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在平壤之战中是怎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真相是什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4-02-02 属于:李如松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李如松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派军队入侵朝鲜。大明朝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决定出兵援朝。在这场抗日援朝的战争中,身为东征提督的李如松指挥有方,连败日军。特别是平壤战役中,他采用围师必阙的谋略重创日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李如松(1549~1598),字子茂,辽东铁岭卫人,明代著名将领。李如松出身于明代的将门之家辽东李家,他的父亲是明朝宿将、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如松和他的8个弟弟都是少年从军,号称“李氏九将”。李如松最初凭父荫出任指挥同知,后来屡立战功,升任都督佥事,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年仅34岁的李如松升任山西总兵官,成为了明朝的一品武将。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发动叛乱,奉命平叛的李如松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消灭叛军数万,收复宁夏城,彻底平定了西北之乱。

image.png

  然而就在李如松鏖战西北的时候,一场更大的战争风暴正向大明王朝袭来。早在1590年,日本的权臣丰臣秀吉就击败了最后一个反抗他的大名——关东的北条氏,基本统一了日本。此后,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开始策划对外侵略,准备先占领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再进攻中国,最终完成其称霸东亚的图谋。1592年春天,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帮助日本攻打中国,调集近20万大军和700艘战船,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由于承平日久,武备松弛的朝鲜抵挡不住日军如潮的攻势。

  仅仅3个月的时间,朝鲜的京都汉城以及平壤、开城等城市就被日军攻陷,朝鲜国王逃到鸭绿江边躲藏了起来,整个朝鲜如同覆巢之卵。为了躲过这场亡国之祸,朝鲜国王连续派出几批使者向明朝求救,一份份请求明朝出兵的国书摆在了万历皇帝的案头。经过反复思量,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援朝。当年10月,明朝任命李如松为提督,其弟李如柏、李如梅为副总兵官,统率从蓟、辽、冀、鲁、川、浙等地集结起来的4万大军入朝参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七,李如松统率大军进抵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日军第一军团司令小西行长得知明军来攻,就在当天夜里派出800人偷袭明军大营。李如松对此早有准备,他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将来袭的日军射死大半。第二天,明军对平壤城发起总攻。

image.png

  在上百门火炮的支援下,明军架起数百架云梯猛攻平壤的6座城门。当天中午,明军游击吴惟忠率军攻占平壤城北的制高点牡丹峰,杀死日军2000余人。得到这个战报后,李如松亲率大军从东面猛攻平壤。

  在白热化的战斗中,李如松的战被日军的炮火炸死,他毫无惧色,换了一匹战马继续指挥战斗。眼见日军防御向城东转移,李如松事先埋伏在城南的1000精兵在副将祖承训的率领下趁机猛攻南门。不久,明军就攀上城头,砍倒了日军军旗,打开了城门。随后,其他几座城门也相继被攻破,明军的骑兵也突入城中。眼见大势已去,小西行长急忙率领残军退守城内的几十座土堡。

  在接下来的内城之战中,由于明军的火炮移动困难,无法提供火力支援,龟缩在土堡内的日军残部给了明军很大的杀伤。李如松果断地命令停止进攻,然后分派军队从三面包围日军,只留下南面一条通道不予设防,诱使日军突围。随后,李如松派人送信给小西行长:称平壤战局已定,日军只要老实地从南面撤退,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信后犹豫不决,但他知道死守肯定不是办法。于是,他连续派出几支骑兵侦查,确定了明军果然没有在南面设伏。

image.png

  当天夜里,小西行长率领日军残部弃堡而逃,企图借着夜色撤过冰封的大同江。可日军刚刚来到冰封的江面上,隐蔽待命的明军就把炮弹倾泻到了他们的头上。很快,厚厚的冰层被实心的炮弹砸出了大量的裂口,互相拥挤的日军乱作一团,不少人掉进了寒冷刺骨的江中。随后,埋伏在大同江南岸的明军骑兵突然出动,彻底堵死了日军南逃的道路。平壤一战,日军被歼灭一万余人,其中数千人淹死在了大同江中。李如松巧用围师必阙的谋略,不但减少了明军的伤亡,还让日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关注小编“日月晨云”,为你呈现更多精彩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