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父母俱丧,中举喜极而悲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左宗棠
  •   科举路,不平坦,故事多左宗棠参加科举制的各种考试多次,从15岁在湘阴县参加童子试到27岁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先后用了12年时间,经历了许多磨难,巧遇亦多,不平常的故事也有。

       他在1826年参加湘阴县的"童试"获得第一,旗开得胜。紧接着,于第二年在长沙参加了"府试",成绩仍居首位,只因为尊长者榜列第二。为此,知府张锡 谦破例地接见了这位当时年仅16岁的考生,并作以下谈话:"贤弟家中可有高寿之人?"左答曰:"先祖父母过世时是寿八旬。"知府大人接着说:"本官今有一 事要与贤弟商量。本次府试卷中以贤弟之作最为精彩,可喜可贺!只是同榜中有一长者已达知命之年,本府以为贤弟幼学之身,居半百之上,恐怕……"

       左宗棠心想,同榜之中以年长者为首,这是清朝科举中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并不需要与原榜首者商议。知府大人如此礼贤下士,岂有不应之理。何况本人来日方 长,还有"院试"可投,连忙回答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个道理晚生还是明白的,不敢妄居榜首,全凭大人定夺就是。"张知府接道:"贤弟上次县试即是 第一,这次府试文采斐然,见识卓远,才华过人,且谦逊知礼。日后定能大有作为!"

      左宗棠考中举人,是21岁那年(1832),在省城 的:乡试,因为一般在每年八月举行,故又叫做"秋闱"。由朝廷派学政来主考。按规定程序一共考三场,时间定为三天。考官在25天内阅卷完毕。这场考试的主 考官是徐法绩(字熙庵,1790-1837,陕西泾阳人,嘉庆年间进土,做过御使),同考官是胡鉴,相当于现今的助理。按例试卷先由同考官先行阅处,从中 筛选48名及格的"举人"。被同考官剔除淘汰的试卷,叫做"遗卷"。通常主考官对遗卷不再重新翻阅。但这年恰宣宗(道光帝)五十岁,为纪念万寿恩科,特命 主考官亲自查阅遗卷,以免遗漏人才。碰巧,同考官胡鉴又病故,主考官徐公熙庵在近5000份遗卷中,复取六名,列为"搜遗",其首卷启封后,即左宗棠的名 字。左宗棠后被录取为湖南第18名举人。在42名中举名单中,领"解元"第一名的竟是左宗植,左宗棠是年龄最小者。兄弟二人年龄相差8岁,却同时双双中 举,亦属奇闻。

      当时监考官以下有人怀疑这是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卷",表示不同意。主考官徐公告诉他们说这是最近得到朝廷谕旨,才亲自 "搜遗",是万寿恩科防漏人才之举,绝无"温卷"可言,"遗卷中举"之事以往也是有的。曾任过湖北学政和城南书院山长的贺熙龄特索阅了学生左宗棠的试卷后 说:"文虽佳,惜不中程式,窗中人无能辨此者。"徐公随即将左宗棠在第三场的礼经文考卷(题目是《选士厉兵,简练杰俊,专在有功》)拿来给大家看,并说: "这篇礼经文实在算得上全部考卷中最出色的一篇文章,准备呈献给皇上阅览。"大家传阅后,各监考官再无异议。这时湖南巡抚吴荣光也在座,见作者是左宗棠, 连忙向徐公作揖道贺,庆得人才,并得意地对大家说:"这个学生,就是我在湘水校经堂讲学时,七次考第一的,出此好文并非偶然。"

      还 有,左宗棠这次遗卷中举的"乡试",是在长沙省城举行,他因母丧居忧,没有前一阶段确认"秀才"的考试成绩。但当时可用钱来买参加举人考试的资格,叫做 "纳资为监生",和现在用同等学力参加高一级别学校的考试差不多。这时他又丧父,还应守丧,但是,如果再不参加此次乡试,势必又等三年,生活难以为继。如 是,东拼西凑,筹集到108两银子,买了个监生资历,才算参加了这次有5000多人报考的乡试,得以中举,才有资格去北京参加下一阶段的"会试",报考 "进士"。

      左宗棠去北京参加报考进士的"院试",先后三次,共花了六七年的功夫。第一次是他22岁那年,癸巳(1833)科;第二次 是24岁,乙未(1835)科;第三次是27岁,戊戌(1838)科。这时他已经结婚并有了女儿,家庭生活还不能自立,要靠岳丈家接济。但是,三次考试都 不中,落第而归。

      左宗棠第一次参加"院试"是在婚后不到一个月,接到中举通知,即准备与二哥一同北上。路费不足,夫人将自己陪嫁的妆 奁钱100两银子拿了出来给他作盘费。快要动身时,他大姐嫁到朱家已穷得揭不开锅,又急等用钱,左宗棠就把这100两银子全部给了大姐家。亲戚朋友们听 说,又用送行的名义给他凑了些路费,正月初春才和二哥一同上路去北京应试。

      兄弟二人到北京住在湖南会馆,会试三场定在三月初九、十二 和十五日,考前有点时间外出游览观光,增广见闻,放松情绪。他看到京城王府官邸车水,一片歌舞升乎景象;而来京的路上,军备弛废,民有饥荒,路有尸骨 的景象,有感而发写作了《癸巳燕台杂感》七律八首,抒发情怀,赋志慨。

      其一: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青衫不解谈时务,漫卷诗书一浩叹。

      其三: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榆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他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其六:青青柳色弄春晖,花满长安昼掩扉。

      答策不堪宜落此,壮游虽美未如归。

      故园芳草无来信,横海戈船有是非。

      报国空惭书剑在,一时乡思入朝饥。

       诗言志,文如其人。从以上诗句不难看出,年轻的左宗棠对国事的担心、时势的预见和个人的抱负与文采,尤其是对西北边陲新疆的关注,"置省开屯"、"沙碛 千秋",和"万里输官稻"等句的筹边韬略,立意筹边的远大志向,更是难能可贵。尽管初试不中当时的"程式",虽然落榜,但却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心忧 天下"的优秀答卷;向社会作出了"经世致用"的承诺。

    分享到: