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溥,明朝第十七位内阁首辅,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清明上河图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4-02-22 属于:徐溥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您走进徐溥的故事。

  明孝宗朱祐樘在赶走刘吉后,终于将自己心仪已久的徐溥任命为首辅大臣,至此他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七位内阁首辅。

image.png

  徐溥(1428年——1499年),字时用,号谦斋,南直隶宜兴县洑溪(今江苏省宜兴溪隐村)人,他是明朝历史上继“三杨”、彭时和商辂之后,又一位被世人所敬重的贤能首辅。

  常言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无论混帮派还是混官场,基本都是大同小异的。在宦海沉浮的几十年,如果一个人没有敌人的话,那是极其不正常的,只能说明他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没有观点,甚至没有原则,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为好官。

  可是,徐溥偏偏就是这样一个极不正常的好官。他不仅勤于政务,而且精于政务,是封建体制下一个近乎完美的官员。而最令人称赞之处,不仅仅限于政务,还表现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人际关系。

  对于徐溥,上至帝王首辅,下至平民百姓,无论忠奸善恶,都要由衷的称赞他是好人。甚至于,刘吉这样一个蝇营苟的小人,在被明孝宗赶跑后,眼见徐溥接替自己出任首辅,也没有记恨于他,反而在回忆录中称赞徐溥“公忠体国”。做人能做到这份儿上,徐溥当真厉害。

  自幼年时期,徐溥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之处,那就是聪慧之余还特别老成。读书期间,教书先生发现徐溥很少和其他孩童打闹,经常会掏出小本子自学,老师误以为是闲书,后来发现竟然是他自己手抄的圣人语录。

  徐溥在自己家中摆了两个空瓶子,他每天都会“三省吾身”。如果当天做了一件好事,就投入一粒黄豆;如果当天做了一件坏事,就投入一粒黑豆。

  起初,徐溥投出的黑豆数量远远超出了黄豆数量。不过,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黄豆的数量开始反超。再到后来,黑豆越来越少,几乎已经成了稀有之物,这也就是“储豆律己”典故的由来和出处。

  徐溥就是凭着这种坚持和自律,不断提升自己,不断修炼自己,扬起风帆向着自己的“和远方”前行,直至达到让人难及项背的高度。

  1454年,也就是景泰五年,二十六岁的徐溥在廷试中取得一甲二名(榜眼)的成绩。之后,他依照明朝惯例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开始在此苦熬资历,磨炼心性。

  明宪宗登基后,徐溥成为左庶子,相当于太子的家庭教师,每日与太子朱祐樘相伴。在此任上,徐溥的德才都得到了皇室的高度认可,更关键的是,他由此成为朱祐樘心中认定的德才大贤。

image.png

  明孝宗晚期,一味纵容宦官集团的壮大,一味沉溺女色而荒于政务。甚至于,在万贵妃的撺掇下,他渐渐有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幸亏左庶子徐溥多次仗义进言劝谏,才保住了朱祐樘的太子位。

  明宪宗过世后,太子朱祐樘登基称帝,他先后清理掉了“纸糊内阁”中的万安和刘翊,只剩下了脸皮最厚的刘吉。而且,依照内阁设立以来的惯例,这个政治混混还论资排辈成了首辅。

  不过,明孝宗在任命刘吉为首辅的同时,还安排徐溥入阁,并从吏部左侍郎擢升为礼部尚书。很明显,朱祐樘对这个曾经的老师非常了解,在按照首辅的标准来培养和历练他。

  为了赶走刘吉,明孝宗多次私下暗示他退休让贤以颐养天年。可是,刘吉却赖着脸皮装傻充愣,坚决不辞职。

  到了弘治五年,孝宗终于借为皇后兄弟封爵一事而大做文章,逼迫刘吉递交了辞呈。据《明史》记载:

  五年,帝欲封后弟伯爵,命吉撰诰券,吉言必尽封二太后家子弟方可。帝不悦,遣中官至其家,讽令致仕,始上章引退。

  刘吉被赶走后,徐溥终于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就这样,大明在经历了万安和刘吉这两位不合格首辅后,迎来了一位称职的首辅。

