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之战中拦住曹操的不是赵云,也不是张飞?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9-10-30 属于:赵云张飞

  长坂坡之战中拦住曹操的不是赵云,也不是张飞?下面第6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image.png

  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

  这是著名传统相声《八扇屏》里面逗哏贯口的最后四句。

  古往今来,赵云赵子在长坂坡“百万”曹军中“七出七入”、不伤分毫的故事,一直脍炙人口;同袍的勇将张飞,在当阳桥头接应,一人一骑对阵追来的“百万”曹军,三声断喝,居然吓退拥兵“百万”、贵为“汉相”的“奸雄”曹操……

  在评书、相声艺人口中,这段故事,愈发活灵活现,让人热血澎湃,充满了对能征善战的古代英雄的景仰,继而填充了现实中个体的孱弱和群体的怯懦所共同构成的心理缺失。

image.png

  (刘备)

  这种心理上的“加持”,无论对讲述的艺人还是周边的听客看官,都是一番能挡点儿饿的兴奋,可谓“双赢”。

  但是,不能细琢磨。

  只要能够把发愁下顿饭在哪儿的思绪腾出来,稍微一想,就会发现纰漏。

  再要能多攒几顿饭,多几天不用为别的事儿发愁,稍稍懂点儿政治和军事,就会想到:长坂坡那会儿,真正让强大的曹军仅一步之遥没能剿灭刘备集团的,决不是赵云和张飞以及他们所谓的“勇”。

image.png

  (赵云)

  (一)传说之疑与误

  相声不说了,本来就是逗乐的,听也就是听一乐儿。那些贯口及其内容,可以当成捧逗互相编排对方亲属一样,听听、乐乐,罢了,当不得真。

  评书讲得就严肃很多。

  据说,旧艺人里,只有“说书”的被称“先生”,是为凸显这类艺人相比之下有些文化。

  但这个文化,至少,在早先,绝大多数来讲,也就最多是“识文断字”的水平。说书人,仍然是没机会深度学习、更没机会“登高远望”的“底层”;其见识、见解,更代表那些掌声喊好声远多于“打赏”的贫苦受众,因而形成融洽的“供求关系”。

  这可以是另外的话题,在这儿不多说。

image.png

  (刘备)

  回到长坂坡。

  看看评书、通俗小说,以及其他可以归并为“传说”的说法里的“问题”。

  大致3个“问题”——

  其一,为什么要“七出七入”以及为什么不是“七入七出”?

  其二,赵云的人能坚持,可他的受得了么?

  其三,连当阳桥都喝断了,张飞是怎么撤退的?

  说是为寻找刘备的幼子及保护着幼子的姬妾,可这寻找的次数,是不是太多了?

  而且,最后的去向,应该是“出”,而不是“入”。

  又而且,不管怎么“出”、“入”,就算次数就是那么多,也不应该是“出”、“入”次数相同啊——六入七出、六出七入,都行,当然,“出”比“入”多一次,更为合理,不然就成“投敌”了。反正不管怎么,就算是夸张,这数也不是捯得太清楚。

image.png

  如果,真如传说讲的,曹军“百万”之众,那个战场,会有多大,纵深会有多长,随便想象一下,就会知道,即便赵云仅仅只是纵马驰骋地“检阅”,六七个往返下来,就算他体能强悍,马匹也怕得喝口水啦。

  再者,说张飞三声大吼,就吓退了曹军,这个太不靠谱了。

  也许三爷嗓门大、气势如虹,把个别胆小的、有病的、状态差的给吓住甚至像传说讲的那样当场吓死了;甚至,都可能,因为声学方面的原因,年久失修的当阳桥,也被震断。可“百万”之众,就这样给“吓退”了,怎么想都是笑话。

  而且,笔者想象,张三爷可能是一边退着一边吼的,吼罢,刚好退到当阳桥那边。

  不然,在他的断喝之下,当阳桥断掉了,他怎么回营呢?

