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禧北伐战争能继续打下去吗
开禧北伐的战争能否继续打下去?这问题从史实角度讲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历史已成过去,南宋朝廷没有坚持把战争打下去,而是委曲求全,与金签订了屈辱的 嘉定和议。但这事涉及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涉及对韩侂胄与史弥远的评价,所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始终绵延不断。
从当时历史 的情况看,以宁宗为首的南宋朝廷的官员,绝大多数都认为战争是打不下去了,应该委曲求全,以和为上。就是韩侂胄自己,也深悔不该发动这场"北伐",所以他 慌慌张张地撤掉三个最拥护他进行这场战争的重要人物:苏师旦、邓友龙、皇甫斌,一再向金求和,并表示愿意以苏师旦之首函金赎罪。韩侂胄是在金人硬要其脑袋 的情况下,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不得不硬着头皮把这场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的。可以说,委曲求和,保护苍生,争得和平,以图将来,这是当时南宋朝廷绝大多数文武官 员的共识。
从史料看,较早为韩侂胄辩护,认为如果把战争继续下去的话,和议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可以减少礼秩岁币,所以应该把战争进行下去的不是别人,就是《齐东野语》的作者周密。他说:
当时识者,殊不谓然。且当时金虏实已衰弱,初非阿骨打、吴乞买之比。丙寅(开禧二年,1206)之冬,淮、襄皆受兵,凡守城者,皆不能下。次年,遂不复 能出师,其弱可知矣。倘能稍自坚忍,不患不和,且礼秩岁币,皆可以杀。而当路者畏懦,惟恐稍失其意,乃听其恐吓,一切从之。
宋元以来,尤其是到了现代,对韩侂胄的评价越来越高,已把他比作主战英雄,认为如果当年韩侂胄不被杀,让他继续把战争进行下去的话,"历史可能改写"。把史弥远说成是秦桧的依据就是由此而来。
关于韩侂胄被诛和嘉定和议签订的具体过程本书前面已经论述,现在就当年南宋朝臣为什么不支持把战争进行下去的原因作一全方位的剖析。
一、从国家的总体实力和战略决策方面看
开禧北伐之所以不能继续,最根本的原因是南宋王朝当时不具备北伐中原、灭金复国的实力,在国家战略方针上犯冒险主义的错误。这里有一组数字值得参考。据 《金史食货志》载,开禧三年(1207),金国有人口四千五百八十一万;而南宋人口最高峰是二千八百三十二万,两国人口相差一千七百多万。
在韩侂胄决定北伐之前,不少朝中大臣与其他有识之士都认为北伐时机未至。如参知政事张孝伯、知枢密院事费士寅、参知政事钱象祖、潼守杨辅、谏议大夫李大 异、湖广总领傅伯成、户部尚书赵师睪、户部尚书李大性、临安知府徐邦宪、监察御史娄机、知庐州宇文绍节、知庆元府丘崇等等。韩侂胄的外甥张嗣古也劝他不可 轻动,不要轻信人言。
潼守杨辅言:"蜀兵骄粮乏,财计已匮,暂休息以规后图,未为失计。"
知庐州宇文绍节言:"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知庆元府丘崇言:"中原沦陷且百年,在我固不可一日而忘也。然兵凶战危,若首倡非常之举,兵交胜负未可知,则首事之祸,其谁任之?此必有夸诞贪进之人,攘臂以侥幸万一,宜亟斥绝,不然必误国矣。"
监察御史娄机(时年已七十)言:"恢复之名非不美,今士卒骄逸,遽驱于锋镝之下,人才难得,财力未裕,万一兵连祸结,久而不解,奈何?"
侍御史邓友龙方主用兵之议,机诘之曰:"今日孰可为大将?孰可为计臣?正使以殿岳当之,能保其可用乎?"
嘉泰四年,"户部尚书李大性,条陈利害,谓兵不宜轻举,忤韩侂胄意,出知平江府"。
嘉泰四年,韩侂胄方谋用兵,吴猎帅湖北,访监石门酒库黄干,询以兵事,干曰:"闻议者谓今天下欲为大举深入之谋,果尔,必败。此何时而可进取哉!"
宁宗自己也说:"恢复岂非美事?但不量力。"
总之,南宋的整体国力不够,是开禧北伐战争难以继续的根本原因。
二、从政治方面看
自庆元党案以来,韩侂胄树敌太多。不仅支持赵汝愚的官僚中有一批,士大夫中反对者一大批;在北伐战争问题上,因反战而被韩侂胄打下去的又一大批;战争爆 发后由战场失利而自乱阵脚,"自毁长城",把原来衷心拥护他的干将又打掉一批。尤其是民心厌战,老百姓不愿战争;再加上宁宗与杨皇后对韩侂胄专权怀恨在 心。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政治环境里,战争怎么打?战争离不开政治。面对这种险恶的政治局面,战争还怎么继续?
