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削弱藩镇,赵普提出三大纲领
汉代郡、国并行,其数目较秦代增加了近两倍,因而中央直接统辖郡县便产生了困难。汉武帝时把全国分为13部州,各置刺史以察郡守,试图继续维持和强化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到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拥有财赋和行政之权,州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出现了州郡县三级制行政体制,中央使者成了最高地方长官,成为 乱世破坏统一的割据势力。
三级制行政区的划分,实在是中央与地方矛盾关系的产物。一方面,要在统治手段(交通、通信)相当落后的条件 下完成对广袤疆域和众多人口的有效统治,在原有二级制机构之上另设立一级机构是势所难免的;但另一方面,一旦新立机构官吏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掌握军政大 权,特别是当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平衡局面被打破时,地方就容易形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局面。
唐代的藩镇正是中央与地方这对矛盾发展的产物。
唐初显然也担心地方事权过重,因而不时派使巡省天下,监察州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州县之上临时设置的"道"予以定制,各道设一采访处置使,监 察吏治,常设不撤。不久,采访处置使权力逐渐扩大,有的道并由掌握兵权的节度使兼领其职,发展到安史之乱期间,全国遍设节度使、防御使等方镇。乾元元年 (758年)出逃四川途中的唐玄宗下令,准许所在节镇自募军队,自调兵食,自署官吏,停废了采访使,改由方镇主帅兼任观察处置使,逐步控制了军政大权,并 逐步剥夺了中央的权力,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
这些藩镇拥有巨大的权力。一是人权,即藩镇幕府官员,本道可以自行辟署;二是财政,即留用本道军费可以自行支配;三是对州县监察权,即对州县官吏的任免黜陟,藩镇有予夺之权。
客观地说,这些因素对于藩镇割据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最根本的原因。造成割据的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中央没有一支能统摄全局的武装力量,而地方拥有重兵;二是地方军事权和行政权的合一,造成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军政权力的相合,造成了中央政权大权旁落,地方群雄竞起的尴尬局面。这些藩镇"大者连城十数,小者亦兼三四",它们自设官吏,不由中央;专擅财货,豢养骄兵;以武人典狱,法外施刑,最终发展到"大者称帝,小者称王"。
建隆元年初,赵匡胤消灭了李筠和李重进之后,他与赵普有一段关于治策问题的谈话。《长编》记载道: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
赵普答:"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这就是赵普提出"三大纲领"的著名谈话。
宋初的最高统治者,有意于长治久安,希望自己的皇朝能够出现太平盛世景象。太祖除与赵普常常讨论治国大计外,还广泛征求意见。建隆三年(982年)二 月,诏:"自今每五日内殿起居,百官以次转对,并须指陈时政得失,朝廷急务,或刑狱冤滥,百姓疾苦,咸采访以闻,仍须直书其事,不得广有牵引。事关急切 者,许非时诣閤上章,不须候次对。"七月,诏:"朝臣出使,还日,具所见民间利病以闻。"太祖还常常详延故老,问以前朝兴废之由,铭之于心,以为鉴戒。但 是,说到对唐末五代乱因的分析,对于为患200年之久的藩镇之患的消除办法,则以赵普的论述最为透彻和精辟,所提措施也最切中时弊。太祖基本是按赵普的办 法,去矫正五代之弊,加强中央集权的。
赵普的"君弱臣强"四字,道出了藩镇割据的原因,所谓"君弱",指的是中央的权力不强。赵普的 办法,就是三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言简意赅,可称为"三大纲领"。实施"三大纲领"以后,藩镇的基本权力已经丧失,节度使无割据之基础,迟 废罢还是早废罢,就无足轻重,无关大局了,因为"君弱臣强"的局面已完全改观。
"三大纲领",并非赵普凭空提出的,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实际上,对于削弱藩镇的建议,早在唐代后期即有人提出并加以实施。
唐宪宗时,横海军(治沧州)节度使乌重胤提出"杀节镇之权",而且在他的辖区内率先实行了两项新的措施,一是让刺史、县令各司其职,二是把军队交给各州 刺史管辖,以此剥离节度使权力。但实际上,由于中央武装力量弱小,必须倚重藩镇兵力攻打另一些藩镇,加上朝政紊乱、党争剧烈,乌重胤的建议缺乏实施的基 础。
尽管如此,乌重胤的建议和设想,对于宋代统治者的影响却不能低估。南宋有人说,"乌重胤欲杀节镇之权,我宋实用以弭五代之祸"。北宋哲学家程颢说得更直接:"赵普除节度使权,便是乌重胤之策。"
乌重胤建议的中心内容,在于对藩镇拥有的行政权和兵权予以处置。这也就是"三大纲领"中的"稍夺其权"和"收其精兵"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中央集权,不是赵匡胤和赵普的主观臆想,这种需要,也是从晚唐五代数十年间统治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一个成果。在他 以前的许多前辈"老师",例如朱温、李存勖、李嗣源、郭威、柴荣等都作过某种程度的尝试,为他的成功铺就了一块块基石。
在解除藩镇武装上,朱温对魏博牙兵的打击可谓突出的一例。
藩镇之所以能军事割据,核心是掌握着一支"牙兵"。唐末魏博牙兵"强买豪夺、逾法犯令,吏不能禁"。到后来发展到"父子相袭,亲堂胶固",以至"变易主 帅,如同儿戏",变成了一股特殊的武装力量。906年,朱温在称帝的前一年,派客将马嗣勋、寇彦卿等,领军千人,乘其不备,突袭魏博牙兵,"死者七千余 人,洎于婴孺,亦无留者"。杀戮持续了半年,终于使这股特殊的武装力量得到平定。定州王处直因为"牙帐"跋扈难制,便"自队长以上记于别簿,渐以他事孥 戮,迨二十年,别簿记之,略无孑遗"。这些措施是有成效的。魏博牙兵经过两次消灭后,赵翼称之为"魏之骄兵,至是而尽"。
上一篇:第二节 改革兵制,分兵权以治本
下一篇:第五节 随太祖征二李,巩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