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英宗南归
同时,瓦剌内部也出现分歧。可汗脱脱 不花和阿剌知院对这场战争带来的后果及也先长期拘留英宗表示异议,以致各自撤兵,并主动遣使与明和好,使也先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也先另一重臣伯颜帖木儿 特知院更是强烈主张送回英宗,"复寻旧好"。也先几经与明廷较量,深感从总体上讲,其军事及经济力量尚远不及明廷,面对众志成城的中原军民,逐渐地坚定了 送回英宗、重修旧好的决心,并欲以其妹嫁英宗,结为姻亲。化干戈为玉帛,恢复"自祖宗以来,和好往来"的传统关系,成为瓦剌上下的强烈愿望。就在这种情况 下,也先不得不同意遣使商议送回英宗之事。明廷大多官员也主张遣使议和迎驾。吏部尚书王直等把议和看作"使华夷之众免于杀戮","转祸为福之机"。明"六 军万姓"听说议和将成,"无不喜悦"。
但这时明景帝却贪恋帝位,唯恐其兄返京会失去自己的金銮宝座,并不希望英亲遣回。经过于谦等人的劝说,并得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的保证后,才同意遣礼部侍郎李实、少卿罗绮、指挥马显等出使瓦剌,但敕书只谈讲和,未提迎驾。
瓦剌首次表达奉还上皇的求和诚意,是在景泰元年(1450)五月,然而朱祁镇真正回到明朝却是在八月。此间曲折,几乎全因明朝内廷矛盾。
围绕迎不迎驾问题,明廷内部意见纷争,朱祁钰一直也犹豫不决。
景泰元年五月,被也先控制的蒙古另一部落首领阿剌知院遣使来京,贡马请和,这实际是也先的一次试探。礼部大臣分析了书柬,认为他们所说的"议和罢兵,且 奉还上皇"之语确属诚意,遂报告了景帝,提议"善待"。朱祁钰听后神色不悦,虽然降玺书厚赐阿剌知院,但也数落了他一番,说"也先狡诈,必不可从。要和的 话,须待瓦剌各部北归。不然,朕不惜战也。"面对人家的诚意求和,这种态度反映了他忧虑皇兄回京后自己皇位难保的心理。正是由于他的冷淡,瓦剌使团迟迟不 能北返复命。
转眼到了六月,吏部尚书王直上疏:"也先遣使请上皇还京,盖上下神祇阴诱其衷,使之悔悟。伏望皇上许其自新,遣使臣前去 审察诚伪。如果至诚,特赐俯纳,奉迎上皇以归,不复事天临民,陛下但当尽崇奉之礼,庶天伦厚而天眷益隆。"道理讲得够清楚的,景帝听后酸溜溜地说:"卿言 甚当。然此大位非我所欲,盖天地祖宗文武群臣之所为也。自大兄蒙尘,朕累遣内外官员赍金帛迎请,也先挟诈不肯听。若又使人往,恐假以送驾为名,羁留我使。 率众来犯京畿,愈加苍生之患。卿等更加详之,勿遗后患。"
秋七月,也先以屡次议和不成,又叫知院阿剌修书,遣参政完者脱欢等五人到北京请和。礼部尚书胡濙请求派出使臣迎上皇南归,景帝不允。
第二天,朱祁钰御文华殿,召文武群臣谕之说:"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寇绝,而卿屡以为言,何也?"吏部尚书王直回答:"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乞必遣使,勿使有他日悔。"
景帝听后郁郁不乐:"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
群臣不知何以对答。
于谦从容说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言和者,觊以解目前而得为备耳。"
景帝的脸色才有好转,说:"从汝,从汝。"
这才有李实、罗绮、马显使团偕完者脱欢漠北之行,至于给也先等人的敕书,也只讲议和而不谈奉迎之事。
在李实一行返回北京之前,脱脱不花可汗又遣使臣皮儿马黑麻来京请和,右都御史杨善、中书舍人赵荣、指挥王息,千户汤胤勋慨然请命,组成答谢使团,偕皮儿 马黑麻出使瓦剌,景帝所给敕书仍只是议和一项内容,而不及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杨善等金帛彩缎,作为赏赐也先的礼物。还是杨善典卖了家产,又向宦官借贷, 购买了大量绮绣之类作为礼物。朱祁镇之所以能与杨善一道同归,除明朝与瓦剌双方实力消长的因素外,全凭杨善锐健的谈锋和外交上的成功。
杨善一行出塞后,也先派他所亲近的田民迎接使团,且打探明朝情形。二人饮酒帐中,田民对杨善说:我也是中原人,被留于此。
去年的土木之役,大明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啊?
杨善故意说:"当时,六师之劲旅悉数南征,而太监王振欲邀太上皇巡幸故里,没有防备,所以导致溃败。虽然你们侥幸而胜,不见得是福。现在南征之士悉数北 归,有二十万人马;我朝又招募中外善技击者,共三十万;悉教以神枪、火炮、药弩。总之,国内金城汤池,全民皆兵。当然,现在也没什么用了。"
田民问:"为什么说无用了呢"?
杨善答:"议和一成,双方言欢,亲若兄弟,而又何用?"
田民将这番对话全部告知也先。其实,这是杨善故意说的,反映了他出色的辞令。
杨善八月初二来到也先老营拜会也先,妙语连珠,也先极其满意。也先问为什么把降低了马价。杨善答:"以前,瓦剌入朝使者不过三十人,今多至三千人,我朝无不一一赏赐,连未成年的孩子也有份儿,金帛器服络绎载道,怎么能说赏赐降低了呢?"
也先又问:"为什么扣留我们的使者?我听说给我们的锦帛有剪裂的情况,还有尺寸不足的。"
杨善答:"帛有剪裂不足,这是经办人员的事,发现这种情况我们会严办。再说,你们所进马也有劣等的,貂皮也有漏洞的,这难道是太师的意思吗?至于使臣,有的犯了奸盗之罪,有的发生意外遇害了,也属正常,朝廷留之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