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王政十五年(前 232年),秦王政用全国之师攻赵。这是秦军在秦王政十三年 (前 234年)那次伐赵后的又一次伐赵战役,而且此次战役的规模比上次更大。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名将王翦统率,直达太原,攻取狼孟(今河北省井陉 关)、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一路由大将龁统率,攻取邺城。秦王政这次的进军指导思想仍然是过去的老招数,就是对赵国首都邯郸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最后包 围邯郸,消灭赵国。
本次战役的秦军总指挥是王翦。此人原籍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他是将门出身,"少而好兵",有很高的军事天 才,当时秦王政以师事之。王翦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也都是秦国的名将。但这次王翦碰到的却是秦军的老对手赵国的名将李牧。李牧是战国时代少数几个能够与白 起并驾齐驱的大军事家之一,在战国末期,李牧成了抵抗秦国进攻的中流砥柱。
赵国在长平血战和邯郸保卫战之后,元气大伤,尽管通过举国上下的努力,国力有所恢复,但自从赵孝成王去世,悼襄王即位 (前 244年—前 236年在位)之后,赵国内政大不如从前,逐渐走上腐败之路。李牧就在此时开始崭露头角。
李牧原是赵国北部边境地区的良将,经常驻扎在代郡的雁门(今山西省右玉县南)一带抵御匈奴人。在与匈奴的斗争中,李牧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天才,多次击退匈 奴的入侵杀伤匈奴十余万骑兵。李牧又乘胜吞灭檐褴(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大破东胡,降伏林胡,使匈奴单于率残部落荒而逃。从这以后的十余年里,匈奴人再也 不敢随便骚扰赵国的边境了。
秦王政四年(赵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赵国调动李牧指挥野战军,攻打燕国,拿下燕国武遂、方城两座城池,又一次显示出他那非凡的军事才能。
但在此之后,赵国最高当局还是没想到重用李牧。直到秦王政十三年(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赵军总指挥扈辄被秦将桓龁杀死,赵王迁才任命李牧总御赵军,让他与秦军周旋,居然取得了很大胜利。
这次以王翦为首的秦军兵分两路杀来之后,李牧很快识破了秦军的企图,无非是要围攻邯郸。于是李牧亲率赵军主力直奔井陉关,阻击王翦军,让他无法通过太行 山隘口,让其难以达到进攻邯郸的目的。与此同时,他派将军司马尚率军南下,拦击桓虼军在邯郸之南。秦军远途奔袭,遭到赵军的堵截,战略目的都没有达到。秦 军自料难以持久,只好退兵回国。秦王政这次攻赵战役又以失败告终。
两次攻赵失败,使秦王政十分生气。他在李斯的再三劝告下终于把战略攻打目标勉强转移到韩国。
秦王政十六年(前 231年),秦王政命令秦国男子全部到官府申报自己的年龄,用来为新一轮的征兵工作作准备。同年 9月,他命令军队强行进入韩的南阳 地区 (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诉),任命内史腾为这里的代理地方军政长官。这次秦国对韩国的军事行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几乎没遇到任何抵御。秦王政这才决定第一 个把韩国从地图上抹掉。
追溯历史,韩国与赵、魏一样都是战国初期把晋国瓜分后建立的新兴国家。韩国在当时诸国之中地不广,土不肥,民不众,处于四战之地,又与强秦为邻,根本没有地利的优势。
在韩昭侯(前 362年一前 333年在位)时,政治家申不害曾经进行过变法。问题是申不害的变法,由于没有牵涉到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所以持续时间不 长。等主持改革的韩昭侯和申不害死后,韩国的改革不仅不能继续,就连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也逐渐被摒弃。从此腐败势力再一次控制了韩国的政权。在腐败势力的 控制下,韩国的国势日趋渐下,很难与任何一个国家抗衡,更谈不上去应付强大的秦国了。
秦王政十七年(前 230年),秦王政命令内史腾灭韩,于是拉开了统一中国战争的历史性序幕。
内史腾率数十万大军攻入韩国,占领韩国都城新郑,生擒韩王安。把他囚禁于南郡的"口山";韩国灭亡。秦王政二十一年(前 226年),"韩王死"。秦王政在韩地设立颖川郡,使之成为秦国的一个行政区。
赵国是三晋之一。如果以秦始皇十九年 (公元前 228年)王翦攻克邯郸并俘虏赵王迁计算,赵国是秦始皇吞并的第二个大国。事实上赵国彻底灭亡是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 222年)。以此计算,赵国亡国稍晚于楚国、燕国,略早于齐国。
在秦始皇所灭各国中,赵国是最顽强的。战国后期,秦、赵分居首强、次强之位,赵国成了秦国实现帝业的拦路虎,秦国也成为赵国的眼中钉。两国之间恶战接二连三,伤亡动辄十数万乃至数十万。
在统一战争中,赵国的情况相对特殊,它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翻了赵国,打天下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半。自秦始皇即位以来,秦国的主要攻击对象就是赵国,赵国的残余势力一直支撑到最后。
