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兴教育,尊崇儒法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冯太后
  •   冯太后自当政以来,已经逐步认识到,北魏若要真正地统一天下,取代汉人得到华夏正统继承人的资格,必须吸收汉文化,为此她必须做出极大的努力。

      首先,在太和元年便早已发布诏令,宣布全国范围内设立乡学,为吸收中原的传统文化精髓制造社会氛围。其次,尊孔崇儒。延兴二年(472年),冯太后下诏,确立了祭祀孔庙的礼仪制度,对鲜卑野蛮的原始文化"严加禁断",特别是废除那些违背道德伦常的婚俗。

      自北魏建国以后,思想并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拓跋族仍有原始氏族的残余,同姓通婚、子承父妾,转房婚的旧俗仍未加以禁止,总会闹出很多悲剧。

      鲜卑人的文化逻辑与中原文化逻辑有着巨大的反差,中原文化坚持的是"同姓不婚""三纲五常"的观念。冯太后认识到,要加速鲜卑人的进步,加速其封建化的进程,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得到其他民族的拥戴,就必须仿效汉制,学习汉人文化,清除鲜卑族传统的陋习。

      太和七年(483年),冯太后下令禁止同姓通婚,以改革鲜卑旧俗。这项举措一来促进了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二来也是为后来孝文帝汉化改革提供了准备。

       冯太后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因为她自己本就是汉人,出生在一个文化教养良好的家庭,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她深刻认识到,自汉朝建立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 统思想。因此,汉族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在汉文化中占据中心地位,而儒家文化十分注重民族气节,重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这也正是北魏在中央集权 化过程中需要的精神力量。同时,儒家学说本身就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一直被汉人当做正统学说。

      冯太后在北魏大兴儒学教育,让北魏的贵胄子弟和平民百姓都以自己是北魏人而感到骄傲,这也是一个国家改革发展必要的思想基础。

      冯太后还在全国下令禁止谶纬之学,如卜筮、堪舆、相面之说也严禁在学堂中提及。这一举措使得鲜卑人的汉化过程比较纯粹,也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冯太后亲作《劝戒歌》

      孝文帝成年之后,皇太后冯氏再一次归政于皇帝,虽说不再上朝称制,颐养天年,其实她一刻也没有闲着,一直用各种方式关注着皇孙的活动。为了不再重蹈常氏干涉朝政的覆辙,她经常给小皇孙更换乳母,皇孙长大之后,她也不让乳母留在宫中。

      每日清晨她会亲自目送皇孙上朝,退朝后要问他朝会的情况,不仅如此,她还会问其他人,看看是不是和皇帝说的一致。她也浏览皇孙批阅的奏折,还不时地提点他,给他出些主意。

      随着皇帝主政时间的增长,冯太后感觉到自己多虑了,皇上虽然年轻却稳重沉着,理政思路清晰,不仅勤于政务、政纪严明,也胸怀黎庶,奖励农耕,言行举止无不恪守礼法,朝廷上,大臣们各尽其职,北魏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时隔不久,皇帝突然下诏:禁胡服、禁胡语。她听了有些纳闷,官员中的胡服胡语她早已禁断,已是朱衣满朝,通用汉语。

      看了诏书冯太后才清楚,皇帝是要让那些普通鲜卑百姓都穿汉服、讲汉语。她感到皇孙气魄比她更大,改革更深入,不愧是她精心培育的皇帝!于是她便移居方山宫安享晚年了。

       这方山宫早已建好,石壁开凿的石窟寺,洞室雕作华丽细腻,佛像高大栩栩如生,窟前饰以三层楼阁,左有禅经石室,右有藏经洞,院内墙的两侧建有僧舍、廊 房、钟鼓楼,山门内的过殿塑有护法天神,一座名为思远五级浮屠立于当院。虽不及武州山石佛寺雄伟,却构建独特别俱一格,不失为一座皇家的名刹大寺。

      寺前的平地上一道红墙围着两座宫殿,东为方山官,西为灵泉宫。其间楼阁林立,配殿交错,雕梁画栋,构栏玉砌,华榱璧桷,鸱吻峥嵘,一片辉煌。南边的曲径回廊处,便是一片水面如镜灵泉池。远远望去,松柏苍翠,山堂水殿,烟波缥缈,犹如仙境一般。

       这方山官建筑虽美,太皇太后却没有心情享受,景色虽秀丽,她却无闲情逸致欣赏。安顿下来后,她时而在方山官宴饷群臣,和他们听琴作画演习书画,接受他们 的朝拜;时而把宫中的后妃们召来,在石佛寺一起焚香念诵经拜佛,祈祷天神降佑,国泰民安;时而邀请了外国使臣,在灵泉官欣赏歌舞,在灵泉池荡舟观。表面 看她是在消遣、娱乐、寻找慰藉,实际上在言谈举止间,她把政治军事引进这行宫寺庙,转化为琴棋书画和香烟缭绕,把隐蔽的矛盾和残酷的斗争消解于无形——她 以一种新的方式暗中协助皇孙治理国家。

      太皇太后冯氏,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的国家被灭,父亲和全家人被杀,母亲弃尸荒野,自己 八岁入宫为奴,是家仇国恨促使她不断发奋努力,一直登上了北魏王朝的高位。多年来她韬光养晦,为了追随自己青梅竹的皇帝,她不惜投火自焚,也曾不惜一切 手段地杀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风险,受尽了常人难以经受的折磨,她的成功是用心血和智慧换来的,怎能不万分珍惜?

      她是一个永远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女人,闲下来的时候,她便作起了歌赋,她很早就想编一部好记易懂,又便于流传于世的书,教化皇族子孙,劝诫上下。可由于政务繁忙,无法分身,如今她选择了歌赋的形式,完成她的夙愿。

      她深居简出,饮食清淡,一身素衣,不加修饰,官门外挂起免见牌,不让人打扰。每日太阳还未出官,她就起床披着晨露,或穿行于花圃林间,听着云雀百灵鸟鸣唱,感受着天地元气捕捉灵感;或立于灵泉池畔,望着远处朦胧的群山,在两河哗哗的流水中构思章。

      夜晚石窟寺的钟声响过,天地间一片寂静,她在灯火通明的宫中,一会儿望着窗外的明月沉思,一会儿伏案疾书。茶余饭后也不罢手,不是酌词斟句,便是吟诵嗟哦,很难看到她休息。皇上来看她,交谈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偶然有事回朝,也不多住,处理后便匆匆返回。

      她争分夺秒,排除一切干扰,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创作整理出歌赋三百首,内容以修身立命做人为本,既引典故,又明哲理,通俗、明快、朗朗上口。分三纲、五常、忠孝、节义、勤学、自律、克己奉公等多章,取名为《劝戒歌》,汇集成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