谋,天又怎会庇佑大王成功!"

      这句话大概过于刺激,桓公的脸上现出不悦之色,低着头默默无语。

       管仲暗道:"不好,可不能把事情弄僵了。"想到此,他立刻转换了一种委婉的口吻道:"大王想想,多年的煎熬,才换来盟主之位的稳固,诸侯心悦诚服,黎民 百姓也安居乐业,再也不想战争了,只想平平静静地享几年太平日子。在这人心思安之时,如果不是发生关乎某一盟国兴衰存亡的大事,而轻易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尚是小事,恐怕还会再次失去诸侯的拥戴。俗语说,覆水难收。人心一失,再想收回来就难上加难了。"

      他见桓公脸色转缓,续道:"依臣看来,现今最为稳妥的做法,当为树立权威,广积德义,继续富国强兵。至于伐楚,那是迟早之事,必须坐等良机,不出兵便罢,一出兵必胜!"

       桓公低着头仍不说话;自管仲入相以来,辅佐他治理齐国,齐国政纪肃然,秩序有条;征伐诸侯,所向披靡,诸侯归服;统领大军,驰骋中原,傲视天下;出谋划 策,神机妙算,百无一失。天长日久,管仲在他的心目中已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否则他以堂堂的大国之君、天下盟主身份,怎会口口声声"仲父"长、"仲父"短 地叫着呢?所以他虽急于伐楚,在管仲面前却没有坚持己见。管仲的一席话,说动了他的心,但他仍不想服软,看了一眼管仲,以半是赞同半是牢骚的口吻道:"好 吧,既然你仲父认为此时伐楚不合时宜,那就等吧。只怕要等到寡人头发花白,身躯臃肿之日再去对付楚国啦!"

      管仲微笑道:"不会的。今日臣说句狂话,总有一天,臣一定要让楚国臣服大王!"

      桓公道:"好。寡人记住仲父这句话啦!"

      中原之大,祸患之多,是不会让齐桓公这个"盟主"消闲下去的。就在伐楚举棋不定时,燕国的使臣到了,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夷族山戎连连侵袭,燕国危急!

      燕国使者当然是来搬取救兵的。

      齐桓公远征南方楚国未成,又见北地燕国前来告急,斗勇好胜之心陡起。他本想立即答应派兵救燕,又不知管仲是何想法,便召管仲商量。

      桓公说了燕国势危之事,问道:"仲父以为,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管仲断然道:"讨伐山戎,救助燕国!"

      桓公一听管仲所言,大惑不解,愕然问道:"寡人欲讨伐楚国,仲父以为楚国路途遥远,伐楚必劳民伤财,无功而返。现在却又赞同征伐山戎,山戎不也同样路途遥远吗?赞同讨伐山戎而却不赞同伐楚,是何道理?"

      管仲微笑说:"当今天下,南楚、西狄、北戎(即山戎),都是周王朝乃至中原的祸患,也是齐国的强敌。大王既身为中原盟主,当为天下铲除三害。"

      "是啊。"桓公接言道,"楚国不也是三害之一吗?"

       "楚国是三害之一,"管仲回答道,"但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轻重缓急。楚国国势强大,甲兵数万,兵车数千辆,大王远讨强楚,势必两败俱伤,即使侥幸胜楚, 也会使齐国元气大伤。到那时,能够维系中原安定已很不易,狄、戎再乘机作乱,更是无能为力了。由此可见,此时伐楚有百害而无一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