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太武帝灭佛与太子之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冯太后
  •   北魏时期,佛教相当盛行,太子拓跋晃也崇敬佛法。但是太武帝却对佛教相当不满,父子二人因此事终于产生了嫌隙,太武帝轻信了小人之言,将太子幽禁,可 怜的太子因此幽怨而死。不料,太武帝也被奸臣宗爱杀害,此时的北魏政坛发生政变,图谋不轨的宗爱设计通过立傀儡皇帝拓跋余而掌握大权,在拓跋濬和众位拥护 北魏王朝的大臣们的努力下,宗爱的诡计破产,北魏政权才得以夺回。冯氏与拓跋濬在非常时期仍朝夕相伴,两人的感情也更加深厚,犹如患难夫妻一般。

       自从得到常氏特许,冯氏便经常出入东宫与拓跋溶为伴,东宫经常书声琅琅,两人经常一起读书、作画,相互提点诗句,一起练习书法,日子安然而惬意,两个 孩子也相互萌生好感,都把对方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当然,这一切也得到了太子拓跋晃的支持,这位太子温文尔雅,崇尚汉文化的诗书礼仪,极为推崇儒家文 化和佛教文化,深得拓跋焘之心,很早便被拓跋焘当做自己的继承人予以培养。

      拓跋濬似乎更像他的祖父,对骑狩猎、武术功夫更为感兴趣,对读书一直兴趣不大。太子拓跋晃看得出,自从冯氏来了之后,拓跋濬明显对读书上心了许多,有时还央求师傅多指导一下自己,不至于在冯氏面前露怯。

       这样的平静日子很快就随着一场混乱的风暴被打破,随着太武帝灭佛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东宫也陷入了一场空前的灾难。虽说北魏是鲜卑人打下的江山,但由于 鲜卑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游牧民族,虽然能策马驰骋大漠草原,金戈铁马纵横天下,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与汉人的文明程度相差甚远。于是,在拓跋焘以前的北魏历 代君王都十分注重任用汉臣,大力吸收汉文化,对汉人笃信的佛教也极为推崇。因此佛教在北魏时期发展极为兴盛,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 来形容北魏佛教发展的程度是非常恰当的。

      到了拓跋焘一朝,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对礼佛行善甚为热衷,这其中就包括太子拓跋 晃。拓跋晃十分崇尚佛教文化,他号召国民都学习佛法,他自己也经常与一些高僧共同品茗论佛,还经常组织人抄录佛经、建造庙宇,甚至在东官之内也设佛坛与讲 堂。在对待佛教的问题上,太子与其父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以至于后来被奸人利用了这一嫌隙,在北魏宫廷上演了一幕幕悲剧。

      拓跋焘一直对 佛教没有太大的热情,他在执政之初对佛教的扶持不过是一种安慰人心的手段罢了。他本人的血液里依旧保持着鲜卑人特有的强势血统,崇尚的政治信条就是"强权 即是真理"。正因如此,拓跋焘在位期间一直南征北战,四处扩张,连年来兵力逐渐不足,国库也因连年的征战而亏空。

      拓跋焘一直很头疼这些问题,总想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也许只有偃武兴文才能恢复国力,但他太喜欢征伐的快感了,拓跋焘认为,四方拓展领土才是一个君主应该做的事,只要一停止战争,他就寝食难安。

       渐渐地,佛教在北魏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在太子监国期间,大兴佛法,寺院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很多寺院都有自己的大庄园,侵吞了很多农田。 而且僧侣不交赋税,大批无地的难民进入寺院出家,一来北魏少了服兵役的人,二来也减少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拓跋焘愈发气愤,他认为佛教的兴起阻碍了他开疆扩 土的计划,于是父子两人便经常为此事而起争执。

      朝中有位大臣名叫崔浩,他在拓跋焘开疆扩土的计划中献计颇多,一直被拓跋焘所器重。此人笃信道教,对佛教不以为然,经常与其他崇尚佛教的大臣发生争执。

      他看出了拓跋焘厌恶佛教的情绪,便一再当着拓跋焘的面发表反佛的言论,并唆使拓跋焘信奉道教,说什么拓跋焘统一华夏大地,需集天地之精气。

      拓跋焘本来信任此人,而崔浩的谏言又处处符合他的想法,于是拓跋焘便改信道教。为了表达对道教的虔诚,他还改年号太平真君,并自称太平真君。

      在太武帝征讨后秦时,他发现一些佛门僧人与士兵一起守城而战,令他极其鄙视和憎恶。他还听闻后秦细作汇报,后秦君主姚兴十分崇信佛教,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全国大兴佞佛之风,耗费了大量的国库财富,使人民不思生产,乃至军粮供应也不充足,导致民生凋敝,国力衰微。

      太武帝听后,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准备回平城好好对北魏的佛门进行整治。恰好,班师回朝途中遇到一处寺庙,不仅发现其中淫乱异常,并且寺庙私产丰厚,大量金银财宝藏匿其中,富裕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太武帝怒不可遏,立即下令查封寺庙,僧众一律斩首。拓跋焘带着怒气回到了平城,命人拟好诏书,立刻传旨下去,焚毁所有寺庙,将寺庙、庄园及寺庙中的财产全部充公,所有僧尼不论长幼全部诛杀。

       一时间,城中寺庙内刀光火影,浓烟冲天,血流成河。而普通的善男信女也都惊惧异常,不敢有所动静。对于父皇的动作,太子拓跋晃痛心异常。在太武帝下令灭 佛时,他还在组织僧人译经诵经,意欲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而拓跋焘的这一举动令太子十分恐慌,他一再求拓跋焘要以天下苍生为重,不要滥杀无辜,佛门本无过 错,只要利用正确便可为社稷造福。

      而此时的拓跋焘已经杀红了眼,他听不进去任何人关于佛教的正面言论,认准佛教是阻碍北魏一统天下的 罪魁祸首。听到太子为佛教求情,不但没有平复心中的怒气,反而怒火中烧,认为太子也是被佛教迷惑了,他将太子大肆斥责一顿之后便不再理会太子的哀求。为了 更好地贯彻自己的灭佛政策,太武帝命自己的贴身太监宗爱全权负责此事。

      宗爱也是北魏历史上一个关键人物,此时的宗爱是中常侍,他生性狡诈残忍,而又因为自己的残缺之身,所以脾气更加乖戾凶残。太武帝不明就里,一直重用此人,当然也就铸成了他日后的悲剧。

       宗爱得令后,一展其本性中凶暴血腥的潜能,他马上带人在平城中横冲直撞,四处查抄庙宇,一进寺院就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不止如此,宗爱还借太 武帝灭佛的命令在城中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城中百姓叫苦连天。太子本就痛恨宗爱这个小人,听闻其在城中所行之事,更是恨得咬牙切齿,连夜起草奏折参了宗爱一 本。

      太武帝虽说在灭佛这件事上与太子意见相左,但太武帝还是相当重视太子的,太子在朝堂上愤然指责宗爱的种种滔天罪行,确实令太武帝深感意外,细想之下愈发感觉忧虑。于是,他即刻命御史鲁元进行调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