  所以说,传说,只是传说。

image.png

  (二)长坂坡并非一场硬仗

  因为《三国演义》站在“褒刘贬曹”、“维护正统”的立场上,所以多少对曹操有所丑化、妖魔化,而反过来对刘备及其集团,表现出明显的、近乎倒牙的推崇和赞誉。

  这种立场放大到一定程度,表现出来的,就是——在三国大势这朵玫瑰上,刘备是花,曹操是刺。

  其实,只要稍稍“中立”点儿,就不难看出,长坂坡之战,实在算不上“硬仗”。甚至,都可以说,连真正的“仗”,都称得勉强。

  亦即:赵云也好,张飞也罢,无论表现多么英勇,也其实并不怎么值得大赞特赞。

  曹操举大兵南下,是有着三个递进式的战略目标的:

  第一层,夺取荆襄。这是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之后,展开“全国统一”战略的标志性动作,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技术动作。志在必得。

  第二层,建立在第一步“完胜”,即绝对踞有荆襄的基础上,收伏东吴。

  第三层,也可以叫“附加层”,才是剿灭刘备集团。

  并不是说曹操不重视刘备集团。但确实,刘备集团,就当时实力来讲,实在太弱小,可以说根本够不上曹操的“菜”。

image.png

  就便看《三国演义》,也能品出:

  对荆襄,曹操的主打策略是“打”、“武攻”。因为所谓“荆襄之主”,是跟汉帝有族系关联的刘氏,而其“外戚”蔡氏,又牢牢把控兵权,且有曹不能及的水战优势。军事征服、消灭刘氏,外带俘获水军,是最好结果。

  而相应地,对东吴,曹操的策略更倾向“文治”地“收伏”,特别是在荆襄水军不能“全面接掌”的情况下。

  在曹操的棋盘上,针对荆襄和东吴的动作中,只需看准机会,一个小小的附加动作,就可以平灭刘备集团。

  荆襄刘琮不战而降,蔡氏水军完整易主,说起来是大大惊喜;但刘琦割据江夏,对荆襄“权属”构成道义上的严重障碍;从未入驻荆襄中心地带的刘备,避开曹操兵锋,奔江夏会合刘琦,更从战略上大大折损了曹操占据荆襄的胜利成果,至少是“对半”地降低了对东吴“不战而胜”的几率。

  这时候,曹操做出了一个战略上绝对正确的决定,就是先消灭刘备!

image.png

  但直到这时,曹操还是从战术上没能对刘备集团充分重视起来。对他来讲,稳定荆襄、看管住几乎“原班原套”的荆襄军事力量,仍是重头。所以,在战术上,他又做了个错误决定——以大兵镇守荆襄,自己率精锐追剿刘备。

  精锐,并且是曹操亲自带队。

  这是针对着曹操所了解的刘备集团的情况而做的设置。

  曹操知道,刘备“知兵”、善战,也知道刘备兵微将寡,所以他要亲自带领具有一定数量优势的精锐力量去打刘备——换了任何其他人,都可能“玩不过”刘备,兵力方面,只要扛大梁的将领数量超过刘备一方,兵力多出2至3倍,就绰绰有余了。

  这个情况如果大差不差,就跟传说中的“曹操百万军”,相差很大了。

  果真如此,长坂坡之战,对刘备一方而言,真就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硬仗。再加上曹操亲自挂帅,就可以认为连真正的“仗”都说起来勉强了。

image.png

  (曹操)

  (三)真正拦住曹操的三个人

  拦住曹军追剿刘备集团步伐的,笼统说,有3个人,分别起着“决策”、“执行”、“辅助”的作用。

  决策的那个人,是刘备。

  他决策了什么?向江夏会合刘琦?这个用不着决策,是唯一出路好吗。而刘琦-江夏的这步棋,是比刘备更了解荆襄的诸葛亮一早布下的。

  跟长坂坡之战相关的刘备的决策,有两个:

  一是从很早前就一直坚持的“不入荆州”。跟刘表是亲戚,不忍占据——这话也许对,但肯定不是实质的;实质是,孤守荆州、早晚要丢!就像刘琮和后来的关羽所证明的那样。不入荆州,就是“不立危墙之下”!

  另一个关键决策,也是长坂坡的根本“制胜”之策,是带上百姓,带上全县百姓和沿途愿意跟从的百姓。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人也就是“执行”者——人民!新野县和沿途跟随的普罗大众!

image.png

  诸葛亮提出不要管百姓,兀自先逃,认为曹操不会把百姓怎么样。

  没错,曹操不会把百姓怎么样。曹操不是暴君。相反,至少对新占领区,他更要做的是怀柔、关切、牧养,而不是掠夺和屠杀。

  刘备没评价曹操会对百姓怎样或不怎样,而是强调百姓跟他相处有感情,大难来时,不忍弃之。

  多美好多催泪啊!

