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9-17 属于:晋襄公

晋国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的代名词。当然,由于国家核心利益的不同乃至冲突,早在晋文公统治后期,两国的关系已开始变得微妙,甚至产生裂痕。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围郑国都城的关键时刻,秦穆公听从郑国说客烛之武的一番言词,与郑国私下议和,然后解除了对郑国都城的包围,率军扬长而去,将晋文公晾在一边,遂使伐郑之役尾、功亏一篑。晋文公当然恼火,但他从战略全局着眼,并不愿晋、秦关系就此破裂,因此,强压下心头的怒火,断然拒绝了手下将领欲寻秦国晦气的请求,维系了秦晋之好的大局。

然而,晋襄公的见识就太差了,与乃父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之上。在重臣先轸的极力鼓动、强势主导之下,他居然轻启战端,在殽地设伏,聚歼秦军,“匹只轮不返”。其实,这一仗本来是可以不打的,秦军的错误,只是没有向晋国借道而已,本身并没有直接与晋国为敌,灭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滑国,晋国一方如从双方战略同盟关系大局考虑,大可睁一眼闭一眼,事后再向秦国提交一份外交抗议就是了。可晋襄公偏偏信从先轸的蛊惑,居然大打出手,逞一时之气。这是极其轻率的行为,是取小利而忘大义的蠢举。

殽之战

殽之战

战争的结果,自然是一点悬念也没有,晋军高歌凯旋,秦师大败亏输。可这么一来,晋国的总体争霸战略方针就招致了严重的干扰,其争霸战略努力就遇上了致命的挫折。因为就晋国而言,楚国才是它称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才是自己实施战略打击的主要对象。所以,从晋国争霸战略全局看,殽之战的发生及其后果,乃是失大于得。这一仗虽然挫败了秦国东进争霸的企图,使秦国的军事实力遭到沉重的损失,但是却完全破坏了秦、晋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致使秦国转而同楚国结盟,而且对晋国一直不依不饶,长期同晋国为敌,先后挑起报仇雪恨式的一系列战事,如彭衙之战、王官之役等等。

如此一来,晋国遂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侧面受敌的不利态势、被动地位,受到掣肘,在战略上丧失了主动权,无法集中全部的力量与主要的敌人楚国进行周旋与战略决战。相反,其劲敌楚国则得以乘机拓展疆域,增强实力,甚至发展到“问鼎中原”的地步,春秋时期整个战略格局为之发生了巨大的改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秦国一样,晋国也是殽之战的大输家,而最大的赢者,毫无疑问,乃是楚国。而之所以会有这样挫败,归根结底,应该是晋襄公缺乏定见、附和先轸的逻辑结果。对此,晋襄公应当承担起自己该负的那份责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