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戏曲中的狄仁杰
一、情节梗概
第一出 家门始末
〔何陋子〕(末上)景仰先贤模范,无非激劝人情。词艳不关风化体,有声曾似无声。惟有忠良孝友,知音入耳堪听。
内班子弟听着,今日搬演哪朝故事?(内应介)《狄梁公忠孝记》。
剧演唐臣故事,河阳狄氏怀英。千古口碑传政绩,流风遗爱何深。试看瞻云转日,委然殊绝完人。
际明良君臣一德,图家庆父子同科。
作师保宫墙春满,居辅相鼎鼐调和。
按:以上全文抄录了第一出的全部文字,目的使读者能完整地看到明代南戏(传奇)的基本形式。其特点是在音乐上杂用北曲和南曲的牌调以至于大量吸收民歌和 另创新调,在语言上使用方言、口语以至于骈俪经史之文,开场采用末色作报幕的形式,每出结束皆有4句七言诗。以下各出只作情节梗概介绍。
第二出 天恩存问
介绍了狄仁杰全家人的情况,父亲进士出身,累官至节度使,致仕在家闲赋;母亲为诰命夫人,依然健在;狄仁杰的妻子陈氏,德容兼美;儿子狄光嗣,学识过 人,在乡试中已夺秋魁。狄仁杰,字怀英,河阳人氏,已为举人,尚未参加朝廷会试。这一天正值狄老爷与夫人寿诞,皇帝降诏抚慰,全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 乐。
第三出 义方庭训
京兆人郑宗质,父亲曾任为刺史,不幸早亡。其母矢志守节,历尽艰辛将郑宗质抚养成人,并考中举人。由于郑母年老,郑妻已亡,只有一女尚未嫁人,家境贫寒,郑宗质不忍抛离老母孤女,不愿进京赴考。郑母教训儿子立志四方,赴京参加会试,莫要辜负高堂之心。
第四出 与圣贤对
仙女素娥赴蟠桃大会,从狄府花园上空经过,见月白风清,风景幽雅,遂下来赏玩片时,不料误闯狄仁杰书房。狄仁杰以为是花妖前来调情,大声呵斥,素娥说明 情况后,赠12字真言,然后飞上云头离去。这一夜河阳城中小偷何小子被官府捕吏追赶,见狄仁杰书房门未关,逃入躲藏。捕吏追来询问,狄仁杰读书兴头正浓, 无暇接待俗吏,捕吏不敢打扰遂离去。何小子感谢狄仁杰救命之恩,表示愿意听从仁杰劝告,改邪归正,仁杰赠银数两,要他做些小生意度日。
第五出 催赴春闱
会试临近,狄仁杰为了尽孝,不愿抛却双亲入京赴试。经过父母的苦心教诲,妻子的劝告,狄仁杰父子遂赴京求取功名。何小子改名戚廉史,前来送行,未得赶上,却捡到他们遗失的顺袋,为报恩长途跋涉尾追送袋。
第六出 他乡遇故
狄仁杰、狄光嗣父子在赴京途中偶遇郑宗质,交谈甚为投机,遂结伴而行。晚上投宿时发现顺袋丢失,狄府家人以为店家偷去,正在争吵时,戚廉史赶到,化解了一场误会。狄仁杰遂留他多住数日,待会试结束再返回河阳。
第七出 力主蘩
自从丈夫、儿子离家赴京后,仁杰之妻陈氏每日鸡鸣下床,亲自操持家务,侍候公婆。同时又思念丈夫、儿子,盼望他们顺利考取功名,早日回家团聚。
第八出 金榜题名
皇帝命已经退归林下的阎立本和仁基主持这次会试。狄仁杰、狄光嗣、郑宗质三人,都顺利地通过考试,静候佳音。
第九出 二部分颜
会试后,阎立本因不满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二圣,遂劝仁基不要贪恋富贵,与他一起仍然同归林下。仁基表示早有此意。谁知皇帝下诏任命仁基为春官司成,仁基 大喜,不与阎立本招呼,便急急入朝谢恩去了。阎立本大为恼火,遂与仁基绝交,正好皇帝任命他为天官冢宰,地位比仁基还高,便不再推辞,欣然上任去了。
第十出 毕露肝膈
在等候金榜公布之际,郑宗质向狄仁杰讲述了自己幼年丧父,中年丧妻,家中只有老母孤女相依为命的家庭情况,狄仁杰深表同情。不久,传来消息狄光嗣高中状 元,仁杰、宗质皆中进士,光嗣与仁杰留京城任官,郑宗质受命出使远方。郑宗质因老母无人奉养,不便远行,决意辞官返家。狄仁杰父子见状,打算上书为郑宗质 请命。
第十一出 曲全友义
