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王赵竑是“太子”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史弥远
  •   历史学者皆知:王子、皇子、太子三者是有严格区别的。王子是由皇帝封"王"的那些王的儿子,一般是郡级,王的女儿叫郡主。皇子是皇帝亲生的儿子,或皇 帝无子时找一个或两个来作为自己的儿子,叫皇子,女儿叫公主。太子是从皇子中选出来准备当皇帝的那个皇子,又称皇储、国嗣、国储、储君。皇子可以好几个, 但太子只能是一个。宁宗生前立了两个皇子赵竑与赵昀,但从来没有将其中的任何一个立为太子。本来,凡是皇帝亲生的儿子都是皇子,是用不着"立"的。但是如 果皇帝无子,要从宗室中找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当自己的儿子,这就得"诏告天下",并"上告祖宗",自某年某月某日起,皇帝立某某为"皇子"。但这并不意味着 这"皇子"就是"太子"。要承认这"皇子"是"太子",还得再进行立太子的仪式,昭告天下与太庙。像景献太子那样,庆元四年(1198)入宫,改名为曮, 并非皇子;嘉泰二年(1202)封卫国公、封荣王,亦不是皇子;开禧元年(1205)才诏立曮为皇子;直到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才立为太子。所以皇 子与太子是不能混淆的。

      高宗选太子的情况也清楚地表明这点。由于高宗不能生育,所以早在绍兴初年就开始考虑继位人问题。先是选太祖赵 匡胤后代(伯字辈)中的伯琮育于宫中(绍兴三年二月),赐名瑗,贵州防御使;接着又选另一个宗子伯玖育于宫中(绍兴四年五月),赐名璩,和州防御使(绍兴 六年一月)。绍兴五年封瑗为建国公,九年封璩为崇国公。十二年晋瑗为普安郡王,十五年晋璩为恩平郡王。这时两人虽都是郡王,但高宗并没有把这两人都立为皇 子,因为他要进一步考查,从中选一个自己满意的为皇子。他用了一个传统的"试之以色,以观其贞"的女色考验法,给普安、恩平两王各送去十名宫女。这时王府 教授史浩提醒普安,说这些宫女都是服侍皇上的,你要像恭候庶母那样对待她们。皇上这次送宫女给你们是在考查你们的品行。普安听从老师史浩的教诲,对这十名 宫女秋毫无犯。一个月后高宗召回宫女,结果从普安这里回去的宫女"完璧归赵";而从恩平那里回去的十名宫女却都被"侵犯"了。高宗因此认定普安比恩平好, 从而选普安为自己的皇子。绍兴三十年二月,诏普安郡王为皇子,改名为玮,晋封建王;而加冕恩平郡王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称皇侄。高宗虽然已定建王为自 己的皇子,但在没有封他为太子之前,还不能绝对肯定由建王接班。中间如果出现他不满意的事情,他随时可以另立皇子与太子。所以当绍兴三十一年金兵南下,高 宗下诏亲征而两淮失守,建王上书自告奋勇要统帅三军出征时,史浩大惊,因为建王这种做法可犯了高宗猜疑的大忌,即猜忌建王"抢班夺权"。他以历史上唐玄宗 因安史之乱逃避到成都,而儿子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例子启发建王,说儿臣不应率领大军离开父亲。因此,他立即为建王写了一封奏书,检讨自己要领兵出征的鲁 莽,表示自己要做父皇身边的卫从以尽儿子的责任。这奏书通过中宫到达高宗的手里。当时高宗正为建王要领兵出征一事发怒,看到了建王第二封检讨自己鲁莽的奏 书后怒气顿消,问这封奏书是谁起草。侍从回答说是史浩。高宗叹道:真皇子师也。这么一来,建王总算稳住了继承皇位的地位,否则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变故。但 高宗并没有因此就立即下诏建王为太子。直到绍兴三十二年五月甲子,高宗让位前十天才诏立建王为太子,十天后(六月乙亥)下御札:"皇太子即皇帝位。"

      历史上皇子与太子的区别就是这样。

      宋代的历史资料里,只有无名氏的《东南纪闻》里曾有人称赵竑为"太子",称赵昀也是"太子"。因为该书记的是老百姓的传闻,不是史学家的著作,老百姓往往分不清皇子与太子的区别。中国官方历史上公然称赵竑为"皇储"、"太子"的,那是始于《宋史》的编撰者欧阳玄

      欧阳玄在《宁宗纪》的"赞"里讲:"弥远擅权,幸帝耄荒,窃弄威福。至于皇储国统,乘机伺间,亦得遂其废立之私。"竟把赵竑说成是"皇储",这样,济王赵竑就变成"太子"了!

      七百多年来,我国的史学界对欧阳玄这话深信不疑,认为史弥远废的是"太子"。这实在是有违史实的杜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