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郭守敬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郭守敬
  •   一、元代人对郭守敬及其科学技术工作的评述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先后提及和郭守敬同年代的许多人士对郭守敬科学技术工作的评价, 这些人士中有最高统治者,郭守敬的师友与学生,社会名流及至普通老百姓,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亲身体验和各不相同的角度所作出的评价,实际上已经对郭守敬及其 工作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客观的评说。在此,大体以年代先后为序就此作简要的概括。

      在元宪宗二年(1252)邢台城北治水成功后不久,著 名文学家元好问作《邢州新石桥记》,并刻石立于新石桥之侧,中有"里人郭生立准计工,镇抚李质董其事。分画沟渠,三水各有归宿。果得故石梁埋没于下,石坚 整,与始构无异"等语,这是对郭守敬的由衷赞扬。郭守敬初出茅庐,便有碑石颂其功绩,初奠了他在水利领域的历史地位。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郭守敬随张文谦到大名制成宝山漏之后,元代学者胡只作《滴漏铭》以记其事,内有"艺人郭若恩(思),求诸古制而成之"之说。这里,郭守敬被誉为在仪象制作方面博古通今的能工巧匠。由此,初奠了他在仪象制作领域的历史地位。

       也在1262年,张文谦以"习水利,巧思绝人"为说,向忽必烈举荐郭守敬。张文谦的"巧思绝人"之说,显然不但指在水利领域,也指在仪象制作领域,是对 郭守敬的中肯确切的评价。这实际上成为人公认的对郭守敬的历史性评价之一。郭守敬在向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时,"每奏一事,上(忽必烈)辄曰:‘当务 者,此人真不为素餐矣!’"(一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这是对郭守敬关注国计民生,讲求实学及其务实精神的充分肯定与赞扬。这实际上也成为 人公认的对郭守敬的历史性评价之一。

      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在西夏治水成功之后,"夏人共为立生祠于渠上。"这是西夏百姓深得 郭守敬治水之利而发自内心的自发行动。当时郭守敬年方35岁,为之立生祠之举,足见人们对他的水利功绩的景仰,和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时的郭守敬 已非14年前的"郭生"可比,中经"水利六事"的磨砺,他已是一位声名远播的水利学家,西夏百姓因其新功绩而为之立生祠之举,是对郭守敬在水利领域所应占 有的崇高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

      在元世祖至元十四至十七年(1277~1280)参与授时历编制的过程中,郭守敬得以同他的师友及学界 名家合作共事。王恂对他少年时代的师兄在仪象制作领域的出众才华十分敬佩,"每至公(郭守敬)所,其匠制,未尝不为之心服。"。"鲁斋先生(许衡)言论为 当世法。因语及公(郭守敬),以手加额曰:‘天我元!似此人,世岂易得?!呜呼!其可谓度越千古矣!’"(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这显然是许 亲眼目睹郭守敬在仪象制作、天文观测与历法制定诸领域的真知灼见,工作中的敬业精神与组织能力,及其在授时历的成功编制中所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后,有感 而发的。他更从郭守敬的这些作为对江山社稷的重大贡献的角度做出了这一发自肺腑的评价。同时又对郭守敬及其作为作出了客观而崇高的历史评价。许衡是当时学 界的领袖人物,王恂也是学界名流,他们对郭守敬及其工作的评论,可以代表当时学界的普遍认识。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郭守敬 "奏进仪表式样。公(郭守敬)乃对御前,指陈理致,一一周悉。自朝至于日晏,上(忽必烈)不为倦。"(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这说明忽必烈对 郭守敬所设计的一系列天文仪器的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这时的郭守敬也远非17年前的"艺人"可比,而已是一位受到最高统治者和他的师友所共认的天文仪器制 作大师。

      大约在授时历颁行(1281)后不久,姚燧有《简仪铭》与《仰仪铭》之作,杨桓有《浑象铭》、《玲珑仪铭》、《高表铭》(均见苏天爵:《元文类》卷十七。)之作。这些作品除了对诸天文仪器的具体情况进行介绍之外,还有如下内容:

      如,《简仪铭》曰:"明乎制器,运掌有道。法简而中,用密不穷。历校古陈,未有侔功。猗欤皇元,发帝之思。畀厥羲和,万世其训。"

      《仰仪铭》曰:"过者巧历,不亿辈也。非让不为,思不逮也。将窥天朕,造物爱也。其有俟然,昭圣代也。……鬼神禁诃,庶勿坏也。"

      《浑象铭》曰:"于昭圣皇,德惟天希。密察乾坤,动符化机。"

      《玲珑仪铭》曰:"先哲实繁,兹制犹未。逮我皇元,其制始备。实因于理,匪凿于智。于万斯年,宝之无坠。"