阎立本自充任吏部尚书后,由于对仁基心口不一的不满,多次拒绝了他的求见。这天狄仁杰 前来求见,表示愿意代替郑宗质出使远方,以便使他能奉养老母。狄仁杰的行为深深感动了阎立本,他主动反省了自己因小忿与仁基不和的行为,答应不派郑宗质出 使,要狄仁杰仍居旧职。这时仁基又一次求见,阎立本以酒相待,二人和好如初。
第十二出 采蕨供亲
自从郑宗质赴京赶考以来,郑家生活更加困苦,郑小姐每日拾椹采蕨供养奶奶,勉强度日,一日外出采蕨时,碰到郑宗质派来的送信人,得知父亲高中,郑小姐欣喜异常,急忙回家告知奶奶,郑母十分高兴。
第十三出 阳关饯别
郑宗质离京赴任所,狄仁杰父子置酒相送。郑宗质为感谢狄仁杰,提出愿将女儿嫁给狄光嗣为妻,狄仁杰也早有此意,遂命狄光嗣脱下锦袍作为聘礼,然后依依不舍,相别而去。
第十四出 泥金捷报
在狄府上下盼望佳音早传之际,狄仁杰派回送信的人赶到河阳,带来了父子双双高中的消息。狄府一片欢笑,设宴相庆。
第十五出 望云思亲
不久,狄仁杰因得罪朝中权贵,被派往外地任官。途经太行山时,他徒步登上峰顶,遥望白云下面的家乡,怀念父母、妻子,不觉泪沾衣襟,发出了"忠与孝原非一遍,子和臣情难两全"的感慨。
第十六出 貌似莲花
武则天要群臣各举荐一名堪任殿中侍御史的人才,左丞相钱峤,右丞相娄师德以及阎立本、仁基等人,共同举荐了狄仁杰。武则天遂命将狄仁杰召回朝中。退朝 后,武则天宣国师薛怀义到沉香亭讲经,命张易之、张昌宗与武三思到则天楼侍宴。武则天与众人饮酒观赏莲花。武则天称赞张昌宗貌似莲花、丰采逼人,武三思献 媚地说:"六郎比玉香尤胜,比花语更真,还是莲花似六郎。"并让宫人摘取一枝比试。武则天大悦,众人畅饮,大醉而罢。
第十七出 与民除害
狄仁杰在并州任法曹参军,掌管刑罚,他清正廉明,执法公平,为百姓所称道。有人告诉他离城数里有一神,甚是灵验,新官到任,都要前去祭奠,不然则降灾 祸。狄仁杰认为直者为神,强迫人祭祀者为私,判断一定是妖。众人苦劝,狄仁杰不得已只好前去祭祀,暗中却在酒坛里放入了雄黄,然后带了祭品前往神庙。原来 是条蛇精作怪,它吃了祭品,喝了雄黄酒后,药力发作,现出原形,被狄仁杰一剑斩断,为民除了一害,接着下令把境内淫祠全部烧光。这时圣旨到,宣狄仁杰回朝 任殿中侍御史。
第十八出 抗节不阿
左丞相钱峤与狄光嗣在通明殿值班,碰到国师薛怀义从这里经过,钱峤认为皇家禁 地并非寺庙梵宇,岂容淫僧随意往来,遂上前揪住薛怀义一顿痛打。薛怀义不服,二人面见武则天评理。武则天遂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处理此事。众人皆不敢言,惟御 史狄仁杰认为钱峤忠直,薛怀义妖僧应当重罚。武则天不听,命薛怀义出居汾阳宫演习法事,命武三思整修道路,准备前往行香。武三思因车驾要经过女祠,此神利 害,准备另开一道绕开此祠,狄仁杰担心扰民,认为天子出行女何惧之有,不必另开道,并推荐将军权善才负责整修道路。
第十九出 力救无辜
将军权善才在整修道路时,误砍了禁苑的柏树,被宦官告发,武则天命狄仁杰监斩。狄仁杰认为权善才砍树是武三思指使,且为一株树而斩一将军,用法不当,力谏不杀。武则天接受了狄仁杰的劝谏,从轻发落了权善才。
第二十出 南越起兵
南越王因不满武则天大封武氏子弟为王,幽禁唐高宗之子,起兵勤王,欲"斩长鲸扫除宫禁之灰",率大军东征。
第二十一出 奉敕招安
南越王起兵的消息传到京城,武则天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张辅国主张发兵征讨,狄仁杰认为如出动大军征讨,则江南百姓必遭兵火摧残,主张遣使招安。武则天决定双管齐下,一面任狄仁杰为江南巡抚前往招安,又命张辅国为元帅率军守御各关隘,招安不成则征讨。
第二十二出 乞恩归养
郑宗质老母患病初愈,郑小姐孤身支撑度日如年。忽听敲门声,开门一看,见一位青年官长送来书信和银两。拆信一阅,原来是夫婿狄光嗣到门前,郑小姐娇羞首,老夫人喜欢无限。
第二十三出 巡抚江南
狄仁杰奉敕巡抚江南,百姓归心,纷纷箪食壶浆迎接朝廷使臣,南越王见人心向化,知道大势已去,逃往海岛藏身。狄仁杰见江南局势已经平稳,遣人送文书给张辅国通报情况。