  在刘吉担任首辅期间,明孝宗为了孤立他,有意绕开内阁,由司礼监直接安排具体事务由六部办理。在徐溥担任首辅后,他立即开始拨乱反正,积极扭转刘吉时期内阁的颓势和乱局,得到了明孝宗的支持。

  徐溥本人严于律己,切实履行了自己的首辅之责。他与内阁的阁臣刘健李东阳等人,竭尽全力辅佐明孝宗理政,使得当时的大明结束了自“土木堡之变”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史称“弘治中兴”。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局势,明孝宗骄傲了。他认为,自己终于实现了国家的中兴,可以有颜面去见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成祖)了。于是,他彻底放松了,或者说放纵了,开始荒于朝政、宠信宦官,甚至相信道家的长寿修仙之说,开始炼制丹药,在宫中大肆设坛祭祷。

image.png

  受此影响,朝政事务每况愈下,内阁的许多奏折都出现“留中不发”的情况。首辅徐溥显得忧心忡忡,一改往日的好脾气,多次直言进谏朱祐樘,取得了明显的改观。据《明史》记载:

  今承平日久,溺于晏安。目前视之,虽若无事,然工役繁兴,科敛百出,士罢敝,闾阎困穷,愁叹之声上干和气,致荧惑失度,太阳无光,天鸣地震,草木兴妖,四方奏报殆无虚月,将来之患灼然可忧。帝感其言。

  徐溥此人虽然清贫,但向来都乐善好施,尤其是对于受灾的乡亲更是关怀备至,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的高洁品行。

  之前,笔者在“大明首辅(十三)彭时”中,提到他为官清廉,是明朝首辅中最清贫的一位。而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徐溥,同样是一位廉洁自律的朝臣楷模。

  自朱元璋立国以来,明朝官员俸禄标准始终不高。但是,他们的隐性收入却很可观,尤其是在京中任职的官员,个个都很富裕。

  徐溥作为首辅,而且在京任职多年,按理说他应该多有私财才对。可是,就是这位首辅,他竟然在京城没有自己的府第,只靠租房居住,而且安贫乐道。

  1497年,徐溥已经年渐古稀之年,他以此为由向孝宗皇帝请辞,希望能够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结果,朱祐樘以国事繁重为由,下旨竭力慰留他再干两年。

  1498年,徐溥的目疾已经非常严重,无法再继续处理内阁事务,只得再次向明孝宗乞退。之后,徐溥以“四朝元老”的身份奉旨归养,荣回故里。

  但是,徐溥实在太过贫穷,以至于他在辞官前不久,才在乡亲和族人的资助下于家乡建造好一座宅院。就这样,七十岁的老首辅徐溥终于离开了京城,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故乡。

  可惜,由于眼疾严重已经失明,他在回到故乡时只能依靠摩挲来回忆曾经的岁月。

image.png

  说起徐溥,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和徐溥的渊源甚厚。当年他在京城为官,机缘巧合下偶得此画,一直珍藏鉴赏视若珍宝。

  告老还乡后,徐溥越来越认为自己不应贪恋他人之物。因为画上有内阁同僚李东阳叔祖李祁的题跋,所以,徐溥安排自己的孙子专程赴京,亲自将画交还给了李东阳,由其上交国库或者自己珍藏皆可。

  如若不然,或许也不会有今天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国宝《清明上河图》。

  1499年,徐溥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明孝宗闻讯,悲恸不已,下旨追赠其为太师并加左柱国,赐谥号“文靖”。据《明史》记载:

  溥性凝重有度,在内阁十二年,从容辅导。人有过误,辄为掩覆,曰:“天生才甚难,不忍以微瑕弃也。”孝宗仁厚,多纳溥等所言,天下阴受其福。

  徐溥入阁为相十二年,担任首辅六年,是明王朝当之无愧的贤相之一。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明廷批准在宜兴城内敕造“柱国太师”坊,以供后人瞻仰和祭拜。

  2016年,江苏省宜兴市按照“柱国太师”坊原来的式样,在徐大宗祠门前异地重建了柱国太师牌坊,与徐大宗祠前后呼应,成为彰显宜兴深厚历史文化的又一窗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