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少年咏鹅才,下落竟成谜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07-31 属于:骆宾王

<a href=/renwu/LuoBinWa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骆宾王</a>:少年<a href=/view/8803.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咏鹅</a>才,下落竟成谜

骆宾王图

骆宾王:少年咏鹅才,下落竟成谜

金庸喜欢将历史或现代人物写入笔下,除了成吉思汗乾隆皇帝吴三桂这些名见史传之人,据说还有他的梦中情人、著名影星夏梦,甚至有徐志摩,他以其生花妙笔为他们造就一段段传奇故事,令读者称奇。然而,真实的世界中,颇有不少人的经历之起伏曲折不输于金庸小说,骆宾王便隶属其中。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字观光,典出《周易》之“观国之光,以利宾于王”。据《骆氏宗谱》记载,骆家为炎帝之后,姜姓,为姜太公之子骆谷的后人,随骆谷名改姓骆。东汉年间尚书郎骆雍临避难义乌,义乌骆族由此而来。骆雍临下传六代为骆统,《三国志》有传,骆宾王为骆统第十七代孙。作为“初唐四杰”一员,骆宾王与王勃杨炯一样,神童出身,他七岁口占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成为后世儿童启蒙必读诗。十岁时,因其父骆履元担任山东博昌县令,举家迁居博昌。骆宾王在博昌负籍从师,“万卷五车,亦研精其奥旨”。骆履元博学,通经史子集,骆宾王受其影响学养丰富。

十七岁时,父亲病故任上。家贫,无力归葬,只得将父亲葬于博昌。三年服丧之后,骆宾王开始了一生之奋斗。第一次入京非常不顺利,行卷无门、科考落榜、干谒上书徒劳,求仕之旅首战折戟。在长安、洛阳游历一段时间,囊中羞涩,被迫返乡。他未去博昌,而是回到了义乌,除了探望多年不见的族亲,还有筹措资费的目的,以奉养母亲、照顾两个弟弟。回到博昌后,骆宾王又读书数年,于二十七岁在长安谋得微末官职。四五年后,这一微末官职竟也被罢免,顿时“门客不见”、“交朋疏索”,“一朝披短褐”丢官成为平民后,世态炎凉尽显。三十二岁时,他不得不再次离开长安。

骆宾王去了豫州任刺史李元庆的府宾。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子,以善政闻名。任职三年后,对他十分赏识的李元庆令其“自叙所能”,以备提拔,但骆宾王不齿于“自媒”,“不奉令”,回绝了上峰。又三年后,离开豫州,归博昌闲居,以“游宴自遣”,试图以耕种为生。可惜梦想总是被现实碾压,陶渊明的归田生活亦不是任谁都能享受的了。十二年后,一改曾经的羞于自荐,骆宾王作数篇“启文”求职。所谓“启文”,即上书明志,或用来唱和,或用来求取援引、谋取官职。骆宾王传世的启文大多为后者,“贫病交侵,思薜萝之可托”。才子低下高扬的头颅,可以说是被生活磨平棱角,亦可解为多年的修炼后学会了隐忍。

启文打动了权要,骆宾王四十九岁重返长安官场,担任从九品上的奉礼郎。在此任上三年后,随军征西,先去西北,走的路线大致是从陕西、经兰州,到新疆,在西北生活了两年多,又被调往西南战线,途经巴蜀去云南姚安(姚州)。骆宾王在军中担任参军、书记等文职,撰写书檄。几年的军旅生活令他成为“唐代第一个走向塞漠的知名诗人,开创了文人侧身戎幕和边塞诗纪实言志的一带新风”,他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人物。五十五岁返回长安,秋天再次奉命入蜀。在四川停留两年完成公使,五十七岁调回长安,任武功县主簿,写作了被誉为绝唱的长诗《帝京篇》。这首诗作也被评价为时城市诗之滥觞。彼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意欲使其为掌书记随军出征,但骆宾王欲孝养老母,请辞。继而奉命去江南,一年多后返回长安,生重病,病中母亲去世。骆宾王退职居家服母丧。回想成年后的奔波,与母亲聚少离多,唯有“茹茶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丁忧结束后,骆宾王已是六十一岁,仍返身官场,被任命为长安主簿,不久被提升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惜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被栽赃下狱,真正的原因是骆宾王多次上书,触怒了当政的武氏集团。狱中,骆宾王写下《萤火赋》、《在狱咏蝉》等,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明志。被关押一年多释放,六十三岁的骆宾王贬为正九品上临海县县丞(位于浙江)。上任途中先过博昌县访旧,再路过义乌安葬了母亲,这是他对两处家乡的最后探访。

六十六岁时,公出洛阳返回临海,过扬州与徐敬业等相聚,酝酿反对武则天的起义。秋天起兵扬州,骆宾王任“艺文令”,写下著名的《讨武氏檄》。据说武则天读这篇檄文时,读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则天不悦,认为“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可见其文采之出众。扬州兵起后,武后问策于中书令裴炎,裴炎建议归政睿宗,被诬陷与徐敬业串通而斩首。在其被斩之前,徐敬业已兵败,但笔记小说中将此事演绎为另一版本:为了拉拢裴炎一起反对武则天、在朝廷中里应外合,徐敬业让骆宾王想计策。骆宾王“静思食顷”,编了首儿歌“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二坐殿堂”,教裴炎的田庄上的孩童传唱。待洛阳小儿都会唱了,传到裴炎耳中,骆宾王又去拜访裴炎,以天命之由说服了裴炎。徐敬业起义,裴炎写信给他,信中只有“青鵞”二字。有人告密,朝廷大臣都猜不透,唯独武则天破译,青指十二月,鵞指裴将为内应。故杀裴炎,扬州判兵也跟着败了。

这些故事,包括骆宾王最后结局之传言,皆从百姓对徐敬业等人的敬爱而起。骆宾王的结局有三种说法,兵败逃跑时被部下杀害,逃亡后客死异乡,及出家灵隐寺。《本事诗》中有骆宾王与宋之问灵隐寺连句的详细记录。而明朝笔记中称,正德年间南通曾掘出骆宾王的墓,打开棺材,“见一人,衣冠如新”。清朝人因防水患,将墓迁至南通狼山东麓,有人特意为此写诗。无论何种情形,骆宾王自从兵败后便再未现身。中宗反正后,出于对他文名之敬重,亦为了表彰他对李唐王朝的衷心,命人搜集整理他的诗文,共得十卷,流传中散失不少,现存诗文赋合计一百余篇。

纵观骆宾王一生,可谓少年出众,青年不得志蹉跎苦修,中年失意后归隐,十二年后重出江湖奔波征战,遭重创,最终决一死战,战败后飘摇而去,无迹可寻。如果金庸肯将骆宾王作其小说原型,那必将又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恩仇录”。

骆宾王简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他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又名李敬业)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王那相斩其首降。

上一篇:骆宾王的诗 下一篇:骆宾王在狱咏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