  他没告诉诸葛亮:我也知道,曹操不会对百姓怎样。正因为如此,我才要带上这些百姓,让曹操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敢冒“屠民”名声,大动干戈;照你说的,甩开百姓,自己跑路,曹操兵强马壮,到底还是能追上,届时,咱才真玩完了呢!

  至于百姓究竟是自愿跟着、非跟着不可,还是怎么,反正是跟上了,跟刘备的队伍混在一起、难分彼此了,以至于日行十数里,没几步就被曹军追上。

  这就引出了第三人,就是“辅助”者,曹操!

  随便换个主帅,面对军民混合的慢腾腾,都可能不问什么,先往前杀出血路,最快寻到刘备及其核心主力;过程中,就便误杀了些许百姓,回去也能拿胜利做个交代。

image.png

  当然,是向主帅曹操交代。

  可曹操本人带兵而来,却是要向谁交代?

  面对那么多他认为明天就会是他的子民的百姓,他肯定犯了犹豫。

  犹豫的对象,甚至包括踉跄在人群中那个抱着婴儿的妇女,糜夫人。

  甚至都可能,有那么一刻,他都会怀疑,刘备在不在前面。

  他要杀的人,说到底,只有刘备。刘备没了,关张不足惧,诸葛亮更不足惧!

  所以,他没有像普通将领那样,宁可误杀百姓也要往前追杀,而是踞守高地,反复派人侦查——本是盘小菜,现在掺了太多沙子,非看准一口吃掉不可,不然,弄满嘴沙子,好说不好听,后面事儿还怎么办哪……

  七出七入也好、七入七出也罢,所遇“敌军”,大概齐大半都是斥候;不然,凭曹军的战斗经验,怎么可能针对一个人或者一个屈指可数人数组成的突击小队,竟几次几番都构不成有效的围攻呢!

image.png

  (四)模拟再现“实况”

  所以说,真正阻碍了曹操在长坂坡平灭刘备集团的,不是赵云,也不是张飞,而是刘备、新野县及沿途众多百姓,还有曹操本人。

  想象一下,真正的情况,会是什么样的。

  会不会是——

  曹操发现百姓很多,满心疑窦,但又没法跟周边人讲太清楚。于是先占领一高地,便于瞭望、发令,再派出多路斥候和干将组成的突击小队,带着不准伤害百姓的严令,穿插在混乱中,侦查刘备及其核心主力的去向、位置、状态。

  其间,发现有刘备军中干将(赵云)多次往返,曹操更加怀疑刘备具体去向,并顾虑到刚刚取得根本谈不到稳定可靠的荆襄集团和大江对面的孙吴集团,精力不得以地分散,并嘱咐不要跟频繁往来的赵云硬拼,以侦破其去向和目标为首要。

  收到很多报告的同时,他一边分析,一边往江夏方向移动。确信刘备就在前面,那个勇猛大胆的赵子龙,来来去去是为救人,没跟任何人“接头”,他命令驱散跟不上刘备的百姓,挥师直冲过去,远远听见张翼德大呼小叫的声音,很惊了一下,暂且停下,让再探。

image.png

  不一会儿,斥候回报:张三爷在指挥拆桥!

  这时,曹操恍然大悟——上了刘备的恶当了!

  刘备这边,诸葛亮事后说张飞不应该拆桥,留着桥,曹操会迟疑。

  哪有这事情!

  人家把你摸得一清二楚好吗!

  如果桥留在那儿,曹操会不派一兵一卒“过去瞧瞧”么?

  张三爷拆桥,怎么也耽误了一会儿工夫。就那一会儿工夫,刘琦来了,大伙儿上船了。

  刘备、诸葛亮,谁会更了解曹操呢?

  当然是刘备!

  在船上看见望江兴叹、无计可施的曹操时,刘备没夸诸葛亮,却很可能偷偷对张飞说:“三弟,桥拆得好!就差这一会儿工夫……”

image.pn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