三、从经济方面看
战争是要有经济保障的。"十万之师,日费千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经济困难是开禧北伐难以继续进行的一个极重要原因。
一是天灾频仍,民生凋敝,抗灾救灾,自顾不暇。据史载:
宁宗嘉泰元年(1201)以来,年年灾情严重。开禧元年(1205),荆、襄、淮东、楚州、盱眙军,整个长江以北地区发生严重水灾;而浙、衢、婺、严、 越、鼎、沣、忠、涪等州大旱,浙东三个多月不雨。开禧二年(1206),南康军,江西、湖南、绍兴府、衢、婺、湖北、京西、淮东、淮西发生严重旱灾;湖北 京西、淮东、淮西发生饥荒,民聚为盗。开禧三年,江、浙、淮郡、汉阳军,发生严重水灾,如浙江东阳五月大水,一千七百三十余座山同夕崩,洪水冲毁村庄五百 四十余个;七月浙西又发生虫灾,飞蝗蔽天,豆粟皆尽。
这说明自开禧以来,除了两广、福建,其他地区全遭天灾,民众的生存尚存问题,何来的钱粮支援前线?民众的生存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导致社会动乱,这仗还怎么打?
二是开战以来,军额骤增,军费庞大,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窘迫不堪。
南宋军队的编制(孝宗乾道时定制),分中央军和地方军两大块。中央军包括三衙(12.4万人)、江上(25.3万人)、四川(8万人)共41.8万人; 地方军包括廂军、禁卒、壮城、士兵,人数不少于中央军。如四川中央军与地方军总额达21万,其中中央军9万(东军3万,西军6万)。战争开始后,淮东和淮 西扩招"镇淮军"10多万。全国的军队近100万。这两大块军队的开支,中央军由中央财政负责,地方军由地方财政负责。中央财政的支出,南宋庆元 (1195-1200)时姚愈说:"大略官俸居十之一,吏禄居十之二,兵廪居十之七。"中央军每年养一兵是二百缗,"开禧用兵,民兵有籍于官者,至用百六 十缗养一兵"。根据这个标准,全国中央军的支出就高达八千二百多万缗;地方军费的开支,据《续资治通鉴》载:张岩开督府,仅九个月,耗县官方财政的银子就 三百七十万缗。如果从全国地方军的财政支出来看,这个数就不得了。一年多的战争下来,"地方财政供亿",中央财政军费支出超过一亿。而当时中央财政收入每 年多少,我没有查到确切的记载,但一个数字可供参考:国初至绍熙末(1189)天下岁收数,上结钱(两税)正赋二百万贯,经总制钱一千四百四十万贯,月桩 钱四百万贯,茶盐酒等坊冶榷货籴本和买税四千四百九十万贯,总共六千五百三十万贯。从1189年至开禧二年1206年,十六年内,中央财政收入假定翻了一 番,那亦只有一点三亿多万贯。而军费开支就那么多,那么,政府行政开支怎么办?致仕后的官僚的俸禄怎么办?现职官吏的薪俸怎么办?没有钱,这个"政府"能 存在吗?宁宗这个"政府"不能不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存问题。
至于全国老百姓,当时全国总共只二千八百多万人口,每年承受一亿多缗地方军 费和一亿多税赋,平均每人将负担八缗,受得了吗?加之灾害频频,如果老百姓生存都有困难,还有心支持战争吗?作为一个"政府",如果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老 百姓能不起来造反吗?所以宁宗这个"政府",从这个角度也得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存问题。
总之,经济是基础。离开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仅仅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全面的。
四、从军事方面看
第一阶段:宋军取得一些胜利。开禧北伐从开禧二年(1206)四月丁丑,殿前副都指挥使兼镇江都统郭倪命部将毕再遇、镇江都统制陈孝庆率兵突然袭击泗州 开始,复泗州(镇江都统制陈孝庆复),五月辛巳陈孝庆复虹县(今安徽泗县),江州统领许进复新息县(今河南新息县),光州忠义人孙成复褒信县(今河南色信 县),形势较好。但接下去就形势不妙。五月丙戌,江州都统王大节引兵攻蔡州,不克,官军大溃。五月癸巳,江陵副都统皇甫斌引兵攻唐州,败。四川兴元都统秦 世辅出师至城固县,军大乱。癸卯,郭倬等还至蕲县,金人追而围之,倬执马军司统制田俊迈以与金人,乃得免。六月癸丑,建康都统李爽攻寿州(今安徽凤台)败 绩。丁巳,复褒信县。丁卯,建康副都统田琳复寿春府。