第二十四出 辅国屠城
张辅国收到狄仁杰的文书后,认为自己拥兵十万却无寸功,下令逢人则杀,遇城即屠,以为自己战功。
第二十五出 面叱奸邪
狄仁杰得知张辅国滥杀无辜的消息,十分气愤,遂赶去拦住大军去路,阻止继续杀戮百姓。他当面痛斥张辅国祸国殃民,天地不容,恨不能碎其首,裂其身,为被杀百姓申冤。
第二十六出 洞房花烛
狄光嗣回到河阳,拜见祖父、祖母及母亲,告知已聘郑氏之女的消息,全家十分高兴。郑宗质老母携带孙女送亲到狄府,阖府人出迎,当天举办婚礼,将佳儿佳妇送入洞房。
第二十七出 刺心刎颈
张辅国为狄仁杰痛斥,怀恨在心。回到京城,谎奏征讨南越王大胜,贼首逃遁,逆民不服,故派兵镇压,又诬陷狄仁杰假招安,私放纵。这时郑宗质在朝任拾遗,出面极力为狄仁杰辩护,于是武则天从轻将狄仁杰贬到昌平任官。
第二十八出 钦取回朝
狄仁杰在昌平任刺史,遇一老妇申冤,经询问,方知当地有虎危害百姓,老妇儿子进山砍柴被虎咬死。狄仁杰认为老虎伤人,是土地神放纵的结果,下令毁像焚 庙。土地神恐惧,遂牵虎到州衙投案,让狄仁杰杀虎偿命。狄仁杰饶恕了老虎,告诫它不许再伤人,要其每天捕一兽,供养老妇,老虎点头同意。狄仁杰的仁政传到 京师,武则天赐予锦袍,以彰其德,并召回京师另委重任。
第二十九出 九月梨花
重阳节武则天在披香殿设宴,与群臣 同乐。这时御苑梨花盛开,众人皆称祥瑞,纷纷进贺。独狄仁杰不贺。武则天询问缘故?狄仁杰认为深秋季节不是梨花开放的时节,这是阴阳反常,气序逆行,故不 敢贺。武则天认为狄仁杰持守刚正,言辞恳切,乃宰辅之器,遂拜为左丞相。武则天十分高兴,认为宰相已得其人,惟侍中没有称职者。武三思告说太子监国时已任 韦玄晖为侍中了,武则天认为外戚不应任此职,武三思乘机从中挑唆,使武则天把太子贬为庐陵王,囚禁于房州,命武三思监送。
第三十出 帝在房州
太子恐武三思在前往房州的途中加害,求救于狄仁杰。狄仁杰派权善才沿路护驾,使武三思无法下手。到房州后权善才告别太子返回京城,武三思又想乘机加害,天帝命仙女素娥下界保护。素娥化作美女戏弄三思,使他整天昏天黑地,早将谋害太子之事置于脑后。
第三十一出 妖不胜德
武则天放逐太子后,建立武氏七庙,改唐为周。面对这种局面狄仁杰忧心似焚,为了摸清武氏家族的下一步打算,遂假借祝贺武三思新获美妾之机,到其府上以探 虚实。狄仁杰的到来,使武三思喜出望外,盛情款待狄仁杰,并请新获小妾出来相陪。这位美妾就是素娥,她为了出武三思的丑,故意不出来见客。武三思亲自去请 也不能如意,狄仁杰见武三思连一位侍妾都无法对付,知道他无能为,遂放心地告辞而去。
第三十二出 宾王传檄
眉州节度使李敬业不满武则天囚禁太子,建立大周,令参军骆宾王传檄于诸州,共举义兵,讨伐武周。
第三十三出 敬业孤忠
大将军李孝逸接到传檄,心想李敬业不娴军事,难以成大事,决定按兵不动,待李敬业大军到来时,乘其不备,一鼓擒获。李敬业不听骆宾王的劝告,贸然进兵,被李孝逸战败,尸积如山,片甲无还。
第三十四出 桃李公门
狄仁杰见李敬业起兵失败,不胜悲痛。他召集敬晖、张柬之、袁恕己、崔玄晖、桓彦范等人,到狄府共商扶助唐室的大计。正好有中使到狄府宣仁杰入宫,见众人齐集于此,说天下桃李尽在公门。狄仁杰见状,赶紧用话遮掩过去,以免引起怀疑。
第三十五出 梦详鹦鹉
武则天夜梦一只鹦鹉两翅折断,独立危枝,不知主何吉祥,遂命人请狄仁杰入宫解梦。狄仁杰解释说:"鹦鹉指圣母武姓,子乃母之翼,母失其子,如鸟失其 翼。"并乘机劝武则天召回庐陵王,认为武三思不可靠,不能立为太子,且子与侄哪个更亲?武则天认为狄仁杰所言有理,命宣张昌宗、武三思入宫与狄仁杰双陆, 赌输赢以决天意。结果,狄仁杰连胜昌宗、三思。武则天见天意如此,遂秘密派人星夜赴房州接庐陵王回京。
第三十六出 复召庐陵
庐陵王在房州提心吊胆,不知何日大祸将至,突然母后派人来接,喜出望外,星夜赶回京师,入宫晋见母后。
第三十七出 返周为唐
武则天见到庐陵王后,对他说你知道因何要召回你?这都是宰相狄仁杰力谏的结果。一会儿狄仁杰入宫求见,武则天故意对他说:我七庙已立,九鼎告成,卿再苦 谏也无益。狄仁杰不知庐陵王已经召回,以为武则天又变卦,遂苦苦进谏,表示臣裂胆碎首也不敢从命,如以臣言为逆,请赐臣一死。武则天见狄仁杰动了真气,深 为感动,叫出庐陵王与狄仁杰相见。武则天颁诏,中宗复位,封狄仁杰为梁公,食邑万户,子狄光嗣为丞相,母妻皆封夫人。狄仁杰不为利禄所动,要求致仕归田, 奉养双亲。武则天准奏,中宗亲自将狄仁杰送出京城。
第三十八出 完名全节
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时节,狄仁杰在郑宗质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狄府内外一片欢欣的气氛,狄仁杰与亲人一一相见,并将郑宗质介绍给父母、妻子,阖府欢聚,从此归隐林下,安度余年。
二、艺术评价
平心而论,《忠孝记》的艺术水准的确很一般,在明代戏曲作品中它的艺术成就不仅无法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等相比,就是和稍次一些的作品也不 大好相提并论,如孙柚的《琴心记》、朱鼎的《玉镜台记》、木石山人的《金环记》等。在思想性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孝记》也有不少局限性,作品的思想主 要是宣扬忠孝观,基本上是按照史料的记载来表现狄仁杰的思想活动;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过分拘泥于忠与孝两个方面,对于夫妻感情、父子关系的处理太简单化, 着墨太少,致使狄仁杰的形象缺乏血肉,不够丰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当然这部作品也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有不少成功的地方,下面分几 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忠孝记》在文采方面固然比不上《牡丹亭》等明代戏曲作品中的佳作,但也有不少曲子写得颇为传神,如第五出催赴 春闱中,狄仁杰的父母督促狄仁杰与狄光嗣赴京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而狄仁杰因父母年老不愿远行,狄仁杰的妻子为了丈夫与儿子的前程,也动员他们赴试, 但又不忍夫妻、母子分离,有两支曲子将她这种心理刻画得非常透彻:
〔前腔〕晨昏定省,我自为看承。当奋发莫逡巡,杏花零落,马蹄馨践,琼林十里,红尘换荷衣,身报泥金。早附平安信,向螭头泣表陈情,始能全子职臣伦。
〔前腔〕我终朝引领,倘成名归鞭须整。灯陪离妇影,漏滴断肠声,我岂忍分鸾镜。宫花祈并采,雁塔望联登,您客路形单,我香闺梦冷。
这两支曲子采用了直述的写法,坦露了狄仁杰妻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它的特点并不全在于文采,而在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准确把握和细致刻画。自古以来夫贵妻 荣的观念对人们影响很深,狄仁杰妻自然也不能超脱于这种观念之外,所以她既希望丈夫雁塔联名,又不忍夫妻分离,只能再三叮嘱"倘成名归鞭须整",这种描写 是十分真实可信的。
第十三出阳关饯别,写狄仁杰与郑宗质考取进士后,各赴任所,朋友分别,依依不舍,其中有一支曲《虞美人》颇具文采:
〔生〕绿杨树咽蝉声早,客路迷芳草。无情岁月去如流,只有满头白发向人愁。(末)吴山楚水仍还在,只是朱颜改。蝇头蜗肉不须求,却似满庭花影夕阳收。
生即狄仁杰,末即郑宗质。这一支曲子比较细致地描写了狄郑二位挚友惜别时的惆怅心情,把抒情、写景和刻画人物心情比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第二十二出乞恩归养,开头一段描写郑宗质女思念父亲,关心祖母冷暖的状况颇为感人,摘录如下:
〔忆秦娥〕思亲翠脸眉痕,线停针数尽。南来雁,雁不寄音书,怎生消遣。
〔醉花阴〕凉浸薄袂秋初透,落叶因风骤,铁马叮当不禁前斗。香闺门掩,黄昏后,有泪痕盈袖。莫道不消魂,括耳蛩声唧唧,悲残漏。
(白)奴家只为爹爹宦未回,时当仲秋,恐婆婆身上衣单,向灯前拈些针指。正是更长红烛冷,风急纸窗鸣。
《忆秦娥》的曲子写得不如后面的《醉花阴》,这后一支曲子虽无一字提及孤女对亲人的思念,然通过对凄凉景物的描写,衬托出孤女无助悲伤思亲的心情。正因 为有这种秋风萧瑟、秋虫唧唧的背景描写,才引出孤女关心祖母身上衣单,灯下飞针走线的情节。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十出帝在房州,也有一段写得较好:
〔普天乐〕旅魂惊,乡心老;鸟声频,人踪少。回头望,回头望暗里魂消,把龙楼凤阁,凤阁轻抛。
这一支曲子将中宗李显前往房州的途中那种惊魂不定,忧心忡忡的心情,表现得细致真切。失去帝位的李显,在发配途中惟恐发生不测之祸,胆颤心惊,只求能保 住性命,什么宗庙社稷、权力帝位全都顾不得了,这一切都在这短短的曲子中得到了真实表现,这种描写与人物在当时环境中的心理活动是相吻合的。
在语言与音律上,《忠孝记》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部作品并不一味地拘泥于音律,更多地关注对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描绘,只要能更好地满足剧情的要求或 者有句子时,也不惜牺牲音律,这样就突破了明代吴江派剧作家一味追求音律整齐,不欲令一字乖律的樊篱,有利于剧作家自由思想的发挥。在语言上更多地采用口 语,极少使用四六句,显得比较自由活泼,也有利于大众的接受。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尽管并非始于这部作品,但《忠孝记》的作者能坚持这样做,也是难能可贵 的。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忠孝记》尽管存在着前面所说的局限性,但是和史书所记载的人物原型相比较,还是有相当的提高。以主人公狄 仁杰为例,为了突出其形象,作者从忠孝仁义四个方面进行了塑造,力图树立一个具有传统伦理纲常的完美的忠臣贤士艺术形象。作品从第二出起到第五出止,花了 大量的笔墨描述狄仁杰不愿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主要是因为双亲年老,需要侍奉,突出的就是一个"孝"字。最后两出写狄仁杰功成名就后,不贪恋高官厚禄,毅然 要求去官回乡,依然强调是一个"孝"字。正像剧中狄仁杰所唱的那样,"念双亲老,喘疲癃偃,堪怜他暮景垂年,盼子两眸穿。"根据史实狄仁杰晚年时,其父母 早已双亡,《忠孝记》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突出"孝"而服务的。以孝子的形象开头,又以尽孝于双亲结束,前后呼应,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狄仁杰更多的还是被作为忠臣形象而着意塑造的,所谓"忠"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忠于唐朝、反对武周上。第二十出南越王起兵时宣称:"颇奈则天无道,秽德彰 闻,贼之宗盟,委之重任,君之爱子,幽之别宫。续狗尾以命官,烂羊头而拜爵,流毒赤子,赐宗藩,我不先声,祸必待毙。"第三十二出又借李敬业之口,大骂武 则天无道,"恶极贯盈,吾欲援举义旗,以清妖孽。"为了更进一步证明武则天的荒淫无道,还专门写了"貌似莲花"一出戏。