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传》为何要删去一句最关键的话
我朝立国,根本仁义,先正名分。陛下初膺大宝,不幸处人伦之变有所未尽,流闻四方,所损非浅。霅川之变,非济王本志,前有避匿之迹,后闻讨捕之谋,情状 本末,灼然可见。愿诏有司,讨论熙雍追封秦邸舍罪恤孤故事,斟酌行之。虽济王未有子息,兴灭继绝,在陛下耳。(注:此是《续资治通鉴》的引文,原文第一句 "三纲五常,扶持宇宙之栋杆,奠安生民之柱石"被删。)
帝曰:"朝廷待济王亦至矣。"
德秀曰:"若谓此事处置尽善,臣未敢以为然。观舜所以处象,则陛下不及舜明甚。人主但当以二帝、三王为师,秦、汉以下人君,举动皆不合理,难以为法。"
真德秀这段"精彩"的言论,不但把济王造反"黄袍加身"的罪行,诡辩成道德问题,即"人伦之变",但最"精彩"的还是最末那句话,即"人主但当以二帝(指尧、舜)、三王(指禹、汤、文王)为师,秦、汉以下人君,举动皆不合理,难以为法"。
这可以说是真德秀这位"道学宗师"理论上的最大"败笔",也是真德秀政治心理的大暴露!"秦、汉以下人君,举动皆不合理,难以为法"。这是什么话?他把 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君主全否定了。真德秀当然知道正是秦汉以来,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才在政治上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王道"与"霸道"相结合、"德治"与"法 治"相统一的治国体系,理论上建立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论"。真德秀自己宣扬的那套天人感应论不过是继承了董仲舒的衣钵而已。秦汉以来,历史上出 现过许多英明的君主,出现过著名的汉代文景之治与武帝年间的边境局面,唐代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真德秀的奏议往往连篇累牍地引证秦汉以来君主所作所为的 典故,作为一个"道学宗师",怎么能如此自相矛盾,且对历史口出狂言,说"秦、汉以下人君,举动皆不合理,难以为法"呢?
他是想用"人伦"(道德)压倒"王法",借此牵着理宗的鼻子走,专讲"兄弟"之情,而忘了"王法大如天"的国家大法,从而达到他隐藏灵魂深处的政治目的。
由于真德秀这句话实在太露骨、太荒谬了,所以《宋史》的作者为他们的"道学宗师"文过饰非,在编写《真德秀传》引用真德秀这段话时,巧妙地把"秦、汉以下人君,举动皆不合理,难以为法"这句删去,这样就把"狐狸尾巴"割掉,成为"完美"的狐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