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以农为本
他还用优惠政策刺激商贸,通过鼓励奢侈消费拉动内需。管仲任齐国相国时,居所富丽堂皇,极尽奢华。但司马迁著《管晏列传》时却说,尽管管仲比国君都富 裕,生活标准也超过了他的行政级别,齐国人民却不认为管仲奢侈。他的真实主张是奢俭并重,即不一味强调节用,也明确提出『高消费』的主体是君主、统治阶级 上层和巨商富贾。以现代观点看来,管仲所倡导的奢侈消费,只是让『富者散资于民』的一种手段,根本目的还是以消费促生产。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核心产业,因而只要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保证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基本上可以做到国富民足了。当然,管子心目中的农业是泛指农、林、牧、渔,而非狭义的"农业"。这些都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管子认为土地和劳动是获取社会财富的基本要素。《问》篇说:"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富矣。"就是说,按照农时季节辛勤耕耘,就会产生财富,国家就会富强。 《八观》说:"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力毋以致财。"《水地》篇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可见,管子将土地看做最重要 的生产资料,是财富的基础。在《乘马》篇中,管子还将土地看做政事之本,说:"地者政事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 则事不可理也。"这里所说的"地者政之本",并不是说作为自然资源的土地本身可以左右政事、具有根本性作用,而是意在阐明,在合理分配土地、正确使用土 地,以使土地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带来财富这层意义上,才具有"政之本"的作用。因此,有了土地这个基础,通过劳动者按照农作物生长的四时季节辛勤劳作,财富 便会源源而来。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必须相应地制定按照土地肥瘠程度征收赋税的政策,使耕种不同土地的农民都有收成,都有收入和生活来源,这 样才能保证广大农民尽心尽力地按时耕作,获取丰收。
发展农业,还要很好地解决水的问题。水是农业的命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 个水患频发的国度。齐国位于黄河下游,滔滔黄河横穿国中,奔流入海。除黄河之外,在齐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还有济水、淄水等河流。这些大河为齐国的农业生 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同时,因齐国地势低洼,黄河泥沙淤积致使河床增高,导致河水在雨季冲决河堤,造成水患,使老百姓无家可归。所以齐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首 要任务就是治理水患。治水首先必须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强有力的队伍.朝廷以司空为治水的最高行政长官,全面负责全国的抗旱、排涝、修渠、筑坝等事务,做到 即使有水患发生,也不影响农业生产;即使旱灾频发,也不影响农业收成。司空之下,设立大夫、大夫佐各一人,领导、指挥校长、官佐和各类徒隶。在具体事情上 还要挑选水工头领,勘察巡视水旱形势,安排水利工程的修缮事宜。挑选治水队伍是在每年秋后普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秋收结束后,官府进行土地、人口、户籍 的普查,统计男女老幼的人数,对于那些不能参加治水劳动的,免除劳役;久病不能服役的,按病人处理;年幼体弱的,按半劳力处理。这样便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 治水队伍,保证了治水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了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的丰收。
粮食生产只是农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的一个方面,要确 保人民富裕,还必须发展多种经营,所以《管子》的《牧民》、《五辅》、《立政》等篇都论述了"养桑麻,育六畜"的必要性。这样,搞好粮食生产,老百姓就不 会饿肚子;广种桑麻,多养六畜,老百姓就会富裕起来。春秋初期,随着大片荒地不断得到开发,山林湖泽逐渐得到利用,林牧渔业也逐渐地发展起来。管子敏锐地 注意到这种变化,于是将多种经营纳入自己的治国方略。他算了一笔账,证明种植瓜果蔬菜的重要性:假如一种粮食没有收成,就会缺少一种粮食,粮价就会上涨 10倍;两种粮食没有收成,粮价就会上涨20倍。遇到这样的年景,国家就应该提倡以瓜果蔬菜来弥补粮食的欠缺。不仅如此,瓜果蔬菜还可以使人民的生活逐渐 地富裕起来。他说,老百姓要填饱肚子,每人需要30亩地,一亩地一石,每人需要30石粮食,糠麸畜产相当10石粮食,则每人拥有50石粮食。再加上布帛丝 麻和其他副业收入,老百姓手中有余粮,自然就会去换钱,日子就会富裕起来。
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管子的治国思路与胸怀都是十分开阔的。无论是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种植桑麻、发展畜牧业,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巩固政权、富国强兵的关键。这样,齐国离摆脱贫弱、走向富强、称霸天下的目标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