赵国处于"四战之地",经常被周边强国及匈奴、林胡、楼烦、东胡的侵袭。赵武灵王为了富国强兵,决定实行变革。他"胡服骑射以教百姓",依照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装备,建立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军队新的主力兵种。
骑兵能离能合,易散易聚,灵活机动,适合长途奔袭等运动性很强的野战。这项改革在中国军事史上有重大的意义。战国后期,只有赵国能够在军事上与秦国长期抗衡,这多亏了赵武灵王的改革。
赵惠文王即位以后,任用蔺相如、廉颇、赵奢、乐毅等,内安百姓,外抗强秦,不断攻占齐国、魏国的土地。于是,赵国也就成为秦国的主要对手。但是一系列大战的失利导致了赵国衰亡。
在秦始皇即位之前,秦、赵之间的大战主要有阙与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其中长平之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尽管数年后在魏、楚联军帮助下,赵国嬴得 邯郸之战,并乘胜进击,迫使秦国放弃以前侵占的魏地河东、赵地太原和韩地上党,使秦军东进势头受挫。可是赵国已经走向衰落,再也没有一个大国可以与秦国对 抗。
在秦始皇正式发动统一战争之前,秦国进行了长期的战略准备阶段。自秦昭襄王时期以来,战略主攻方向就是三晋,主要战争对手就是赵 国。赵国的顽强抗击延缓了秦军的前进步伐。阙与之战,秦军遭受严重挫折。长平之战秦军也伤亡过半。邯郸之战,秦军再次损失惨重。赵国还积极组织或参与每次 合纵攻秦行动。秦庄襄王于公元前 249年灭亡建都于巩的小国东周。又于公元前 247年趁魏、赵与燕大战之时,攻夺魏、赵大片土地。但是由于引发魏信陵 君率五国联军救赵,合纵攻秦,秦军败退。
秦军必须首先切断各国之间的有效联系,才能从容地发动统一战争。秦始皇元年(公元前 246年),秦军又一次发动攻势,全部攻克韩国的上党郡,又平定赵国的晋阳,再次设置太原郡。
第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秦始皇三年(公元前 244),秦将蒙骜攻取韩国十三城。转年,攻克田易、有诡。秦始皇五年 (公元前 242 年),秦军兵分两路讨伐魏国,"定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虚(今河南延津东)、长平 (今河南延津长垣西北 )、雍丘 (今河南 杞县 )、山阳城(今河南焦作东南 ),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秦国通过夺取魏、韩的城池,并不断向中原发展。自设立东郡并进一步拓展战果之后, 秦国国土向东大大延伸,已与齐国接壤。这就截断了"山东从 (纵)亲之腰",基本上六国被分割于南北,并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秦军的这些战果震惊了各国。在赵国将领庞媛的组织下,韩、魏、赵、卫、楚五国发动了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秦始皇六年 (公元前 241年),秦军击 退五国联军,又夺取魏国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及其附庸卫国。从那以后,被分割于南北的六国再也没有组织联合军事行动。这个阶段战略目标的基本实现,为统一 战争的发动创造了条件。
长平之战之后,赵、燕相争,战争不断。秦始皇十一年 (公元前 236年),燕、赵之间再次发生战争。赵国以庞嫒为将,率军攻燕,首战告捷,攻城掠地。秦始皇决定趁赵国内部空虚之机,以救燕为名,兵分两路大举攻赵。此举被视为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的标志。
秦将王翦、桓齿奇、杨端和不负使命,先后攻破赵国九座城池,占领漳河流域之地。秦军继续发动攻势。秦始皇十三年 (公元前 234年),秦将桓龅攻打平阳、武遂,击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赵国以李牧为大将军反攻秦军,战而胜之,桓齿奇落荒而逃。
秦始皇十五年(公元前 232年),秦军又分两路攻赵。李牧再次打败秦军。但是,赵军的损失也极其惨重。赵国领土仅剩下邯郸及其附近一些地区。至此,"破赵"的战略任务完成。第二年,秦始皇发动了灭韩之战,统一战争正式启动。
表面上看,赵国亡于军事失利,而致使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却在于赵王无能、权臣腐败、众将不和。秦始皇的反间计也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赵国多良将,但他们 的才智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廉颇、李牧等人或出亡,或被杀。赵国自毁长城,怎能不亡!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 230年),赵国大旱闹饥荒,遍地饥馑,人 心浮动,谣言四起,民谣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秦始皇抓住时机,在灭韩后立即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集中精锐部队起兵伐赵。他令王 翦率领上党秦军直下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秦军攻打邯郸城,并令羌瘣率兵助战。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统帅赵军抵抗秦军。名将王翦与李牧对阵疆场,真可谓"棋逢 对手,将遇良才"。两军对垒,相持不下,达一年之久。
上一篇:第二节 尉缭
下一篇:第四章 固疆土千古第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