六月,两淮宣抚丘崇至扬州,原先马司及建康、池州诸军渡淮者七万,及是招收,仅得四万。丘崇在扬州部分诸将,合三衙、江上军民之兵共十六点一四万人,分守沿淮要害。
这是开禧北伐的第一阶段。宋军从"不宣而战"、主动进攻至进攻受挫、损兵折将。南宋的中央大军,包括镇江大军、建康大军、江州大军、池州大军、江陵大军、马军司的马军全线溃败。原有三十三点八万人,只剩下十六点一万人,损失过半。
第二阶段:金兵大举反攻。
据《金史》载:
冬十月戊申朔,平章政事仆散揆督诸兵伐宋。庚戌,揆以行省兵三万出颖、寿,河南路统军使纥石烈子仁以兵三万出渦口,元帅匡以兵二万五千出唐、邓,左监军 纥石烈执中以山东兵二万出清口,右监军完颜充以关中兵一万出陈仓,右都监蒲察贞以歧、陇兵一万出成纪,蜀汉路安抚使完颜纲以汉蕃步骑一万出临潭,临洮路兵 马都总管石抹仲温以陇右步骑五千出盐川,陇川防御使完颜璘以本部兵马五千出来远。
十一月,金人攻下枣阳、克安丰军、取霍丘县、克淮阴、围楚州、克光化军及神马坡。壬辰,至庐江。"督视江淮兵马事丘崇遣刘佑乞和"。接着金人克定远县、取随州、克滁州。占安陆、应城、云梦、孝感、汉川、荆山。围祐川,降之。庚子"宋丘崇遣林拱持书乞和"。
紧接着金人,攻襄阳,破其外城。克含山、天水,占来安、全椒、下荔川、闾川等城。癸卯"宋丘崇复遣宋显以书币乞和"。
金人继续进攻,克宕昌、西和州。
十二月丁未朔,克宜城、仆散揆攻和州,史圪塔中流矢死。金人攻大潭县,降之。蒲察贞克成州。
癸丑,四川宣抚副使吴曦纳款于完颜纲。
戊午,纥石烈子仁克真州。"宋丘崇遣陈壁等奉书乞和。"
辛酉,金人入凤州。
乙丑,金立吴曦为蜀王。
戊辰,蒲察贞西和、天水捷。
开禧三年:
一月丁丑朔,金人攻襄阳。
二月丁巳,"宋知枢密院事张岩遣方信儒持书乞和。"
二月己未,完颜匡克荆门军。蜀王吴曦为宋臣安丙所杀。
三月壬辰,宋复攻破阶州。
癸巳,宋复攻破西和州。
四月癸丑,宋人攻破散关,巩州钤辖兀颜阿失死。
五月丙申,"宋张岩遣方信儒以书、增岁币乞和。"四川安抚使安丙遣西和州安抚使李孝义率步骑三万攻秦州,围皂郊堡,术虎高琪以兵赴之,七战而解其围。
八月戊申,"宋张岩遣方信儒斋其主誓书稿乞和。"
十一月丙子,"宋韩侂胄遣左司郎中王楠以书来乞和,请称伯,复增岁币,犒军钱,诛苏师旦函首以献。"
以上是《金史》关于北伐战争的记载。《宋史·宁宗纪》的记载与《金史》基本相同,但又有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宋史》没有记载在战争进行过程中韩侂胄一 连串的求和活动。正像当年张浚在符离大溃之后惊慌失措,在扬州想自己(越权)立即派人赴金营求和一样;开禧二年十月,在金人大举反攻的情况下,韩侂胄也惊 慌失措,不惜任何代价向金乞和,十一月这一个月就三次派人赴金营乞和。韩侂胄生前的乞和活动共进行了八次,对金人提出要惩办元凶的条件,一开始就把发动战 争的责任推给苏师旦、邓友龙、皇甫斌,最后那次明确答应函苏师旦之首于金。正因为《宋史·宁宗纪》没有记载这些重要的历史事实,致使只读过《宋史》而没读 过《金史》的人,误以为金兵的撤退是金人打不下去才退,韩侂胄是主战派的大英雄,如果韩侂胄不死,让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的话,胜负尚未可知,甚至历史可能改 写。这就是《宋史》之过!
综合上述有关宋室的国力、政治、经济、军事四个方面的形势,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韩侂胄急于求"和",宁宗 急于求"和",朝里朝外诸位大臣都要"和"了。因战争不能继续进行而为韩侂胄惋惜,甚至以此作为攻击史弥远为投降主义者,吹捧韩侂胄是爱国主战的大英雄, 实在大可不必。韩侂胄不是你能扶起来的阿斗!如果说张浚其人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那么韩侂胄也同样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