总之作者运用一切手段来表现武则天 的荒淫无道,这样就为狄仁杰反对武周统治、恢复唐室,作了很好的铺垫。武周统治既然无道,狄仁杰反对它自然就是正义的行动。为了表现狄仁杰的忠臣形象,写 了他与张辅国、武三思的斗争,保护太子免遭暗害,最重要的还是他力谏则天,迎回太子,返周为唐。根据史实中宗恢复帝位是在狄仁杰死后,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 才促成的,作者将此事改写在狄仁杰生前,并由他一手促成,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他的忠臣形象,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这一改变是合理的,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 形象。
狄仁杰的"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件事上:第一件事是在并州法曹参军任上,为民除害、智斩蛇妖、焚毁淫祠。在这出戏中狄仁杰对神 宣称:"尊神我与你职分阴教、阳教不同,所以为国为民则一。我若旷职,汝当击之,神若无道,吾当毁之。"这一段话既体现了狄仁杰不畏鬼神的精神,又表现了 他为国忧民的高尚思想。下令焚毁淫祠时,狄仁杰说:"孔颜以道垂,明教惟德存。"可见作者把狄仁杰这一切行动都视为推行"孔颜之道",即大行仁政。对为官 者而言,能在境内推行仁政,就是最大的"仁"。第二件事是南越王起兵时,狄仁杰担心百姓遭受兵火摧残,力主招安,并奉命巡抚江南,使大批百姓免受涂炭之 苦。第三件事是狄仁杰为使被猛虎咬死儿子的老妇能够老有所养,免去老虎的死罪,让它每日衔一兽侍奉老人。这种描写固然颇具神异色彩,但在明代戏曲中却是常 见的手法,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社会,其社会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对"义"的鼓吹在这部作品中占了相当的篇幅,作者通过一系列事 件去塑造狄仁杰轻利重义的形象,如对河阳城中的惯偷何小子,狄仁杰没有采取将他抓起来送官了事的简单态度,而是苦口婆心地进行耐心劝导,使其改邪归正。由 于何小子家贫,为了防止他因无法生活而旧病复发,狄仁杰慷慨赠银,让他作为本钱去做生意。后来何小子果然改邪归正,狄仁杰的义举也得到报答,何小子千里送 顺袋,使狄仁杰不至于因顺袋丢失而丧失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狄仁杰最大的义举就是帮助郑宗质,此举不仅使郑宗质解脱了危难,而且也教育了阎立本与仁基,使 两人关系和好如初。这件事本是有史实根据的,只是作者为了情节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将时间与相关人物略作调整,使情节更加紧凑,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对将军权 善才的营救,也是狄仁杰又一义举。对权善才的拯救,使他成为狄仁杰手下的得力助手,在保护太子顺利抵达房州,防止武三思的陷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作 者围绕着以上四个方面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狄仁杰的形象,力求完美高大,还是比较成功的,这是明代人对狄仁杰尊崇和敬仰的表现,也是塑造狄仁杰艺术形象 的一个初步尝试。