      《高表铭》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圣皇仪型,在其左右。仁民育物,以对天。眉寿万年,宝兹悠久。"

       这些铭文有充分肯定郭守敬所制有关天文仪器的巧思、创新和在天文仪器发展史上崇高的历史地位者,还有大力抒发这些天文仪器是为国家的重器与宝物者,更有 全力弘扬这些天文仪器的制作是元代出明君、为圣朝的体现者。由之可见,当时人们对郭守敬所制的天文仪器科学技术含量的推崇,以及对其巨大政治意义的评估。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工程完工后,忽必烈对郭守敬赞赏有加,"赐(郭)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元代司天监监正的月"俸五十三贯三钱三分, 米五石",都水监监正的月"俸五十三贯,米六石"。由之可见,这一赏赐同司天监或都水监监正约20年的年俸钱相当,应该说是重奖了。这是忽必烈对科学技术 工作采取物质奖励政策的并不多见的事例之一。从这一角度亦可见忽必烈对通惠河工程的高度重视,和通惠河工程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元成宗 大德二年(1298),郭守敬对铁幡竿渠的开凿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执政者未予重视,导致"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守敬)神人 也,惜其言不用耳。’"这里,郭守敬被最高统治者称为"神人",这是对郭守敬的科学方法与先见之明的由衷赞叹,是对郭守敬水利之学的最高肯定。

      也在1298年,这一年的"冬十一月,(王恽)同昭文大学士(郭)若思登太史新台,周览仪象,久之而下",特赋一首:

      徙倚灵台万象新,仰窥圆盖偃。

      冲都柱惊坤轴,望入星躔候北辰。

      日挟阳乌符盎晷,春浮元气上仪轮。

      思侔玄化称平子,太史于今恐后身。

       这里,学界名流王恽对于郭守敬所制作的天文仪器的玄妙以及太史院的建设的宏伟赞不绝口,并将郭守敬同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字平子)相提并论。这大约代表 了这时学术界对郭守敬在仪象制作与天文历法的重大贡献及崇高地位的普遍认识。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公(郭守敬)以 旧臣且朝廷所施为,独不许其请。至今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者,咸自公(郭守敬)始",或曰自此"定著为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件。水利领域的"神 人"及仪象制作与天文历法领域的张衡的化身郭守敬,对朝廷的有关退休制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是首先是出自对郭守敬这样一位杰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尊重,和 对其杰出贡献的承认,进而延及对其他天文历法专门人才和学有专长学者才能功业的尊重与承认。

      郭守敬的学生齐履谦对其师的总体评价是: "公(郭守敬)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这里所说的"纯德"指纯粹的道德或品德,在上已提及的对郭守敬的诸多评论 中对之鲜有言及,而几乎都集中于对其"实学"的赞颂。我们相信齐履谦对其师"纯德"的赞许并非空穴来风,在这里只是语焉未详而已。其实,我们在第三章中论 及的郭守敬造福百姓、服务国家的思想与作为,当是"纯德"的内涵之一。此外,如以前各章所述,郭守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尊重传统、勇于创新的种种表现, 也应是"纯德"的内涵之一。清代梅文鼎指出:"据史,立成之算皆太史令王公恂卒后,经郭公(守敬)之手而后成书。今监本只载王(恂)名,盖不敢以终事之勤 没人创始之美,古人让善之义令人起敬也。"在第一章第六节(三)中,我们已提及朝鲜奎章阁本《授时历立成》署名"嘉仪大夫大(太)史令臣王恂等奉敕撰"的 发现,正与梅文鼎所见的"监本"相合。这当然也是"纯德"的内涵之一。此外,郭守敬对后学的培养与提携有加,这极可能是齐履谦对其师作出"纯德"评价的又 一内涵。

      说到"实学",齐履谦所做的总结则十分具体与精到:"然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三曰仪象制度之学。" 关于历数之学和仪象制度之学,齐履谦进一步评论说:"观规划之简便,测望之精切,功智不能私其议,群众无以参其功。"杨桓也指出:"郭守敬颖悟天运,妙于 制度,凡仪象表漏,考日时,步星躔者,悉付规矩之。"关于水利之学,在第一章第四、七节中,已经提及郭守敬一生中完成的水利工程,数量如此众多、质量如此 上乘,足见其学问的广博精深。实际上还不止于此,郭守敬考察黄河源的尝试,和他提出海拔高度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创举,已经超出了水利之学的范畴,而进入了地 理学的领域。

      在元代,空谈性理之学以追求功名的儒者不乏其人,郭守敬则不屑于此,而以他毕生的精力,在有补于国计民生的诸实学领域孜 孜不倦地求索,并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他的务实精神和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思想连同他的成就,为世人树立了效法的榜样,得到当代最高统治者、学术界、他 的师友与学生及至普通百姓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也就确立了郭守敬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