这部戏曲中的其他人物大都是实有其人,如武则天、武三思、阎立本、仁基、唐中宗、权善才、李(徐)敬业以及狄仁杰家 庭中人。有些人物如郑宗质原型是郑崇质,张辅国原型是张光辅,南越王原型是唐宗室越王李贞等,真正虚构的人物极少,只有郑宗质女、何小子、仙人素娥等几个 人。这些人物尽管都是配角,也有塑造得比较好的形象。如狄仁杰妻和郑宗质女,均各有一出戏专门表现她们的内心活动,第七出力主蘩,专门写狄仁杰妻在丈夫外 出求官时如何操持家务、侍候公婆,又如何思念丈夫的情况。整出戏共用六支曲子来塑造她贤妻良母的形象,其中也不乏写得好的曲子,如〔浣溪沙〕:"目断云山 去路迢,烟波收尽少归桡,安能期信似江潮。好景无多春欲去,残红成阵逐风飘,此时魂与落花消。"
尽管这部戏对武则天颇多微辞,但并没 有把她完全作为暴君来描写,在作品中没有有关她任用酷吏、肆行杀戮的描写。虽然提到她委武氏子弟以重任,但却没有在这方面大做文章,仅仅只提到一个武三 思。相反当狄仁杰在并州为民除害后,她马上下诏将其调入京师任职。狄仁杰在昌平伏虎除暴,武则天听到后亲手绣袍一袭,赐予狄仁杰以资勉励,并调入京师任 官。当狄仁杰因薛怀义擅入宫禁和九月梨花盛开等事,当面顶撞武则天,她都能宽大忍让。最后还是听从狄仁杰的进谏,接回庐陵王,恢复其帝位,在武则天生前就 已返周为唐。这一切充分说明武则天在这部戏中并非作为反面角色而出现,作者反对的只是她取代唐朝,建立大周,对她的施政方针还是十分赞赏的。这种态度总的 来看还是客观的、公允的,与清代小说对武则天的一味丑化有很大的不同。
这部作品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与不足,总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 几方面:其一,在结构上不十分严谨。第三十四出桃李公门,从全剧内容上看,明显与其他情节脱节,如果删去也不影响全剧情节的发展和内容的完整性。因为这部 戏为了突出狄仁杰在返周为唐上的直接作用,设计情节时将中宗恢复帝位,重建大唐放在狄仁杰生前,由他本人大力促成。这样张柬之、敬晖等5人在这一问题上就 丝毫没发挥作用,既然如此,他们的出场以及在狄府商议匡扶庐陵的情节就显得多余了,这无疑是一处败笔。
其二,全剧头绪纷繁,冗长枝 蔓,完全没有必要加入仙女素娥这一人物以及围绕她展开的一些情节。尤其是"帝在房州"一出,写素娥勾引武三思,夹杂了不少色情及庸俗的描写,作者为了这一 情节更加完美,竟用了一连十三支曲子,着墨之多为全剧其他出之最。这里试录两曲,即可见一斑:
〔黑夜丫〕(丑)俏似多情苏小,诉衷曲动我心苗。是桑中妇可挑,恼杀人萦怀抱,舌尖儿勾引风骚。何不拥前来,邮亭宿一宵,尽风月鸾颠凤倒。
〔清江引〕(小旦)五更敲罢天将晓,修竹啼残鸟。风飘绣襦轻,露浸金莲小,我一灵儿被你勾去了。
所有这些描写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足取的。有些描写虽是当时的戏曲旧套,但也应该说是作者思想上局限性的体现。
其三,在情节和内容上有前后矛盾之处。如郑宗质奉命出使异域,老母无人侍养,狄仁杰仗义执言,愿代为出使,阎立本深为感动,答应另派人代替,而郑宗质却 并未归乡省亲,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逃避艰苦使命。这是作者的一个疏漏之处。再如第二十出南越王起兵时就已说:"君之爱子、幽之别宫",意为中宗已经被幽禁, 可是直到第二十九出才将他废为庐陵王。这一切均说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一些细节没有仔细推敲,以至于出现了一些破绽。
总之,在明代相沿成风的以才子佳人为内容的戏曲作品大量涌现之时,以前代忠臣贤士事迹为题材的《忠孝记》的出现,开创了当时戏曲创作的新局面,使得狄仁杰的事迹更加广泛地传播,并为普通百姓所逐渐熟知。
上一篇:清人小说中的狄仁杰
下一篇:第三十七章 慧眼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